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螺纹瓶盖自旋脱模的热流道倒装注塑模设计

来源 :工程塑料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uanch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饮料包装瓶盖件的内螺纹结构、外观要求及工艺分析,设计了延伸式热流道系统和内螺纹自旋脱模的倒装式注射模.模具为一模八腔,采用H型布置浇注系统,选择在产品内表面由延伸嘴尖的直通热喷嘴进料,以解决狭小型腔热嘴安放空间不足和热量传导的问题.螺纹型芯采用镶嵌组合设计,成型瓶盖产品设置的6个防转凹槽结构实现塑件止转.模具分三个面由定距拉板组件依次顺序开模,同时由定模外侧的电机驱动链条链轮传动模内齿轮组件,实现塑件与螺纹型芯的相对旋转脱模,最终由推板完全将产品推出.分型面的精密定位辅件和导向机构为模具精准合模和受力支承提供保证.经生产实践证明,模具结构紧凑合理,工作稳定安全可靠,实现了内螺纹瓶盖件完整的自旋脱模和高产量高质量精密注塑.
其他文献
针对摩托车金属连接件轻量化需求,对金属连接件进行了两次轻量化优化设计,第一次是在满足连接件使用性能的条件下更改连接件材料,由铝合金更改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塑料,此次更改,实现60%的减重;第二次也是在满足连接件使用性能的基础上采用Altair Inspire软件对其进行拓补优化、几何重构及强度校核,得到适合于3D打印的结构,相对第一次优化后的结构实现79%的减重效果,通过两次轻量化优化设计后连接件相对于原始金属连接件实现了92%的减重,然后通过切片软件设置切片层厚、连接件摆放位置等参数对
采用碳酸钙(CaCO3)对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复合材料进行改性,并通过吹膜法成功制备出PBAT/PLA/CaCO3共混薄膜,并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等一系列测试研究了CaCO3对PBAT/PLA复合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CaCO3的加入大大增加了PBAT/PL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降低了PBAT/PLA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同时CaCO3对PBAT/PLA复合材料起了显著的增强作用,CaCO3使PBAT/PLA薄膜在力学性能上有了很好的提高,横向和纵向拉
通过熔融开炼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乙二醇(PEG)共混物,考察了不同加料顺序对共混物的影响.利用电子拉力试验机测试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同步热分析仪分析其热稳定性.实验证明,PLA和PBS熔融混合均匀后,再加入PEG的加料顺序,可以提高PLA/PBS/PEG共混物的韧性;PEG加入可以提高共混物的热稳定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进一步证明,PLA和PBS熔融混合均匀后,再加入PEG的加料顺序,可以更有效地均化分散相尺寸,细化结晶粒度,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
为改善聚丁二酸丁二酯(PBS)的性能,分别以三苯基羟乙基溴化膦改性的蒙脱土(OMMT1)、十六烷基三苯基溴化膦改性的蒙脱土(OMMT2)为添加相制备了PBS复合材料,着重考察了改性剂结构对PB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微观结构表明,OMMT2较OMMT1在PBS基体中分布分散均匀.差示扫描量热(DSC)仪测试结果表明,PBS/OMMT2复合材料较PBS/OMMT1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动态流变结果表明,低频区PBS/OMMT2复合材料较PBS/OMMT1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
以实验室合成的三氧化钼纳米带为前躯体,采用传统的溶剂热制备法,制备纳米二硫化钼(MoS2)材料,并通过向反应溶剂中添加不同种类的修饰剂进行优化.分别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修饰剂在合成过程中对纳米MoS2进行优化,探究修饰剂类型对纳米MoS2材料形貌及结构的影响,最后将PVP修饰的纳米MoS2(P-MoS2)材料作为塑料改性剂应用到尼龙(PA)66上,研究其对PA66塑料耐磨及热力学性能的
利用锥形双螺杆熔融挤出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交联高密度聚乙烯(PE-HD)型坯,再借助高温加热装置对型坯进行后交联处理,最后得到耐温性较高的挤出成型过氧化物交联PE-HD型材.通过对试样交联度、热变形温度、力学性能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及表征,探究了不同DTBP含量对挤出成型过氧化物交联PE-HD试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TBP含量的增加,试样的交联度、热变形温度均先增加后逐渐平缓,在DTBP质量分数为2.0%时,交联度达到极值74.7%,试样的维卡软化温度则随着DTBP含量的增加先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