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肖建伟,女,1979年出生,河南省潢川县教育电视台记者,县政协常委,信阳市青年岗位能手。她喜欢文学,二十出头时曾憧憬能成为一位像于漪一样的“名师”,醉心于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在一所乡镇中学里度过了四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后,被上级要到了县教育电视台从事采编工作,随后的十年一直行走于全县中小学校的校园,在对教育进行观察与思考中,有许多感悟,怀念自己为师的日子,觉得当老师是最能发挥人长处且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事,近一年来,常常在家乡的论坛上发一些随笔,并开始了业余指导孩子们爱好文学爱好写作的探索之旅。从事教育工作十四年里,有几十次论文、公开课及电视作品获奖。
我出生成长在农村,并没有谁对我进行日记的启蒙,我还记得我最初写的所谓日记就是两句话:“超过所有的男生,更超过所有的女生。”那是中学时一次期中考试后,我考的是全校第二名,第一名是外班的一个男生,我非常不服气,就在我获奖得到的一个巴掌大的硬皮笔记本上重重的写下了这句话,然后藏得紧紧的,我觉得这是我天大的秘密。从此,我学习更加努力。但事与愿违,在之后的几次考试中我不仅没有独占鳌头,排名还有所倒退,最糟糕的一次我跌落到全校第十名。那年代,我们农村中学是以成绩论英雄,我也把名次看得比什么都重。排名的后退,使我觉得很丢脸,我也很自责,只能把我的难过与不甘偷偷的写在日记里。
上师范后,我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为此,我闯进了那个当时还不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因为想看书受阻,我见那幢图书楼的楼梯旁的小房间里坐着一个老头儿,猜想他应该是管理人员,于是我便写了一封信给他。幸运的是,那个老头儿是这座图书馆的馆长,他被我渴望读书的情感所打动。那以后,图书馆对我们学生开放过一段时间。还记得当时我们班女生热衷侃《红楼梦》,下课在走廊里辩论,熄灯后在寝室里“卧谈”,我更是摘抄了许多《红楼梦》里的诗词,如今翻看当年的摘抄及日记中的读后感,那已经淡忘的诗词在脑子中又逐渐清晰,那远去的日子又生动起来。
在师范上学时,我发表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篇文章。
师范毕业后,我继续在一所教师进修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前夕,我哥建议我去人才交流会上锻炼锻炼,那是一场专门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我根本不在范围,也不够资格。但是,我手书的自荐书及发表的几篇文章使豫北一所重点高中的领导比较动心,于是他要求我以交流会场为内容现场作文,待我的文章写好后,他非常欣喜,表示愿意不辞辛苦把我调过去,他告诉我说他们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过硬的“笔杆子”,但他跑遍省内的几所高校,一直都没有遇到。这于我很意外,也很惊喜,那时候我如果按部就班,只能回到老家的农村任教。不想几天后,亲人们又改变了想法,怕我将来安家落户在异地他乡,孤单飘零。我没去成豫北的高中,遂把对方带给我的感动写成了《求职的感受》发表了。这段求职的经历使我感受到写日记很重要,只有平时经常写,才能随便面对一个情景,就有话可说。而且我也亲身感受到如果你真的有东西,人家也可以不在乎你的文凭、学历,有可能获得破格录取的机会。
1999年秋天,我回到了家乡的中学教语文。
那时候,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说法,我希望培养敢说话、善表达、会写作、乐交流的学生。我觉得这些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农村的孩子经济条件不好,缺乏课外读物,我组织他们每人交两元钱,集体订一些报刊杂志放在班里传阅。记得当时订的有《语文报》《语文周报》《青少年日记》《中学时代》《演讲与口才》《青少年书法》《对联故事》等等。
我带领他们成立了“星星草文学社”,办手抄报——《星星草周报》。举行过演讲、辩论、读书交流、古诗词名句背诵等各种活动。
我那时候要检查落实的三项常规作业就是:写日记、练字、背古诗词。对于学生的日记我要求他们必须写,但是交不交自愿。可能是因为学生当时比较喜欢我这个年轻热情的女教师,大部分学生都愿意把日记交来我阅读。我每每阅读总是很静心的细看,看后写下我的感受,或赞赏、或鼓励、或开导,有时候还会因他们的烦恼及困惑与其谈心。写日记,真实为第一要求,其二语言流畅即可。我一直觉得日记是写作的起步,也是最自由的写作,也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写真实的生活,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所在。
那时候,我本来是想追求成为一位名师的,于漪曾经是我崇敬的前辈。但是,因为我发表的那篇《求职的感受》被我们县教育电视台的台长听说,他亲顾茅庐去了我所任教的农村中学,出乎意料的,我来到了教育电视台当记者。当年,这对于生活在中原小城里的我来说宛如一个童话,这段经历也变成了我笔下的文章《轻轻的告诉你一个童话》。那时候,我常常会想起一句话: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来电视台转眼又十年了,十年来我在工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我感兴趣的文章以及写我想说的话。这期间,我又写下了许多本日记,有一段时间日记几乎成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每天不把发生的事及自己细微的感受记录下来,就觉得像是一天的事儿没做完。
这十年,我的日记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初是以记琐事为主,有一段时间变成书写我小情绪的随笔,后来当我很乐意和好友通过手机短信交流思想、分享感受时,我在日记中记下的很多都是我发过的短信。最近一两年我往往是每有想写愿望的时候,便写成一篇篇的随笔发在QQ日志或者网络论坛里。
我喜欢写,也习惯了写,文字渐渐成为了我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方式。去年年初,小姨病急,我陪她进京求医,我发短信向专家王海求助,入住北京积水潭医院后得到了这位专家的真诚帮助。小姨病愈后,我写下了我那十天陪护小姨的感受,不曾想这篇两万五千多字的纪实随笔《陪小姨进京求医记》竟然感动了无数的网友,先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年底入选《生命的故事》一书在北京出版。
这些年我写过许多文字,往往是为悦己而写,故极少去投稿。在这个周末的午后,当阳光洒落在客厅里,我懒懒的翻开一本本昔年的日记,许多的感触感想感慨便一发涌来,蓦然回首的刹那,才发现,生命无非记忆。
这些年离开了讲台,但我一直订阅的一本杂志就是《青少年日记》,作为礼物送给亲人朋友们的孩子阅读。因为我感受到用文字记录生活是一个很愉快很浪漫的事儿,我希望他们能从小爱上写作,以后有能力去享受这种浪漫雅致的生活。
我出生成长在农村,并没有谁对我进行日记的启蒙,我还记得我最初写的所谓日记就是两句话:“超过所有的男生,更超过所有的女生。”那是中学时一次期中考试后,我考的是全校第二名,第一名是外班的一个男生,我非常不服气,就在我获奖得到的一个巴掌大的硬皮笔记本上重重的写下了这句话,然后藏得紧紧的,我觉得这是我天大的秘密。从此,我学习更加努力。但事与愿违,在之后的几次考试中我不仅没有独占鳌头,排名还有所倒退,最糟糕的一次我跌落到全校第十名。那年代,我们农村中学是以成绩论英雄,我也把名次看得比什么都重。排名的后退,使我觉得很丢脸,我也很自责,只能把我的难过与不甘偷偷的写在日记里。
上师范后,我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为此,我闯进了那个当时还不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因为想看书受阻,我见那幢图书楼的楼梯旁的小房间里坐着一个老头儿,猜想他应该是管理人员,于是我便写了一封信给他。幸运的是,那个老头儿是这座图书馆的馆长,他被我渴望读书的情感所打动。那以后,图书馆对我们学生开放过一段时间。还记得当时我们班女生热衷侃《红楼梦》,下课在走廊里辩论,熄灯后在寝室里“卧谈”,我更是摘抄了许多《红楼梦》里的诗词,如今翻看当年的摘抄及日记中的读后感,那已经淡忘的诗词在脑子中又逐渐清晰,那远去的日子又生动起来。
在师范上学时,我发表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篇文章。
师范毕业后,我继续在一所教师进修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前夕,我哥建议我去人才交流会上锻炼锻炼,那是一场专门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我根本不在范围,也不够资格。但是,我手书的自荐书及发表的几篇文章使豫北一所重点高中的领导比较动心,于是他要求我以交流会场为内容现场作文,待我的文章写好后,他非常欣喜,表示愿意不辞辛苦把我调过去,他告诉我说他们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过硬的“笔杆子”,但他跑遍省内的几所高校,一直都没有遇到。这于我很意外,也很惊喜,那时候我如果按部就班,只能回到老家的农村任教。不想几天后,亲人们又改变了想法,怕我将来安家落户在异地他乡,孤单飘零。我没去成豫北的高中,遂把对方带给我的感动写成了《求职的感受》发表了。这段求职的经历使我感受到写日记很重要,只有平时经常写,才能随便面对一个情景,就有话可说。而且我也亲身感受到如果你真的有东西,人家也可以不在乎你的文凭、学历,有可能获得破格录取的机会。
1999年秋天,我回到了家乡的中学教语文。
那时候,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说法,我希望培养敢说话、善表达、会写作、乐交流的学生。我觉得这些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农村的孩子经济条件不好,缺乏课外读物,我组织他们每人交两元钱,集体订一些报刊杂志放在班里传阅。记得当时订的有《语文报》《语文周报》《青少年日记》《中学时代》《演讲与口才》《青少年书法》《对联故事》等等。
我带领他们成立了“星星草文学社”,办手抄报——《星星草周报》。举行过演讲、辩论、读书交流、古诗词名句背诵等各种活动。
我那时候要检查落实的三项常规作业就是:写日记、练字、背古诗词。对于学生的日记我要求他们必须写,但是交不交自愿。可能是因为学生当时比较喜欢我这个年轻热情的女教师,大部分学生都愿意把日记交来我阅读。我每每阅读总是很静心的细看,看后写下我的感受,或赞赏、或鼓励、或开导,有时候还会因他们的烦恼及困惑与其谈心。写日记,真实为第一要求,其二语言流畅即可。我一直觉得日记是写作的起步,也是最自由的写作,也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写真实的生活,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所在。
那时候,我本来是想追求成为一位名师的,于漪曾经是我崇敬的前辈。但是,因为我发表的那篇《求职的感受》被我们县教育电视台的台长听说,他亲顾茅庐去了我所任教的农村中学,出乎意料的,我来到了教育电视台当记者。当年,这对于生活在中原小城里的我来说宛如一个童话,这段经历也变成了我笔下的文章《轻轻的告诉你一个童话》。那时候,我常常会想起一句话: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来电视台转眼又十年了,十年来我在工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我感兴趣的文章以及写我想说的话。这期间,我又写下了许多本日记,有一段时间日记几乎成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每天不把发生的事及自己细微的感受记录下来,就觉得像是一天的事儿没做完。
这十年,我的日记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初是以记琐事为主,有一段时间变成书写我小情绪的随笔,后来当我很乐意和好友通过手机短信交流思想、分享感受时,我在日记中记下的很多都是我发过的短信。最近一两年我往往是每有想写愿望的时候,便写成一篇篇的随笔发在QQ日志或者网络论坛里。
我喜欢写,也习惯了写,文字渐渐成为了我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方式。去年年初,小姨病急,我陪她进京求医,我发短信向专家王海求助,入住北京积水潭医院后得到了这位专家的真诚帮助。小姨病愈后,我写下了我那十天陪护小姨的感受,不曾想这篇两万五千多字的纪实随笔《陪小姨进京求医记》竟然感动了无数的网友,先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年底入选《生命的故事》一书在北京出版。
这些年我写过许多文字,往往是为悦己而写,故极少去投稿。在这个周末的午后,当阳光洒落在客厅里,我懒懒的翻开一本本昔年的日记,许多的感触感想感慨便一发涌来,蓦然回首的刹那,才发现,生命无非记忆。
这些年离开了讲台,但我一直订阅的一本杂志就是《青少年日记》,作为礼物送给亲人朋友们的孩子阅读。因为我感受到用文字记录生活是一个很愉快很浪漫的事儿,我希望他们能从小爱上写作,以后有能力去享受这种浪漫雅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