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变革的十大趋向

来源 :教育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基于知识经济的当代社会面临着三大挑战: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与现实生活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科技文化知识增长的无限性的矛盾带来的挑战,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与现实的高质量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带来的挑战.因此,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当代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变革趋向是基础化、基本化、范例化、综合化、均衡化、结构化、选择化、策略化、生活化、最优化.
其他文献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当前我国高校文科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深刻认识服务学习理论对我国高校文科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和适用性,并在指导理念、目标朝向、实施过程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转变,将会极大促进高校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切实作为并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
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具有根基出发点相同、依托载体重叠、教学内容重合、教育目标一致等逻辑联系,这为二者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协同育人奠定了基础.就业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正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创新举措.然而,高职教育中存在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创业教育的认识淡化、社会协调机制僵化、实施过程虚化、覆盖面狭窄等问题.为此,高职教育需要领会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构建产教融合机制驱动学生就业创业和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元素,着力提升高职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的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人学之批判蕴含着三重维度:对既有教育现实的批判,对当时流行教育观念的批判,对自身教育理论的自我批判.其理论批判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解决自然教育人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之需要,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人学理论内部矛盾解决之需要,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人学从不完善到完善之诉求.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人学之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彰显了理论的开放性,推动了理论的创新,能够增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力,引领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品,近年来关于本书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大都为荒诞主题、叙事手法以及出场较多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女性形象的分析较为缺乏.文章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分析,发掘出文本空白处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可以表达更多的情感,而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一类,绘画相比语言来说更能表达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文章阐述如何利用绘画治疗的方法,配合社会工作的技巧帮助农村自闭症儿童改善其自闭的问题,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报人,他的政治思想贯穿于他的办报活动.政治上几经沉浮,他的思想亦在不停流变.其思想流变,不仅体现在他的政见上,也体现在他的报刊活动中.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基于政治、文学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梁启超的办报活动进行梳理.
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是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义出发,深入分析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通点及其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并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树立协同共生的融合育人理念,建设系统全面的融合育人机制,筑造丰富多样的融合育人课堂,打造多方并举的融合育人平台.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扬弃了西方传统主流哲学观,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和超越发展.批判继承方面,马克思指出西方传统主流哲学观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前提是未经审视论证的,并批判其将存在设定为永恒不变的实体,赋予思维、观念、精神高贵神圣的地位,致使彼岸世界对此岸世界的殖民、遗忘、宰制.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传统主流哲学观,他认为其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发展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值得肯定的.超越发展方面,马克思“颠倒”了西方传统主流哲学观,他不以抽象的意识为起点,而是强调感性实践活动的优先性、无限性、丰富性,认为意识是为人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但对其的法律保护并不完善.我国目前对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方面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私法保护不完善、法律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应从健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律体系,建立以私法为主、公法为辅的保护体系,增强地方法规的适应性等方面着手,推进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工作.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针对如何“减负”问题,许多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纵观世界,华人华侨居多的新加坡在“减负”问题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1997年颁布“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政策,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教育理念,2018年推行“为生活而学习”教育改革.总体看来,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减负”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取向:改进评估方式,转变教育价值观;减轻学生负担,兼顾教育质量;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