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与观察揿针埋针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4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本研究中将常规吞咽训练指导、健康宣教、康复护理等在对照组中进行实施,同时,以对照组为基础,给予观察组患者揿针埋针护理,两组都护理观察2个疗程。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5.7%(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相较于护理前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更高(P<0.05)。护理后两组的Barthel评分相较于护理前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更高(P<0.05)。护理期间观察组的呼吸道感染与消化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和2.4%,低于对照组的9.5%和14.3%(P<0.05)。结论:揿针埋针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营养状况,降低呼吸道感染与消化道感染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关键词】揿针埋针;脑卒中;吞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营养状况;吞咽功能;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083-02
脑卒中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存活者多伴随有功能障碍[2]。特别是脑卒中后神经系统的病变,可引起患者的吞咽功能相关的肌肉无力或运动不协调,使患者出现吞咽障碍[3]。当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还无特效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很难持续改善患者的预后,也不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揿针埋针是一种采用特殊针具的针刺方法,可进行长时间的留针。揿针埋针能改变穴位周围的微观组织结构,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变态反应,并加快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4]。本文探讨与观察了揿针埋针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以促进推广应用揿针埋针技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1~73(55.94±5.04)岁,体重指数(23.29±1.51)kg/m2;病程(1.34±0.28)个月;临床分级分为I级5例,II级13例,III级13例,IV级11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22~74(56.10±4.67)岁,体重指数(23.61±1.37)kg/m2;病程(1.25±0.21)个月;临床分级分为I级7例,II级15例,III级11例,IV级9例。两组上述资料经比较,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 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处于病情稳定期;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20~75岁;意识清楚,可开口说话;存在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洼田氏饮水试验);临床资料完整;无严重言语及认知障碍,能理解及配合完成 治疗。
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入院前存在消化道感染者;入院前存在呼吸道感染者;患有其他影响吞咽功能的疾病,比如颈部肿瘤、食管肿瘤等;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指导、健康宣教、康复护理,包括口腔感觉刺激训练、口腔运动训练、吞咽电刺激等。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给予揿针埋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取穴为舌三针,咽四穴,双颊车,双合谷、阿是穴。(2)皮肤消毒后,将揿针(规格0.25 mm×2 mm)垂直埋入舌三针,咽四穴,双颊车,双合谷,即刻让患者做吞咽动作。(3)确定患者的阿是穴,然后在阿是穴埋针,嘱患者配合做空吞咽动作,3~5次/d,每次2~5 min。(4)留针候气24 h,1次/d,10次为1个疗程,护理观察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吞咽功能疗效评估。显效为患者无发生呛咳,能正常吞咽普食;有效为患者偶尔发生呛咳,能进食流食或者半流食;无效为没有达到以上标准甚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后抽取与分离血清,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3)在护理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4)记录与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的呼吸道感染与消化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为SPSS 19.00软件,以率(%)、(x±s)来描述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上述数据的对比方法分别为Fisher χ2检验与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吞咽功能总有效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5.7%(P<0.05)。见表1。
2.2 營养状态变化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相较于护理前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更高(P<0.05)。见表2。
2.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对比
护理后两组的Barthel评分相较于护理前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更高(P<0.05)。见表3。
2.4 并发症情况对比
护理期间观察组无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发生,消化道感染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9.5%和14.3%(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病理表现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或者血液丢失,病机涉及不同的机制和途径,可引起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症状[5]。吞咽障碍属于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与脑干损伤有关,其他病因也包括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延髓内背侧或者外侧损伤等。中医认为吞咽障碍为脑髓受损,气血逆乱,胃气上逆,元神受累,脏腑气机失调,动膈 而成[6]。
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干预护理方法包括吞咽训练指导、健康宣教、康复护理等,可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重组和恢复机体的脑细胞,纠正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继而改善吞咽功能,但是上述方法的疗效持续性不强,停止干预后患者容易复发。揿针埋线都由传统针刺改良而来,其能诱发肌群的正常运动模式,通过刺激运动神经元,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反馈作用,从而促进重建神经功能[7]。本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5.7%(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相较于护理前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更高(P<0.05),表明揿针埋针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能促进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吞咽功能总有效率。
祖国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机为气血亏虚,病性属本虚标实,以痰湿瘀血阻塞经络为标。吞咽训练指导、健康宣教、康复护理主要是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从而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但是康复效果有待提高[8]。揿针埋针是一种融合传统针刺和现代医疗技术的特色疗法,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能改变穴位周围的微观组织结构,提高新陈代谢,增强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9]。本研究显示护理后两组的Barthel评分都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揿针埋针可与患者的咀嚼、吞咽等活动相结合,加强了肌肉运动的协调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期间观察组无呼吸道感染情况发生消化道感染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9.5%和14.3%(P<0.05)。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沒有进行随访分析,且没有进行机制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讨。
总之,揿针埋针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营养状况,降低呼吸道感染与消化道感染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方辉,应忠明,施玲玲.揿针埋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83-485.
[2] 刘静莉,肖强,李润香,等.揿针埋针联合气管推移训练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早期吞咽困难20例[J].江西中医药,2017,48(11):54-56.
[3] 陈波,陈汝艳,胥方元.“点-线-面”综合方案干预老年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5):1024-1028.
[4] 王立超,林毅,张培鑫.温通三焦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效果[J].上海医药,2020,41(8):59-62.
[5] 陈蒙利,李佳,张瑾,等.耳穴埋豆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在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1):3016-3018.
[6] 冯春梅,黄荣荣,杨成,等.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0):1855-1857.
[7] 唐江岳,向桃,杜辕滨,等.基于“脑-肠-菌轴”的“针-膏-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9,47(2):108-111.
[8] 孙丹,徐纬,陈娜,等.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8,43(2):118-122.
[9] 范春来,唐李梅,张红兴,等.皮内针埋针联合补肾通络汤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5):531-534.
【关键词】揿针埋针;脑卒中;吞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营养状况;吞咽功能;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083-02
脑卒中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存活者多伴随有功能障碍[2]。特别是脑卒中后神经系统的病变,可引起患者的吞咽功能相关的肌肉无力或运动不协调,使患者出现吞咽障碍[3]。当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还无特效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很难持续改善患者的预后,也不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揿针埋针是一种采用特殊针具的针刺方法,可进行长时间的留针。揿针埋针能改变穴位周围的微观组织结构,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变态反应,并加快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4]。本文探讨与观察了揿针埋针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以促进推广应用揿针埋针技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1~73(55.94±5.04)岁,体重指数(23.29±1.51)kg/m2;病程(1.34±0.28)个月;临床分级分为I级5例,II级13例,III级13例,IV级11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22~74(56.10±4.67)岁,体重指数(23.61±1.37)kg/m2;病程(1.25±0.21)个月;临床分级分为I级7例,II级15例,III级11例,IV级9例。两组上述资料经比较,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 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处于病情稳定期;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20~75岁;意识清楚,可开口说话;存在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洼田氏饮水试验);临床资料完整;无严重言语及认知障碍,能理解及配合完成 治疗。
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入院前存在消化道感染者;入院前存在呼吸道感染者;患有其他影响吞咽功能的疾病,比如颈部肿瘤、食管肿瘤等;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指导、健康宣教、康复护理,包括口腔感觉刺激训练、口腔运动训练、吞咽电刺激等。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给予揿针埋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取穴为舌三针,咽四穴,双颊车,双合谷、阿是穴。(2)皮肤消毒后,将揿针(规格0.25 mm×2 mm)垂直埋入舌三针,咽四穴,双颊车,双合谷,即刻让患者做吞咽动作。(3)确定患者的阿是穴,然后在阿是穴埋针,嘱患者配合做空吞咽动作,3~5次/d,每次2~5 min。(4)留针候气24 h,1次/d,10次为1个疗程,护理观察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吞咽功能疗效评估。显效为患者无发生呛咳,能正常吞咽普食;有效为患者偶尔发生呛咳,能进食流食或者半流食;无效为没有达到以上标准甚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后抽取与分离血清,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3)在护理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4)记录与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的呼吸道感染与消化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为SPSS 19.00软件,以率(%)、(x±s)来描述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上述数据的对比方法分别为Fisher χ2检验与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吞咽功能总有效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5.7%(P<0.05)。见表1。
2.2 營养状态变化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相较于护理前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更高(P<0.05)。见表2。
2.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对比
护理后两组的Barthel评分相较于护理前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更高(P<0.05)。见表3。
2.4 并发症情况对比
护理期间观察组无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发生,消化道感染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9.5%和14.3%(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病理表现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或者血液丢失,病机涉及不同的机制和途径,可引起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症状[5]。吞咽障碍属于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与脑干损伤有关,其他病因也包括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延髓内背侧或者外侧损伤等。中医认为吞咽障碍为脑髓受损,气血逆乱,胃气上逆,元神受累,脏腑气机失调,动膈 而成[6]。
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干预护理方法包括吞咽训练指导、健康宣教、康复护理等,可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重组和恢复机体的脑细胞,纠正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继而改善吞咽功能,但是上述方法的疗效持续性不强,停止干预后患者容易复发。揿针埋线都由传统针刺改良而来,其能诱发肌群的正常运动模式,通过刺激运动神经元,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反馈作用,从而促进重建神经功能[7]。本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5.7%(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相较于护理前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更高(P<0.05),表明揿针埋针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能促进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吞咽功能总有效率。
祖国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机为气血亏虚,病性属本虚标实,以痰湿瘀血阻塞经络为标。吞咽训练指导、健康宣教、康复护理主要是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从而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但是康复效果有待提高[8]。揿针埋针是一种融合传统针刺和现代医疗技术的特色疗法,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能改变穴位周围的微观组织结构,提高新陈代谢,增强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9]。本研究显示护理后两组的Barthel评分都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揿针埋针可与患者的咀嚼、吞咽等活动相结合,加强了肌肉运动的协调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期间观察组无呼吸道感染情况发生消化道感染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9.5%和14.3%(P<0.05)。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沒有进行随访分析,且没有进行机制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讨。
总之,揿针埋针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营养状况,降低呼吸道感染与消化道感染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方辉,应忠明,施玲玲.揿针埋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83-485.
[2] 刘静莉,肖强,李润香,等.揿针埋针联合气管推移训练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早期吞咽困难20例[J].江西中医药,2017,48(11):54-56.
[3] 陈波,陈汝艳,胥方元.“点-线-面”综合方案干预老年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5):1024-1028.
[4] 王立超,林毅,张培鑫.温通三焦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效果[J].上海医药,2020,41(8):59-62.
[5] 陈蒙利,李佳,张瑾,等.耳穴埋豆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在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1):3016-3018.
[6] 冯春梅,黄荣荣,杨成,等.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0):1855-1857.
[7] 唐江岳,向桃,杜辕滨,等.基于“脑-肠-菌轴”的“针-膏-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9,47(2):108-111.
[8] 孙丹,徐纬,陈娜,等.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8,43(2):118-122.
[9] 范春来,唐李梅,张红兴,等.皮内针埋针联合补肾通络汤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5):53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