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新的十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也即将迎来十周年。本文利用2000—2010年的数据,对十年间我国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四大区域板块内部各省区经济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重新检验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一、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增长的数量检验及结论
(一)描述性分析
1、四大区域板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将年度地区生产总值除以GDP平减指数,换算成按1978年不变价表示的GDP;然后除以四大区域板块每年末人口数,得到各地区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数值。结果显示,2000—2010年,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四大区域板块人均GDP 年均增长率
采用水平法计算各区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结果显示,2005年以前,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005年以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
(二)收敛性检验
1、σ收敛检验
本文采用人均GDP变异系数来直观地度量σ收敛。图1中,分别计算了2000—2010年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四大区域板块内部各省区间的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结果显示,2000—2010年,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东部地区内部也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部地区六省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1692到2010年的0.1686,东北地区从2000年的0.2708到2010年的0.2772,σ收敛均不明显;西部地区各省存在明显的σ趋异。
2、β收敛检验
为了验证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四大区域板块内部是否存在绝对β收敛,建立如下计量方程:
Gi,t=α+βlog(gdpi,t-1)+μi,t
其中Gi,t为各地区2000—2010年期间每年人均GDP增长率,log(gdpi,t-1)为各地区初始人均GDP,μi,t为误差项。将各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对期初的人均GDP水平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见表1。
数据分析显示,2000—2010年,我国四大区域板块之间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而且不同区域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差异很大,东部各省存在明显的收敛,中部地区各省收敛不显著,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内部则不存在收敛。
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收敛性不明显的分析
(一)西部地区
汇总2000—2010年西部各省区市的人均GDP增长率。数据显示,十年间,西部地区有四个省区市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2%,且期初人均GDP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分别是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四省区。西部各省人均GDP增长率见图2。
去掉内蒙古、四川、重庆、陕西四省后,再次对西部地区剩余八省区市的经济增长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见图3。
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西部八省区市(不包括内蒙古、四川、重庆、陕西四省区)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β收敛和σ收敛。这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趋异主要是由于内部出现了分化,内蒙古、四川、重庆、陕西四省区的经济增长显著高于其他省区。
(二)东北地区
汇总整理东北三省人均GDP增长率见图4。
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人均GDP增长率偏低,较低的增长率导致黑龙江省人均GDP占辽宁省比重从2000年的64.78%降低到2010年的60.75%,而同期吉林省从63.77%上升到67.13%。
剔除黑龙江省数据后再次检验,结果见图5。
数据显示,吉林省与辽宁省的σ值从2005年后不断地下降,这说明东北三省中,吉林省与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差异在不断缩小,而黑龙江与两者的差异在扩大。
三、有关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功遏制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四大区域板块人均GDP增长率的差距正在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但是,四大区域板块内部的分化却有所扩大,困难区域和问题区域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建立在“四大板块”上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从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对我国区域进行了大致的划分,这种划分对不同地区解决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西部地区解决贫困问题,东北地区解决工业衰退问题,东部地区解决无序发展问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构成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石。建议总结过去十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就、经验和做法,继续推动新十年西部开发工作,制定新十年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协调发展。
(二)更加关注困难省区的发展
从对过去十年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空间尺度来看可能仍然偏大,掩盖了部分困难省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区域政策针对性有所降低。建议下一阶段在四大区域板块之内,更加重视解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等“西部的西部”和黑龙江等“东北的东北”等特殊困难省区的发展问题,制定特殊的政策,更好的发挥其在沿边开放、富民安邦中的作用。
(三)解决离散型问题区域的发展问题
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省内部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衰退老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经济增长较慢,而这些区域在国土分布上很多都是离散的,与四大区域板块或省级行政区域的范围不一致,省级数据的平均掩盖了这些“问题区域”的特征,如全国60多个资源枯竭城市涵盖22个省级行政区域,又不是集中分布,用行政区划和集中连片的方式较难准确识别,按四大区域板块和省域划分也很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建议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落实和推进,建立对离散分布“问题区域”的统计、识别、界定方法,建立统筹设计,分类指导,有进有出的支持机制和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司)
一、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增长的数量检验及结论
(一)描述性分析
1、四大区域板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将年度地区生产总值除以GDP平减指数,换算成按1978年不变价表示的GDP;然后除以四大区域板块每年末人口数,得到各地区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数值。结果显示,2000—2010年,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四大区域板块人均GDP 年均增长率
采用水平法计算各区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结果显示,2005年以前,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005年以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
(二)收敛性检验
1、σ收敛检验
本文采用人均GDP变异系数来直观地度量σ收敛。图1中,分别计算了2000—2010年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四大区域板块内部各省区间的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结果显示,2000—2010年,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东部地区内部也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部地区六省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1692到2010年的0.1686,东北地区从2000年的0.2708到2010年的0.2772,σ收敛均不明显;西部地区各省存在明显的σ趋异。
2、β收敛检验
为了验证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四大区域板块内部是否存在绝对β收敛,建立如下计量方程:
Gi,t=α+βlog(gdpi,t-1)+μi,t
其中Gi,t为各地区2000—2010年期间每年人均GDP增长率,log(gdpi,t-1)为各地区初始人均GDP,μi,t为误差项。将各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对期初的人均GDP水平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见表1。
数据分析显示,2000—2010年,我国四大区域板块之间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而且不同区域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差异很大,东部各省存在明显的收敛,中部地区各省收敛不显著,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内部则不存在收敛。
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收敛性不明显的分析
(一)西部地区
汇总2000—2010年西部各省区市的人均GDP增长率。数据显示,十年间,西部地区有四个省区市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2%,且期初人均GDP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分别是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四省区。西部各省人均GDP增长率见图2。
去掉内蒙古、四川、重庆、陕西四省后,再次对西部地区剩余八省区市的经济增长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见图3。
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西部八省区市(不包括内蒙古、四川、重庆、陕西四省区)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β收敛和σ收敛。这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趋异主要是由于内部出现了分化,内蒙古、四川、重庆、陕西四省区的经济增长显著高于其他省区。
(二)东北地区
汇总整理东北三省人均GDP增长率见图4。
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人均GDP增长率偏低,较低的增长率导致黑龙江省人均GDP占辽宁省比重从2000年的64.78%降低到2010年的60.75%,而同期吉林省从63.77%上升到67.13%。
剔除黑龙江省数据后再次检验,结果见图5。
数据显示,吉林省与辽宁省的σ值从2005年后不断地下降,这说明东北三省中,吉林省与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差异在不断缩小,而黑龙江与两者的差异在扩大。
三、有关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功遏制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四大区域板块人均GDP增长率的差距正在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但是,四大区域板块内部的分化却有所扩大,困难区域和问题区域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建立在“四大板块”上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从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对我国区域进行了大致的划分,这种划分对不同地区解决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西部地区解决贫困问题,东北地区解决工业衰退问题,东部地区解决无序发展问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构成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石。建议总结过去十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就、经验和做法,继续推动新十年西部开发工作,制定新十年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协调发展。
(二)更加关注困难省区的发展
从对过去十年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空间尺度来看可能仍然偏大,掩盖了部分困难省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区域政策针对性有所降低。建议下一阶段在四大区域板块之内,更加重视解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等“西部的西部”和黑龙江等“东北的东北”等特殊困难省区的发展问题,制定特殊的政策,更好的发挥其在沿边开放、富民安邦中的作用。
(三)解决离散型问题区域的发展问题
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省内部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衰退老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经济增长较慢,而这些区域在国土分布上很多都是离散的,与四大区域板块或省级行政区域的范围不一致,省级数据的平均掩盖了这些“问题区域”的特征,如全国60多个资源枯竭城市涵盖22个省级行政区域,又不是集中分布,用行政区划和集中连片的方式较难准确识别,按四大区域板块和省域划分也很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建议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落实和推进,建立对离散分布“问题区域”的统计、识别、界定方法,建立统筹设计,分类指导,有进有出的支持机制和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