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为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自我效能感对调节自己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它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学业成就水平的一种自信和期望,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据调查,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自我效能感较弱,在学习、竞争中自信度和能力感欠缺,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兴趣和激情,成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自我效能感影响目标设置和行为选择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提高目标设定水平,强化目标承诺,影响学习行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过程,影响学生的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于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能有效控制学习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集中的地方。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比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表现为拥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兴趣的形成和行为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当人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时,就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而在自我效能感比较低,预期会得到中性或否定结果的活动中,就不能形成兴趣。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是学习持久的内部动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坚持性强,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从而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放弃努力,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其能力的调度
研究表明,能力与自我效能呈中等相关,它们共同解释成绩实现的水平。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更需要人的基本能力和对个人效能的强烈的信心、积极的自我效能培养、积极的承诺,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更有效的运用自己的能力,甚至能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高效地实现目标。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境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低效能感的人容易体验到紧张、焦虑和恐惧,过多地想到自己的不足,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使人感到自己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被感觉到的无能感不断得到强化,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维模式会使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从而影响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实现目标。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1.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合理、恰当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兴趣,当目标达成时体验到成功,从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职业需要联系起来,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目标,包含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可以完成的近期目标,特别是目标的设置要尽可能的具体,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过大和不切实际,无助于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信。研究表明,具有挑战性的、可操作性的中、近期目标,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进步,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反过来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水平。
2.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认识高职生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 克服自卑心理,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技术人才, 高职生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确立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理想,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与失败,理智的善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积极、平和、包容的心态,投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尽量忽略生活中的琐事,从而达到现实再认、信心重塑、行为调整的目的,提升自我效能感。
3.归因训练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和学习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首先,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学业失败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认知因素,又有非认知因素,绝不完全是由于能力因素,而且能力并非固定不变的一种属性,而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发展的。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失败时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促使其更进一步的努力,同时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4.成功的体验
个体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知,成功的体验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增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预测,而持续的失败会降低这种期待,如果学生能不断体验成功,就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体验,内心才会产生自豪感、愉悦感,才能树立起我行、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念。如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通过有趣的实验、典型的案例,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和专业实际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考察或参与生产过程,和一线人员交流、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多一些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贾蕾.谈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提高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6).
[2]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2).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它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学业成就水平的一种自信和期望,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据调查,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自我效能感较弱,在学习、竞争中自信度和能力感欠缺,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兴趣和激情,成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自我效能感影响目标设置和行为选择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提高目标设定水平,强化目标承诺,影响学习行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过程,影响学生的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于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能有效控制学习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集中的地方。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比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表现为拥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兴趣的形成和行为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当人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时,就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而在自我效能感比较低,预期会得到中性或否定结果的活动中,就不能形成兴趣。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是学习持久的内部动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坚持性强,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从而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放弃努力,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其能力的调度
研究表明,能力与自我效能呈中等相关,它们共同解释成绩实现的水平。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更需要人的基本能力和对个人效能的强烈的信心、积极的自我效能培养、积极的承诺,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更有效的运用自己的能力,甚至能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高效地实现目标。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境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低效能感的人容易体验到紧张、焦虑和恐惧,过多地想到自己的不足,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使人感到自己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被感觉到的无能感不断得到强化,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维模式会使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从而影响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实现目标。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1.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合理、恰当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兴趣,当目标达成时体验到成功,从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职业需要联系起来,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目标,包含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可以完成的近期目标,特别是目标的设置要尽可能的具体,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过大和不切实际,无助于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信。研究表明,具有挑战性的、可操作性的中、近期目标,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进步,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反过来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水平。
2.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认识高职生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 克服自卑心理,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技术人才, 高职生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确立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理想,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与失败,理智的善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积极、平和、包容的心态,投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尽量忽略生活中的琐事,从而达到现实再认、信心重塑、行为调整的目的,提升自我效能感。
3.归因训练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和学习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首先,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学业失败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认知因素,又有非认知因素,绝不完全是由于能力因素,而且能力并非固定不变的一种属性,而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发展的。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失败时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促使其更进一步的努力,同时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4.成功的体验
个体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知,成功的体验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增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预测,而持续的失败会降低这种期待,如果学生能不断体验成功,就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体验,内心才会产生自豪感、愉悦感,才能树立起我行、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念。如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通过有趣的实验、典型的案例,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和专业实际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考察或参与生产过程,和一线人员交流、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多一些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贾蕾.谈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提高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6).
[2]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