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为他者的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据说,佛曾告诫信众,如果一座房屋着了火,我们不应坐而论道地讨论如何灭火,而应立刻进行营救。如今,人类所共同栖居的住所——地球,无疑正遭受一场“大火”。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发现,自己所熟悉的社会,正在被急遽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所撕裂,全球化已经将人类带入一个令人混乱的快速变迁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被我们的文明化进程折磨得千疮百孔,但它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土家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柏贵喜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集中关注人类普遍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知识的传承、保护与利用问题,为对抗“全球化逻辑”而贡献力量。该书以土家族传统知识为个案,结合土家族的历史背景,将文化视为资源,研究在保护与利用传统知识的过程中,土家族传统知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传统知识是什么、它与现代知识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保护与利用传统知识这一系列令人焦灼的问题。
  全书共三部分,分为十一章。第一部分是导论,重点阐释传统知识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勾勒出比较完整而清晰的理论框架,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该领域基本的研究范式,确立该书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传统知识的利用,包括第一至七章,分别介绍传统知识及其现代价值、传统知识的生成机制与传承机制、传统知识的交换与权力、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现代利用、土家族传统农业知识及其现代利用、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及其现代利用、土家族民间文艺及其现代利用等内容。第三部分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从第八至十章,重点阐释土家族传统知识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方式,详细论述了社区参与式保护和知识产权法保护两种重要模式。
  该书的论证和研究过程严谨而客观,一些细节也颇值得一提。如为了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在2007年6月至2011年8月间,课题组成员前后7次深入武陵土家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在多点民族志调查基础上,选取3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田野点进行重点调查。一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坡脚乡苏竹村。这是酉水流域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落,全村土家族人口占95%以上,至今仍保留着土家族语言。二是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红烈村。该村是清江流域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落,全村土家族人口占90%以上。三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兴安村。该村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地带,保留着浓郁的土家族传统文化。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住居体验、参与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土家族传统知识——苏竹村调查报告》《土家族传统知识——红烈村调查报告》《土家族传统知识——兴安村调查报告》3份调查报告,长达70余万字。该书正是在这些调查报告主体部分基础上写成的。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看问题的宽阔视角和寻根问底的治学精神。
  二
  自从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1983年提出地方性知识概念以来,“地方性知识”(传统知识)一度成为“区域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表述,成为对抗“全球化逻辑”的一种工具和武器。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亦掀起地方性知识研究热潮,学者们从不同视野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做了大量研究,在传统生态知识、医药知识、动植物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可谓成绩斐然,但令人遗憾的是也存在研究面向不够宽广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知识、民间文艺表达和民间技术等;二是侧重人口较多民族的传统知识研究而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研究严重偏少;三是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主,而专著较少;四是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保护,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关注较多,而对传统知识现代价值的反思,特别是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个案研究关注还很少;五是法学、民族植物学、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多,而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学科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可以说,《土家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正是这样一本应时之作。
  作为体现各民族生存智慧与生存技能的传统知识,是人类知识宝库中无法取代的珍宝,也是缓解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有效手段,当然,这种对抗,离不开对其的合理利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怎样去反思它的现代性?不同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一些学者提出,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反对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他们较为一致地认为,对传统知识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独立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之外的保护机制。《土家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正好回应了这样一种保护理念。该书从传统知识的保护战略入手,以土家族传统知识为切入点,提出传统知识社区参与式保护和家族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法保护两种切实可行的保护模式,从而实现民族传统知识保护总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战略。因此,该书提出,传统知识是一种依托特定族群社会或乡土社区存在的在地知识,为族群社会或乡土社区的全体或特定成员所持有或传承,只有广泛的社区参与,传统知识才能焕发生机。传统知识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利用现行的具有“私权”特征的知识产权制度只能保护传统知识的某些方面,对保护所有形式的具有“公权”特征的传统知识显然是行不通的。要实现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法保护,基础性与紧迫性的工作:一是在国家层面,对现有的知识产权法规进行完善与创新,以提高其保护传统知识的效力,并为设计一套针对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专门法律制度奠定基础;二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制定地方性的法规,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提供具体的法律保护。
  三
  《土家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虽然在谈“传统知识”,但是,其落脚点却在于如何将这样一种知识吸收、应用于现代社会中,纳入到现代整体的知识体系之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传统知识的现代保护和传承。在现代语境下,以技术和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现代知识较之全球范围内所有其他族群的知识都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虽然我们都在学习现代知识并不断实践,受到现代知识的深刻影响,但是,作者却更加重视在受到现代知识的影响后,传统知识能够做什么,积极为中国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寻找出路。从这个意义上,土家族传统知识不仅是现代社会的知识演化史,而似乎更接近“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思想冲击、转化和协调史。而体与用则又常常是互为他者,角色不断变化的。
  总而言之,《土家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是一本渗透了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专著,也饱含着人类学学者的人文关怀,其特点在于将土家族传统知识置于现代语境下进行考察,并与现代知识相对照,探寻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价值和传承之道。我相信,如果著者再有10年时间来不断探索,该书将会更加完善,然而,应用人类学研究工具来评估当前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传统知识生存现状这一课题的紧迫性,使作者有理由立即开展这一具有探索性的工作,并将有关成果及时反馈给大家。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该书许多话题往往点到为止,没有过于复杂的论证,亦没有烦冗的文献堆砌,留有大量的空间给我们思考和回味,或许这还仅仅是全部研究的第一步,后续研究和实践活动将会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
  学者与成果评介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付广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近期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较之汉族,在一定意义上,我国少数民族确属社会弱势群体。我们知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对比存在是社会矛盾冲突产生的重要诱因,而在多民族国家中,真实的或者被认知建构的强势民族群体与弱势民族群体则是引起民族对立、民族冲突,甚至民族仇杀的根本原因之一。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本着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涵盖范畴及其对象帮扶加以辨析。唯其如
期刊
【摘 要】元至清末,今贵州省系西南重要土司集聚地之一。各土司领地内生息的民族群体,在中央王朝经营进程中,逐渐为内地官员、文人熟知,遂产生了《(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图》“百苗图”诸民族图志,内容涉及各民族群体经济、风俗、劳作诸情形,是研究元明清时期黔省土司区民族图像的重要文献。剖析此类资料内涵,对深化土司学研究领域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土司区;民族分布;民族图像  【作 者】马国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回顾近代以来与“社”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广西龙江流域宜州市一个普通村庄的历史叙述及当地“做社”祭祀习俗切入,分析村落“社”信仰生命力的来源,认为“社”源自于自然崇拜,承载着道德规范的力量,建构起信仰与禁忌相互依存的社会观念。与“社”相关的信仰与祭祀习俗在历史与当下的多重内涵,及其存续方式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足以使之成为切入民间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在田野实践上构成一种方法论。
期刊
【摘 要】在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内涵与外延、功能与定位、原则与规律、方法与载体、效果与评估等五个方面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广西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进行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反思与展望  【作 者】廖扬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讲师。南宁,530022;韦吉锋,广西教育学院科研处教授、博士。南宁,53
期刊
【摘 要】丧葬习俗不仅是民俗现象,而且是集多种社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文化仪式。文章在较详细民族志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深描”手法对黎族独特丧葬仪式进行阐述,试图借助“过渡仪式”理论分析仪式主体人的行为和心理结构,旨在探索黎族丧葬活动的结构转换及其象征意义。  【关键词】黎族;丧葬礼仪;结构转换;象征意义  【作 者】董国皇,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银川,750021;李婷婷,
期刊
【摘要】国家认同因其对国家、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作用而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内容。建构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可从生物性要素、文化性要素和制度性要素三个层面来理解。但在当下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要素。实际上,国家认同建构是一个需要双重用力的综合架构,应在具体的历史情境逻辑中来理解。从中西方古代王朝国家认同至近现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历史来看,建构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从血缘系谱、历史传统与文
期刊
【摘要】从生命同根同源的意义上来说,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生命创造。在蒙古族神话自然观中就内蕴着这种质朴的尊崇自然、爱护生命的原始生存领会。与心无敬畏的现代工业文明自然观相比较,蒙古族神话自然观具有自身独到的生态伦理意蕴。它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所倡导的两个极其鲜明的品格:实践性和信仰性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理想和践行目标,可以说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和信仰性的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
期刊
【摘 要】本文是一篇关于一个广西瑶族村落生育意愿转变的质性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对老、中、青三代之间生育意愿进行对比,发现了这个地区代际之间生育意愿存在的明显差异,表明当地生育意愿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此外,通过深入访谈的资料分析,笔者探讨了该地区生育意愿转变的缘由,及其这个转变给当地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在笔者看来,生育意愿的转变与当地社会转型、社
期刊
【摘要】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时间越来越短,但任务却依然十分艰巨。本报告立足目前的指标体系和相关调查,对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路与若干政策建议。文章认为,只要适当调整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切实采取有力举措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可期的。  【关
期刊
【摘要】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关键词】壮族;民族乡村;三月三;社会功能  【作者】农淑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广西崇左,532200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