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外侵犯;磁共振成像;多排螺旋CT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恶性度较低,经治疗后远期生存率较高[1]。手术切除是PTC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甲状腺与喉返神经等周围组织、器官的毗邻结构关系较为密切,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ETE)时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2]。因此术前诊断PTC患者ETE发生情况,对治疗方案选择及患者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MRI和多排螺旋CT(MDCT)是PTC患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均能有效反映病变组织血供特点及周围浸润情况[3-4]。已有研究报道,MRI有助于术前诊断ETE,且与超声联合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但此研究仅从影像学表现诊断ETE,容易漏诊、误诊,且关于MDCT的应用未见报道[5]。为探讨MRI联合MDCT术前诊断PTC发生ETE情况,本研究选取行手术切除的80例PTC患者,分析术前MRI、MDCT相关检查指标单独及联合使用对ETE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PTC提供帮助。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切除的PTC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65例,年龄(41.88±9.37)岁,单发结节59例、双发结节12例、多发结节(≥3个)9例,结节直径(1.68±0.59)cm。纳入标准:①术前均经MRI和MDCT检查确诊,且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②术前未接受任何治疗;③MRI、MDCT图像质量满意;④资料完整[6]。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过敏者;②既往有颈部其他疾病手术史者;③伴甲状腺炎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非ETE组和ETE组。非ETE组46例,男9例、女37例,年龄(42.45±9.09)岁,单发结节34例、双发结节7例、多发结节(≥3个)5例,结节直径(1.65±0.58)cm。ETE组34例,男6例、女28例,年龄(41.66±9.53)岁,单发结节25例、双发结节5例、多发结节(≥3个)4例,结节直径(1.70±0.57)cm。2组的年龄、性别构成、结节个数、结节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方法
1.MRI检查
术前采用美国GE公司DiscoveryMR7503.0T及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前嘱其检查期间平静呼吸,尽量避免吞咽、咳嗽等动作。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常规检查:对横断位的T1加权像(T1WI)(TR:457ms,TE:12ms)、T2WI(TR:3000ms,TE:88ms),T2WI抑脂和冠狀位的T2WI(TR:2000ms,TE:68ms)扫描检查;层厚、层间距分别为4mm、2mm,视场(FOV)28cm×28cm,矩阵320×224,激励次数(NEX)为4。动态增强扫描:T1WI(TR:500ms,TE:13ms),T1WI使用SE自旋回波序列,T2WI使用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层厚、层间距、FOV及矩阵与常规检查均一致,NEX为6。DWI序列扫描:采用小视野扫描,参数设置为TR:3000ms、TE:91ms,层厚4mm,层间距1.5mm,矩阵128×128,FOV20cm×20cm,b值为800s/mm2。
将DWI序列扫描的原始数据使用美国GEADW4.6及配套软件进行处理,由两位经验丰富医师共同分析。在甲状腺结节上设置感兴趣区(ROI),尽量包括DWI明显高信号区域,避开囊变区域、坏死部位,面积≥20mm2,并通过b值及其ROI信号强度拟合出表观弥散系数(ADC)、分布扩散系数(DDC)及拉伸因子(α)值。
2.MDCT检查
术前使用西门子64排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嘱患者扫描过程中避免说话、吞咽等,患者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范围自颅底部至纵隔上部。扫描参数为:120kV、116mAs螺距0.8、层厚5mm、层间距5mm,图像减薄至1mm。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公司,枢刻明,300mgI/ml)80ml,以2.5ml/s速率经肘静脉注入,于注射开始后25s进行动脉期扫描,延迟30s扫描静脉期。扫描完成后将CT图像传至PACS系统工作站进行分析,由两位经验丰富医师共同阅片,确定结节平扫和增强扫描的ROI位置,ROI大小尽量与病变边缘一致,避开钙化、囊变等部位,记录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并计算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的比值(PS/ES)、增强扫描与平扫CT值的差值(△CT值)。
三、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ROC曲线分析MRI检查指标(ADC、DDC及α值)、MDCT检查指标(PS/ES、△CT值)对PTC患者发生ETE的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2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ADC、DDC及α值比较
ETE组患者ADC、DDC及α值均低于非ETE组患者(P均<0.05),见表1
二、2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PS/ES、△CT值比较
ETE组患者PS/ES低于非ETE组患者(P<0.05),△CT值高于非ETE组患者(P<0.05),见表2。
三、MRI、MDCT检查指标对PTC患者发生ETE的诊断价值
单独指标比较:△CT值、ADC值、DDC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PS/ES(Z=2.110、2.348、3.007,P=0.035、0.019、0.003),DDC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α值(Z=2.078,P=0.038)。联合指标比较:MDCT指标联合(logitP=1.033×PS/ES+0.142×△CT-18.205)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PS/ES单独检测(Z=3.184,P=0.001),MRI指标联合(logitP=3.690×ADC+2.122×DDC+2.463×α-21.907)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DC值、α值单独检测(Z=2.025、3.293,P=0.043、0.001)。 四、典型病例
29岁,男性。经CT增强静脉期、CT增强动脉期及CT平扫显示为“右甲状腺”甲状腺乳头状癌(竖箭头),右侧胸锁乳突肌侵犯(横箭头),肿瘤最大径2.8cm,见图2。
讨论
近年来,PTC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发生与碘缺乏、致甲状腺肿物质等密切相关,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出现ETE时患者预后较差,且术后近期复发风险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7]。研究发现ETE是影响PT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术前正确评估PTC患者是否发生ETE显得特别重要。
MRI是一种直观、简便的PTC筛查与诊断方式,受检查医师影响较小,可较好地观察病灶及周边组织侵犯情况,在评估ETE上具有优势[5]。而DWI是以组织内水分子弥散特征为基础的MRI技术,病理状态下组织水分子的弥散状态可发生改变,从而导致DWI信号异常变化[8]。DWI可对PTC病变情况提供定量信息,传统DWI主要采取b值构成单指数模型并计算ADC值,可有效反映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的受限程度,但ADC值并不能完全体现组织生物学特性[9-10]。因此,本研究同时应用拉伸指数模型,计算DDC和α值,其中DDC值可反映体素内ADC值的连续分布情况,α值可反映组织扩散异质性特征,从而更准确地描述组织内水分子扩散情况[11]。王勇等[12]研究发现,DWI扫描所得出的甲状腺恶性结节ADC值明显低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应用ADC值判断均质甲状腺微小结节病变性质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中,ETE组患者ADC、DDC及α值均远低于非ETE组患者,与王勇等[12]研究类似,提示ADC、DDC及α值均可作为描述组织水分子扩散特征的有效指标,PTC出现ETE患者ADC、DDC及α值降低可能与组织复杂程度较高有关。ROC曲线分析发现,ADC、DDC及α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0.895、0.759,提示三者均可作为术前诊断PTC患者有无ETE的参考指标,但诊断灵敏度或特异度较低,临床单独使用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本研究联合使用ADC、DDC及α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情况,发现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ADC值、α值,稍高于DDC值,特異度高达92.50%,灵敏度也相对较好,提示三者联合可能更好地诊断术前PTC患者有无ETE。
MD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能客观显示PTC患者病变的具体位置及与周围结构关系,术前使用MDCT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PTC患者有无ETE[13]。目前,术前分析PTC患者是否存在ETE,多以主观裸眼判断为主,其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受检查操作者个人主观性的影响,临床缺乏鉴别诊断的量化指标[14]。韩晶等[15]报道,CT强化模式检查指标(PS/ES、△CT值)可作为判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重要参数,且ROC曲线发现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特异度,诊断效能优于两者单独诊断。因此,本研究用MDCT检查指标PS/ES、△CT值判断术前PTC患者ETE情况,结果显示ETE组患者PS/ES值较非ETE组患者降低,△CT值较非ETE组患者高,提示PS/ES降低、△CT值升高可能在评估PTC患者有无ETE上具有重要作用。ROC曲线结果显示,PS/ES、△CT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840,提示PS/ES、△CT值均可作为诊断PTC患者术前有无ETE的参考依据,但两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较低;而两者联合诊断效能虽优于两者单独应用,但与ADC、DDC和α值联合诊断效能相比相对稍低,提示PS/ES、△CT单独或联合诊断可能反映术前PTC患者ETE情况,但应用价值稍低于ADC、DDC和α值联合。此外,MRI联合MDCT指标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MDCT指标联合,提示MRI联合MDCT对ETE的诊断效能可能更好。
综上所述,MRI检查联合测量ADC、DDC、α值及MDCT检查联合测量PS/ES、△CT值,对判断术前PTC患者ETE情况具有一定作用,且MRI联合MDCT指标的诊断效能最好。PTC发生ETE的影响因素较多,如PTC原发病灶大小、形状、部位等均是重要的因素,本研究仅观察MRI和MDCT相关指标在ETE诊断中的应用,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有待于扩大样本继续探讨。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恶性度较低,经治疗后远期生存率较高[1]。手术切除是PTC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甲状腺与喉返神经等周围组织、器官的毗邻结构关系较为密切,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ETE)时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2]。因此术前诊断PTC患者ETE发生情况,对治疗方案选择及患者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MRI和多排螺旋CT(MDCT)是PTC患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均能有效反映病变组织血供特点及周围浸润情况[3-4]。已有研究报道,MRI有助于术前诊断ETE,且与超声联合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但此研究仅从影像学表现诊断ETE,容易漏诊、误诊,且关于MDCT的应用未见报道[5]。为探讨MRI联合MDCT术前诊断PTC发生ETE情况,本研究选取行手术切除的80例PTC患者,分析术前MRI、MDCT相关检查指标单独及联合使用对ETE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PTC提供帮助。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切除的PTC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65例,年龄(41.88±9.37)岁,单发结节59例、双发结节12例、多发结节(≥3个)9例,结节直径(1.68±0.59)cm。纳入标准:①术前均经MRI和MDCT检查确诊,且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②术前未接受任何治疗;③MRI、MDCT图像质量满意;④资料完整[6]。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过敏者;②既往有颈部其他疾病手术史者;③伴甲状腺炎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非ETE组和ETE组。非ETE组46例,男9例、女37例,年龄(42.45±9.09)岁,单发结节34例、双发结节7例、多发结节(≥3个)5例,结节直径(1.65±0.58)cm。ETE组34例,男6例、女28例,年龄(41.66±9.53)岁,单发结节25例、双发结节5例、多发结节(≥3个)4例,结节直径(1.70±0.57)cm。2组的年龄、性别构成、结节个数、结节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方法
1.MRI检查
术前采用美国GE公司DiscoveryMR7503.0T及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前嘱其检查期间平静呼吸,尽量避免吞咽、咳嗽等动作。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常规检查:对横断位的T1加权像(T1WI)(TR:457ms,TE:12ms)、T2WI(TR:3000ms,TE:88ms),T2WI抑脂和冠狀位的T2WI(TR:2000ms,TE:68ms)扫描检查;层厚、层间距分别为4mm、2mm,视场(FOV)28cm×28cm,矩阵320×224,激励次数(NEX)为4。动态增强扫描:T1WI(TR:500ms,TE:13ms),T1WI使用SE自旋回波序列,T2WI使用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层厚、层间距、FOV及矩阵与常规检查均一致,NEX为6。DWI序列扫描:采用小视野扫描,参数设置为TR:3000ms、TE:91ms,层厚4mm,层间距1.5mm,矩阵128×128,FOV20cm×20cm,b值为800s/mm2。
将DWI序列扫描的原始数据使用美国GEADW4.6及配套软件进行处理,由两位经验丰富医师共同分析。在甲状腺结节上设置感兴趣区(ROI),尽量包括DWI明显高信号区域,避开囊变区域、坏死部位,面积≥20mm2,并通过b值及其ROI信号强度拟合出表观弥散系数(ADC)、分布扩散系数(DDC)及拉伸因子(α)值。
2.MDCT检查
术前使用西门子64排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嘱患者扫描过程中避免说话、吞咽等,患者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范围自颅底部至纵隔上部。扫描参数为:120kV、116mAs螺距0.8、层厚5mm、层间距5mm,图像减薄至1mm。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公司,枢刻明,300mgI/ml)80ml,以2.5ml/s速率经肘静脉注入,于注射开始后25s进行动脉期扫描,延迟30s扫描静脉期。扫描完成后将CT图像传至PACS系统工作站进行分析,由两位经验丰富医师共同阅片,确定结节平扫和增强扫描的ROI位置,ROI大小尽量与病变边缘一致,避开钙化、囊变等部位,记录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并计算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的比值(PS/ES)、增强扫描与平扫CT值的差值(△CT值)。
三、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ROC曲线分析MRI检查指标(ADC、DDC及α值)、MDCT检查指标(PS/ES、△CT值)对PTC患者发生ETE的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2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ADC、DDC及α值比较
ETE组患者ADC、DDC及α值均低于非ETE组患者(P均<0.05),见表1
二、2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PS/ES、△CT值比较
ETE组患者PS/ES低于非ETE组患者(P<0.05),△CT值高于非ETE组患者(P<0.05),见表2。
三、MRI、MDCT检查指标对PTC患者发生ETE的诊断价值
单独指标比较:△CT值、ADC值、DDC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PS/ES(Z=2.110、2.348、3.007,P=0.035、0.019、0.003),DDC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α值(Z=2.078,P=0.038)。联合指标比较:MDCT指标联合(logitP=1.033×PS/ES+0.142×△CT-18.205)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PS/ES单独检测(Z=3.184,P=0.001),MRI指标联合(logitP=3.690×ADC+2.122×DDC+2.463×α-21.907)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DC值、α值单独检测(Z=2.025、3.293,P=0.043、0.001)。 四、典型病例
29岁,男性。经CT增强静脉期、CT增强动脉期及CT平扫显示为“右甲状腺”甲状腺乳头状癌(竖箭头),右侧胸锁乳突肌侵犯(横箭头),肿瘤最大径2.8cm,见图2。
讨论
近年来,PTC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发生与碘缺乏、致甲状腺肿物质等密切相关,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出现ETE时患者预后较差,且术后近期复发风险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7]。研究发现ETE是影响PT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术前正确评估PTC患者是否发生ETE显得特别重要。
MRI是一种直观、简便的PTC筛查与诊断方式,受检查医师影响较小,可较好地观察病灶及周边组织侵犯情况,在评估ETE上具有优势[5]。而DWI是以组织内水分子弥散特征为基础的MRI技术,病理状态下组织水分子的弥散状态可发生改变,从而导致DWI信号异常变化[8]。DWI可对PTC病变情况提供定量信息,传统DWI主要采取b值构成单指数模型并计算ADC值,可有效反映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的受限程度,但ADC值并不能完全体现组织生物学特性[9-10]。因此,本研究同时应用拉伸指数模型,计算DDC和α值,其中DDC值可反映体素内ADC值的连续分布情况,α值可反映组织扩散异质性特征,从而更准确地描述组织内水分子扩散情况[11]。王勇等[12]研究发现,DWI扫描所得出的甲状腺恶性结节ADC值明显低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应用ADC值判断均质甲状腺微小结节病变性质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中,ETE组患者ADC、DDC及α值均远低于非ETE组患者,与王勇等[12]研究类似,提示ADC、DDC及α值均可作为描述组织水分子扩散特征的有效指标,PTC出现ETE患者ADC、DDC及α值降低可能与组织复杂程度较高有关。ROC曲线分析发现,ADC、DDC及α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0.895、0.759,提示三者均可作为术前诊断PTC患者有无ETE的参考指标,但诊断灵敏度或特异度较低,临床单独使用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本研究联合使用ADC、DDC及α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情况,发现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ADC值、α值,稍高于DDC值,特異度高达92.50%,灵敏度也相对较好,提示三者联合可能更好地诊断术前PTC患者有无ETE。
MD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能客观显示PTC患者病变的具体位置及与周围结构关系,术前使用MDCT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PTC患者有无ETE[13]。目前,术前分析PTC患者是否存在ETE,多以主观裸眼判断为主,其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受检查操作者个人主观性的影响,临床缺乏鉴别诊断的量化指标[14]。韩晶等[15]报道,CT强化模式检查指标(PS/ES、△CT值)可作为判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重要参数,且ROC曲线发现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特异度,诊断效能优于两者单独诊断。因此,本研究用MDCT检查指标PS/ES、△CT值判断术前PTC患者ETE情况,结果显示ETE组患者PS/ES值较非ETE组患者降低,△CT值较非ETE组患者高,提示PS/ES降低、△CT值升高可能在评估PTC患者有无ETE上具有重要作用。ROC曲线结果显示,PS/ES、△CT值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840,提示PS/ES、△CT值均可作为诊断PTC患者术前有无ETE的参考依据,但两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较低;而两者联合诊断效能虽优于两者单独应用,但与ADC、DDC和α值联合诊断效能相比相对稍低,提示PS/ES、△CT单独或联合诊断可能反映术前PTC患者ETE情况,但应用价值稍低于ADC、DDC和α值联合。此外,MRI联合MDCT指标诊断PTC患者发生ETE的曲线下面积高于MDCT指标联合,提示MRI联合MDCT对ETE的诊断效能可能更好。
综上所述,MRI检查联合测量ADC、DDC、α值及MDCT检查联合测量PS/ES、△CT值,对判断术前PTC患者ETE情况具有一定作用,且MRI联合MDCT指标的诊断效能最好。PTC发生ETE的影响因素较多,如PTC原发病灶大小、形状、部位等均是重要的因素,本研究仅观察MRI和MDCT相关指标在ETE诊断中的应用,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有待于扩大样本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