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描教学想起的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pi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学生到为人师已经14年了,应该说这不是一个短的时间。但心里却总是留着一种新识旧恋的感觉,老生去了,新生便来,同样的问题依旧出现,新的问题又催我们不停地去摸索。
  素描,这么正经的提出来太严肃了,使我们几乎曲解了它的含义。它是人类情感的初恋,惴惴不安,拙情笨意,心却向往之。
  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课题,但它又不是板起面孔来作的,它需要人们情感的投入,真诚的热爱,纯正的品味,才能放出智慧的光芒,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取一个更高的角度,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
  学校的课堂里这种现象是常见的素描课,上面是模特儿引不起任何兴趣的一张木脸,下面的学生呢,每人手里拿一大把从6H—6B的铅笔,削的渐渐的,哗哗有节奏的在纸上响着,人成了铅笔的工具,做着明年也知道该干什么的熟练工种。这里没有振作的精神和投入的状态,没有判断,没有奇遇,没有失败,也没有希望。有的是燥热的空气,昏睡德意志和游在屋里的瞌睡虫。这种状态谈什么研究,谈什么创造。
  我们从事的艺术应该是活人所为,要能嗅到人的气息,人的味道,人的精神在此升华,人的伟大在此得到显示。
  这也给我们做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是对艺术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一个对爱情丧失了热情的人,他不可能讲出恋爱的好处。第二,是我们心中要有一个至尚的标准,这标准不是限制素描纸的大小,铅笔的种类,而是修养出来的纯正的趣味。凭着这些我们去随时把握学生的进展和问题,凭着这些我们才能清楚自己也在完善和学习中,也有自己不精通的东西,也有因所受教育的背景和年龄的差异与学生精神节奏和步伐脱节的可能。时代在发展,基础素描的教学也该随之而进。
  在素描训练中,我们通常注重的是比例、空间、形体结构,这固然重要,但独立观察、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基本功的另一面含义,是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前提。重技术轻能力的结果就如我们身体里的某些功能,久而不用便退化,退化了我们并不自觉,却认为最初根本没有这个天赋。这是一个误会。
  教学中如果没有比较具体的限制,其实也是一种限制。但当限制和规则让学生丧失了对艺术的热情和兴趣,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那么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现在学生的眼界比我们宽,信息量比我们多,判断问题的依据比我们充足,精力比我们充沛。应该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对艺术的真情,去给他们准确的建议和帮助,给他们去尝试我们并不太懂的东西的机会。因为我们钟情所致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情怀所感,相信他们失败的后面可能就是成功,而我们也并不因此失了尊严,却多了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这样才不致似我者死,才等于给了他们生的希望,给了他们日后不断发展创造的能力。
  “己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虽然严重,却可以参考。
  以前常去南湖公园画风景,也常常看到几个四十来岁蓬头垢面的人,骑着一辆单车,前面载着一个七、八岁形同其女的小孩,后面驮着一个沉重的画箱,艰难的样子便知是长途而至。饿了咬口面包,渴了喝口凉水。待到支起画箱再看他的画,觉得甚是悲哀!他有虔诚和毅力,或许还有聪明和才智,他还在不停的学习,却不给自己一点独立判断的机会,说道从头做起,恨不能把小学一年级课本也拿出来。艺术创造给他带来的幸福和欣喜一点也感觉不到。只觉得他应该丢了这个重负回到家里去认真学做人父,去享天伦。至今想起,甚觉哀哉。这有生活的压力,却也有失败的教训。
  素描教学的未来,不应只是欢享往日的成果,也该认定过去的不足。在我们完善成熟起来的时候,却不要丢了那颗初恋的心。
其他文献
果园里种了两大片梨树。  到了金秋时节,左边那片梨树的梨子结的又大又多,并且口感很好,咬一口水汪汪的,甜入心脾,而右边那片梨树,梨子结的少且不说,吃起来还干硬涩口,难以下咽。  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气候条件下,为什么会结出迥然不同的梨子,我大惑不解。  带着这个困惑,我请教了果林的主人。主人告诉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梨树的根系发达与否。左边的那些梨树在它根须成长期,恰逢连续几年的干旱,梨树为了
期刊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这样说。生活是语文的根本,语文则是生活的再现。语文如果脱离生活就失去了立足之本,同样,生活如果远离了语文也就变得索然无味。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活资源的渗透呢?   一、找“共通点”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范畴有限,因而无法展开更为有效的学习。因而,对于有些课文,我们可以找出与学生生
期刊
在现代文学史上,冯至先生被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作为一个天才的沉思者,他又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颖悟到现代性困境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在《十四行诗》里面,歌咏孤独,寂寞与忍耐,沉思生命,成为他无法言表的内伤,这一切令人为之感佩,为之叹惋。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存在主义哲学把孤独看作是把握存在寻求超越的前提。冯至的思想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这使他的诗歌与存在主义构成了某种契合。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
期刊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还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有人说,没有哈佛就没有美国,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强大的美国发展源来自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象牙塔。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考题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启发心智,强化意识  教育是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历史……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就是一道道精彩的美味,它们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如何开发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让我们获得生活上的趣味,获取前进的动力?   一、利用语文这块沃土,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语文教材中有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资源,我常常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期刊
汉乐府《长歌行》和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浣溪沙》,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作者写作背景不同,描写景物不同,诗歌的体裁形式也不同,可进行反差阅读。   一、思想观点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为: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期刊
一  在恰切地掌握了命题倾向后,据此命意便需要驰骋思绪,确立符合自己思考特点的方法和附生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匍匐于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这样的命题下不能超越,而要用心用脑,用独特超迈的理性和灵感去发现生活,认识生活并且解释生活。这便是写作的构思谋篇阶段。  “构思谋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严密的逻辑论证,如对概念理解是否清晰,话题间因果承递关系是否确实存在,能否做一番剖析。一是充实的材料作证,为论证
期刊
每学年之初,新的老师接任新的班级,尤其是刚毕业分配的老师初登讲台,遇到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学生是否接纳老师、是否能构建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调皮的学生经常如此与新老师认识——在课堂上故意交头接耳,课后不完成新老师布置的作业。面对这些学生的“挑衅”,新老师刚开始往往还能容忍,压住心头的不满,耐下心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然而,在学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之下,年轻的新老师往往耐不住性子,于是在课堂
期刊
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语文教本只是一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老的观点启示我们,教材对学生写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例子”的作用,所谓“例子作用”是强调语文教材或选文具有典范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举一反三。  要想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就要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