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5.7级地震前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宁蒗地震前,周围台站(丽江、云龙、永胜、洱源、弥渡、楚雄)的前兆仪器不同程度记录到许多异常信息,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异常不仅有清晰的特征(短临指标)和明显的同步性(可信度高),有的还有完整的短趋势过程,显示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同时也表明了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对于台站进行资料分析、地震预报等来说,这些异常信息无疑更具及时性、和可靠性,可以起到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宁蒗地震 前兆异常 特征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34-3
  0引言
  异常与地震都是区域应力增强活动的结果(陈立德, 付虹. 2003),在地震前的一段时间内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往往出现一些异常,临近地震时在震区附近也出现一些异常(马瑾等,1995)。1998年10月2日至1999年1月3日,在云南宁蒗和四川盐源之间发生的五次5级以上地震前,四川小庙台的钻孔应变仪就记录到这次系列地震的应变前兆短临异常(牟雅元等,2001)。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永胜、云龙、攀枝花、弥渡等台的倾斜、应变观测记录曲线所显示的震前4-16小时的异常图像,证明这类前兆异常现象是值得深入入研究的临震信息(陈德福等,1997)。2012年6月24日云南宁蒗发生5.7级地震。地震前,震中距350千米范围内,有6个台站(丽江、云龙、永胜、洱源、弥渡和楚雄台,最小距离90千米,最大距离310千米)的前兆仪器不同程度记录到许多异常信息。本文根据这些异常的形态(陈绍绪等,1999;王雪莹等,2003)、异常持续时间(谭金意等,1998)及成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判断和归纳出三种类型,即①震前持续、震后恢复的短趋势异常。②具同步性的短临异常。③“震前扰动”短临及临震异常。具体情况如下:
  1震前持续、震后恢复的短趋势异常
  1.1异常特征
  这类异常最明显的共性就是具有完整性,即从震前到震后,异常过程清晰,易于识别,随着地震的发生,异常逐渐恢复正常。异常持续时间在3-6个月左右,异常形态对于连续观测的记录多为转折、突变(如楚雄台形变记录);非连续观测记录为群发式单点突跳(如洱源气体观测)。这可能是因为震前震区周围区域应力场逐渐增强所至。
  1.2典型异常
  (1)楚雄台2012年垂直摆日均值曲线,从趋势变化看,在宁蒗地震前,有3个月的剧烈倾斜加速变化,宁蒗地震后,变化仍延续,接着发生彝良地震,之后速率变化逐渐恢复正常。见图1。(2)楚雄台2012年水管倾斜仪日均值曲线,宁蒗地震前经历了近5个月的异常变化。宁蒗地震后异常趋势仍未消除,3个月后又发生了彝良5.6级地震,之后逐渐恢复正常。(3)弥渡台地电场资料,自2012年3月初,日均值、月均值形态均改变,幅值增大,特别是东西,北东测向比较突出。异常持续到6月24日发生宁蒗地震,震后逐步恢复正常。见图2。(4)弥渡台气汞观测,自2012年2月开始,气汞出现高值异常,高值持续到6月24日发生宁蒗地震,之后恢复正常。见图3。(5)洱源台滇20井水汞观测,2012年1月21日至2月5日间,出现6天高值,4月7日出现一天单点高值突跳,5月初开始明显连续多天群体高值变化至7月初,期间发生宁蒗5.7级地震,震后逐渐恢复正常值。(6)洱源台CO2观测,在宁蒗5.7级地震前,多次出现高、低值大幅变化的明显异常,震后恢复正常值。见图4。
  2具同步性的短临异常
  2.1异常特征
  这类异常最明显的共性就是具有同步性,可靠性高。同时出现在不同台站同类仪器的观测记录上,或者同时出现在同一台站不同仪器记录中。异常持续时间一般在震前5-50天左右,异常形态为“凹形”、固体潮畸变、脉冲、突跳等(如各台形变记录)。这可能是因为震前震区周围区域应力场在同时间增强或调整所至。
  2.2典型异常
  (1)不同台站同类仪器同步出现异常。丽江台钻孔应变仪与永胜钻孔应变仪时在2012年6月8日,记录到“凹形”异常,较完整的记录到震前的应力变化由压力向张力的转换过程。(2)同台不同类型仪器同时步出现异常。宁蒗地震前,丽江台不同仪器记录到准同步变化(同步变化是核实异常的可靠性指标)。水管仪、伸缩仪和钻孔应变仪均于2012年6月8日这天开始,同时记录到异常。钻孔应变仪记录到的“凹形”异常与水管仪和伸缩仪记录到的固体潮畸变,在2014年6月8日至13日基本上同时出现,之后发震。见图5、6。出现这种情况的还有云龙台,2012年6月14日云龙台水管倾斜仪六个端点、伸缩仪EW与NS分量、水平摆EW与NS分量在13:05同时出现阶跃突变、突变与错动等。
  3“震前扰动”短临及临震异常
  3.1异常特征
  这类异常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震前扰动”(陈立德等,2003),出现的时间可以是震前十几分钟,也可以出现在震前几到几十天,异常形态以脉冲型为主,其次为阶跃、固体潮畸变和突跳等(主要出现在各台形变记录),转折型的异常少见。这类异常有时与出现的干扰类似,识别时要谨慎。形变倾斜仪记录到的“扰动”异常,极有可能为岩石微破裂或微小地震引起,这可能为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种反应(许昭永等,2001),这类异常与岩石在临破裂前应变突升或突降有关(许昭永等,1998)。
  3.2典型异常
  宁蒗地震前,丽江台、云龙台水管仪在不同时间段均记录到脉冲、突变、阶跃等“震前扰动”。对比分析后,认为是短临和临震异常。丽江台水管仪震前5-7天记录到“震前扰动”,见图7。云龙台水管仪自2012年2月25日开始东西分量开始记录到震前扰动,脉冲,阶跃居多,一直持续到3月29日,震前扰动持续时间达38天,见图8。此外,云龙台水平摆仪于2012年6月24日15:48记录到脉冲、突跳等“震前扰动”,15:59,发生地震,视为临震异常,见图9。楚雄台垂直摆仪,从6月19日开始记录到两个分量的倾斜速率发生转折(加速),至6月24日发生宁蒗5.6级地震,之后记录正常,视为临震异常。见图10。   4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宁蒗地震前,周围台站前兆观测资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这些异常分布广,出现的时间各有不同,以形变资料最为突出,并且短临和临震异常最明显,多台的形变仪器多次记录到“震前扰动”或震前突变(转折),如丽江、云龙和楚雄台。短趋势异常以流体资料较为明显,如洱源台水汞、CO2,弥渡台气汞等;弥渡台地电场在宁蒗地震前也有较明显的趋势变化。还有些台有多种观测仪器同步出现异常。
  5结论
  三种异常类型的归纳,基本上包含了宁蒗地震前周围台站前兆观测资料的异常特征,这些特征显示出了地震能量孕育过程中,应力缓慢变化过程及震前突变至岩石破裂的发震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震前持续、震后恢复的短趋势异常上;而随着应力的不断增加,发震断层裂隙扩展、联结和集中化(马胜利等,1995)引起周边区域的应力跟着同时调整,引发了具同步性的短临异常;“震前扰动”则极可能是由于临震前断层微破裂或微小地震引起(许昭永等,1998)的临震异常。同时也表明了一个事实,即地震前兆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时段出现的“前兆”也不相同,同一地震前的“中长期前兆”和“短临前兆”并不一定出现在同一地区,正是这种复杂性,为地震预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马胜利等,1995)。因此,深入研究地震前兆资料,是从复杂性中探索地震预报的有效途径。今后台站在分析资料时,可以以此作为参考,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复杂性”中探求一些“规律性”。其次,这些异常作为短临信息,无疑更具及时性和可靠性,对于台站地震预报,也起到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这也正是台站地震预报工作值得重视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立德,付虹.2003.地震预报基础与实践[M]. 北京:地震出版社.
  [2]马瑾,马胜利,刘力强.1995.地震前异常的阶段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地震地质,17(4):363-371.
  [3]牟雅元,胡德军,杨国威. 2001.宁蒗地震的应变短临异常分析[J].地震研究,24(1):36-39.
  [4]陈德福,何世海,李旭东.1997.洞体形变在丽江7级大震前作了正确的中短期预报[J].地壳形变与地震,17(1):112-114.
  [5]薄万举,杨国华,郭良迁.2001.地壳形变与地震预测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
  [6]陈绍绪,王宝坤,张跃刚.1999.华北地区地倾斜中断短期地震前兆识别及预报方法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19(4):8-14.
  [7]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1998.地壳形变分析预报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
  [8]谭金意,杨林章.1998.地壳形变观测与分析[M].北京: 地震出版社.
  [9]王雪莹,刘长海, 张有林,等.2003.合肥形变台短水准测量资料趋势及震例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4(6): 85-88.
  [10]许昭永,王贤仁,黄雍,等.2001.倾斜扰动--一种可能的有效地震前兆[J].地震研究,24(2):131-135.
  [11]许昭永,杨润海,王彬,等,1998.突发应变扰动-一种新的破裂前兆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20(6):628-634.
  [12]马胜利,马瑾,刘力强.1995.典型构造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时空演变的实验和理论研究[J].地震(增刊):55-65.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我国许多地区都遭受过地震灾害,如四川汶川、河北唐山等,其中很多地区更是地震频发,因而,地震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地震成因的分析,有助于实现对地震的提前预警,有助于减少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对地震的成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地震 成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15.1 [文献码] B [文章
期刊
[摘要]道路修建时,人工切坡修路常造成坡脚临空,形成潜在的不稳定边坡。在强降雨季节,由于雨水对坡体冲涮,容易造成道路边坡产生崩塌,形成地质灾害。为较好地进行道路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可采用混凝土挡土墙及灌注水泥砂浆的方法。  [关键词]道路崩塌 地质灾害治理应急抢险 混凝土挡土墙 灌注水泥砂浆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33-2  
期刊
[摘要]地面气象观测作为气象观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为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原始性的数据和基础性的依据。同时它又是一项严谨而又细致的工作,观测员在观测过程中,要把握好细节的处理,力求数据的准确性,保证观测质量。  [关键词]地面气象 常见误差 细节处理  [中图分类号] P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29-1  0前言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为农作物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该不稳定斜坡的野外实际调查、勘查及现场实验,在查明不稳定斜坡形态及变形特征、形成原因、场地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稳定斜坡治理方案,经施工验证,治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范坪 热网 不稳定斜坡 特征 治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44-1  1不稳定斜坡特征  国电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2#热网
期刊
[摘要]当代社会,环境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努力地进行着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峻。本文主要对环境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环境工程 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42.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22-
期刊
[摘要]山体滑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对灾害范围内的公路、桥梁、堤坝等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还会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有必要探究山体滑坡的产生机理和作用特征,以发掘相关因素对其形成条件的影响,为山体滑坡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多方面对山体滑坡加以分析,着重探析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这两大山体滑坡的诱发原因,并解析二者的关系,希望有利于山体滑坡防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阿合奇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近1年的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研究,对该县境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评估,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并编制了较可行的防灾减灾预案,为当地政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易发程度分区 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
期刊
[摘要]近几年,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工程大量出现,使得周围居民受到了一定影响,在进行治理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环境管理工作,要全面保护周围的生态系统。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施工单位的管理,也需要政府加强自身监督力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地质治理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 施工工地 环境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视度也随之提升,气象观测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地面气象观测中主要是包含了对温度、适度、气压以及风向等方面的观测,其中涉及到的方面十分的广泛,同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本文主要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 工作 问题 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 P412.1[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地下工程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一种重要工程形式,是对地下资源进行挖掘利用的一个新过程,但是在各种地下工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危害,比如深基坑工程承压水危害就是十分严重的一种。承压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深基坑工程深层承压水危害治理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 承压水 治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