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以及自身防护的意识不断提高,护理职业防护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为了有效提高护理专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技能,护理教育将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内容融入护理学基础中。但是由于教师不够重视护理职业防护实践教学,导致学生职业防护的技能较为低下,在护理实习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就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如何融入职业防护的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护理学基础;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9-0230-02
护理专业是一门通过学习专业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进而服务于医疗事业的服务型专业。护理人员作为处理伤病的特殊医护人群,其工作的环境和内容经常涉及医患接触、医疗器械、药品处理;而由于医患感染、器械刺伤以及药品接触导致的职业暴露危害,会严重威胁到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每年由于护理人员使用医疗器械被刺破、刺伤的发生率达到了80%以上,这样以来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和频发,从而危害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中职院校护理专业作为向社会培养专业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重视职业防护知识技能在教学中的实践,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综合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一、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职业防护教育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危害情况较为严峻,职业危害防护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缺乏三个方面。
在职业危害情况中,相关学者经过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医疗器械损伤率达到了93%以上,虽然近年来对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所增加,实习学生受到医疗器械损伤的比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一个较高的发生率[1]。
在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场所方面,中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护理专业职业防护课程,而是将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融入护理学基础中,或者融入其他护理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的场所主要以教室为主,没有建设相应的护理专业防护实训基地。因而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均较为低下,无法在实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安全进行更好的防护[2]。
二、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职院校护理专业而言,从理论上加强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从实践上锻炼学生职业防护的方法和技能,能够为学生日后在医院实习和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提供更好的保障。护理学基础作为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涉及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而且也涉及护理过程中的职业防护。因此,通过在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职业防护在未来实习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职业防护的意识,充分意识到护理工作过程中潜在的职业暴露危害。比如说现阶段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职业暴露危害,其中物理性危害是最为主要的职业危害类型;涉及医疗器械噪音的危害、高温烫伤的危害、医疗器械割伤刺破危害,这些物理危害类型会严重影响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3]。
三、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职业防护意识
职业防护意识缺乏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一些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医学实践,导致自身临床经验不足,因而不能够很好地向学生传达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职业防护内容,学生也就无法有效地掌握一定的职业防护技能;还有一些教师在参与教学工作以后,安于现状,不注重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较为落后,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内容的讲解,忽略实践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护理职业防护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学校理论课程的考核并不涉及护理职业防护内容,因此,部分学生对职业防护内容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职业防护的意识,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小心就能够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从而导致自身职业防护技能较为低下。
(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操作技能两个部分。在护理专业职业暴露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学校虽然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将职业防护的内容融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但也只是涉及“护理安全与防护”内容,职业防护教育的教学内容较少,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以外,由于职业防护教育只是以理论的形式体现在课本上,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够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从而导致学生职业防护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教育,不仅要重视护理学基础的理论教学,也要相应地开设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防护的技能,也要通过搜集相关案例,开展专题讲座,丰富职业防护教育的形式内容,激发学生职业防护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现阶段,虽然一些学校配备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器材,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更新,导致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比如说,很多学生对于一些最新的医疗防护器材的操作不够熟练,在使用过程中依旧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能够耐刺、防漏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盒、真空采血系统、自动回套针头等新型职业防护用具为例,这些最新的护理器材在医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学校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课程教学,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防护用具的使用流程和规范[4]。然而,一些学校考虑到成本的投入,并没有采购新型的医疗防护用具,在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实践课程时,依旧采用一些老旧的防护用具,导致职业防护教育的效率较为低下,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提高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防护的意识,学校必须重视教师自身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安排教师到医院学习最新的医疗防护用具,通过临床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经验,更好地向学生传达职业防护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其次,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搜集最新的职业防护教学设备的案例,让学生对现阶段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用到的新型防护用具有一定的认知,可以通过搜集相关的职业防护事故以及职业防护成功案例向学生传达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提升自身在护理职业防护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确保职业防护教学效果
传统的护理学职业防护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因此,可以通过创新职业防护教学方式来促进职业防护教育与护理学基础的融合。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临床护理专家走进课堂,向学生传达在临床护理中需要注意的职业防护行为,讲解职业防护的专业知识,以及遇到职业防护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要求学生在线学习护理职业防护相关知识,通过不同教师的讲解来丰富学生职业防护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的眼界。在课堂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或者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防护的意识,认识到职业防护对自身的安全以及合法权益的重要影响。
(三)加强临床见习,提高学生防护意识
在护理学基础“护理安全与防护”一章中,涉及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相关案例数量较少,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课程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参观现阶段在医院中常用的职业防护用具以及新型的职业防护用具,学习护理人员应用医疗器械的流程并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锻炼学生职业防护的技能。当然,临床见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形成长期的职业防护意识,学校也要重视相应职业防护用具和护理基础设施的配置,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通过定期的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能力。最后在课程考核评价中,也可以将职业防护相关内容及操作要点当作考核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中职护理专业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和护理实践能力的服务型医疗技术人才,随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的增加,人们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更加关注,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包含“护理安全与防护”的相关内容,因此,通过将职业防护教育与护理学基础进行有机的融合,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能够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以及职业防护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瞿世文.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效果观察[J].现代职业教育,2017(7):151.
[2]陈玉婷.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02-103.
[3]王英.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现状[J].护理研究,2008(20):1787-1788.
[4]李红.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06(29):25-28.
編辑 张 慧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护理学基础;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9-0230-02
护理专业是一门通过学习专业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进而服务于医疗事业的服务型专业。护理人员作为处理伤病的特殊医护人群,其工作的环境和内容经常涉及医患接触、医疗器械、药品处理;而由于医患感染、器械刺伤以及药品接触导致的职业暴露危害,会严重威胁到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每年由于护理人员使用医疗器械被刺破、刺伤的发生率达到了80%以上,这样以来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和频发,从而危害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中职院校护理专业作为向社会培养专业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重视职业防护知识技能在教学中的实践,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综合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一、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职业防护教育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危害情况较为严峻,职业危害防护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缺乏三个方面。
在职业危害情况中,相关学者经过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医疗器械损伤率达到了93%以上,虽然近年来对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所增加,实习学生受到医疗器械损伤的比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一个较高的发生率[1]。
在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场所方面,中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护理专业职业防护课程,而是将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融入护理学基础中,或者融入其他护理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的场所主要以教室为主,没有建设相应的护理专业防护实训基地。因而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均较为低下,无法在实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安全进行更好的防护[2]。
二、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职院校护理专业而言,从理论上加强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从实践上锻炼学生职业防护的方法和技能,能够为学生日后在医院实习和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提供更好的保障。护理学基础作为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涉及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而且也涉及护理过程中的职业防护。因此,通过在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职业防护在未来实习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职业防护的意识,充分意识到护理工作过程中潜在的职业暴露危害。比如说现阶段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职业暴露危害,其中物理性危害是最为主要的职业危害类型;涉及医疗器械噪音的危害、高温烫伤的危害、医疗器械割伤刺破危害,这些物理危害类型会严重影响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3]。
三、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职业防护意识
职业防护意识缺乏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一些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医学实践,导致自身临床经验不足,因而不能够很好地向学生传达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职业防护内容,学生也就无法有效地掌握一定的职业防护技能;还有一些教师在参与教学工作以后,安于现状,不注重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较为落后,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内容的讲解,忽略实践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护理职业防护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学校理论课程的考核并不涉及护理职业防护内容,因此,部分学生对职业防护内容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职业防护的意识,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小心就能够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从而导致自身职业防护技能较为低下。
(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操作技能两个部分。在护理专业职业暴露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学校虽然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将职业防护的内容融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但也只是涉及“护理安全与防护”内容,职业防护教育的教学内容较少,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以外,由于职业防护教育只是以理论的形式体现在课本上,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够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从而导致学生职业防护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教育,不仅要重视护理学基础的理论教学,也要相应地开设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防护的技能,也要通过搜集相关案例,开展专题讲座,丰富职业防护教育的形式内容,激发学生职业防护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现阶段,虽然一些学校配备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器材,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更新,导致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比如说,很多学生对于一些最新的医疗防护器材的操作不够熟练,在使用过程中依旧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能够耐刺、防漏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盒、真空采血系统、自动回套针头等新型职业防护用具为例,这些最新的护理器材在医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学校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课程教学,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防护用具的使用流程和规范[4]。然而,一些学校考虑到成本的投入,并没有采购新型的医疗防护用具,在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实践课程时,依旧采用一些老旧的防护用具,导致职业防护教育的效率较为低下,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提高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防护的意识,学校必须重视教师自身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安排教师到医院学习最新的医疗防护用具,通过临床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经验,更好地向学生传达职业防护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其次,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搜集最新的职业防护教学设备的案例,让学生对现阶段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用到的新型防护用具有一定的认知,可以通过搜集相关的职业防护事故以及职业防护成功案例向学生传达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提升自身在护理职业防护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确保职业防护教学效果
传统的护理学职业防护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因此,可以通过创新职业防护教学方式来促进职业防护教育与护理学基础的融合。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临床护理专家走进课堂,向学生传达在临床护理中需要注意的职业防护行为,讲解职业防护的专业知识,以及遇到职业防护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要求学生在线学习护理职业防护相关知识,通过不同教师的讲解来丰富学生职业防护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的眼界。在课堂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或者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防护的意识,认识到职业防护对自身的安全以及合法权益的重要影响。
(三)加强临床见习,提高学生防护意识
在护理学基础“护理安全与防护”一章中,涉及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相关案例数量较少,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课程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参观现阶段在医院中常用的职业防护用具以及新型的职业防护用具,学习护理人员应用医疗器械的流程并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锻炼学生职业防护的技能。当然,临床见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形成长期的职业防护意识,学校也要重视相应职业防护用具和护理基础设施的配置,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通过定期的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能力。最后在课程考核评价中,也可以将职业防护相关内容及操作要点当作考核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中职护理专业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和护理实践能力的服务型医疗技术人才,随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的增加,人们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更加关注,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包含“护理安全与防护”的相关内容,因此,通过将职业防护教育与护理学基础进行有机的融合,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能够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以及职业防护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瞿世文.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效果观察[J].现代职业教育,2017(7):151.
[2]陈玉婷.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02-103.
[3]王英.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现状[J].护理研究,2008(20):1787-1788.
[4]李红.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06(29):25-28.
編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