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四平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精心组织,创新举措,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了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持续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喜人成果。
一、创新模式,引领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以美丽乡村典型模式培育为抓手,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整市示范创建活动。
一是培育传统农耕文化型美丽乡村。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长。2016年,梨树县蔡家镇蔡家村通过挖掘清代柳条边历史,收集别具特色的关东农耕老物件,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关东农耕博物馆”,已成为全省展示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的缩影。
二是培育农业高效引领型美丽乡村。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已涌现出梨树县高家村、伊通县建国村等一大批高效引领型美丽乡村。其中,高家村的棚室蔬菜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培育民俗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蕴含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传承的好,发扬得好,展示得好,美丽乡村建设才更有底蕴。伊通县靠山镇姜家村、双辽市永加乡忠信村所呈现的村民友好、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浓郁民俗文化气息,让乡风更濃、民风更善。
四是培育乡村旅游型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是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打造形成梨树县霍家店村、双辽市宝山村、铁东区卧龙泉屯等乡村旅游精品线。
五是培育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好,美丽乡村才更具有魅力。伊通县河源镇保南村、铁东区营盘村都是典型的生态环保村。其中,保南村曾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中国美丽乡村”的荣誉称号。
二、突出重点,倾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建设与管理并重,美村与富民齐抓,发展与民生共进的思路,打造形成了以277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相互照应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一是抓好重点村项目建设。立足全市36个省级重点村、45个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省补资金1500万元基础上,整合投入环保、水利、农业、联建帮扶等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4.7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抓好精品线路建设。围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自然田园景观、地域文化、乡土民情等特色资源,积极培育观光农业、度假农业、农家乐旅游等新型农业业态, 全市现已打造形成了北方巴厘岛、关东农耕博物馆、柳条边工匠园、一马树森林公园、卧虎大草原、吉府源采摘、丛泉湖垂钓、大孤山温泉等13条乡村旅游观光精品线路。
三是抓好村屯完善提升。通过提升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日常保洁机制,完善村屯绿化美化亮化,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推动新农村与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等,今年年底前,全市将完成300个村的提升任务,提升覆盖率达到40%。
四是抓好整县(市、区)、乡(镇)示范推进。启动铁西区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整区推进试点;启动铁东区、辽河农垦管理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整区推进试点;启动伊通县绿化美化示范整县推进试点;启动梨树县梨树镇、榆树台镇,双辽市玻璃山镇、永加乡、服先镇,伊通县营城子镇等6个乡(镇)美丽乡村整镇推进试点,全力做好试验示范,继续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省里“八清一禁止”的工作要求,围绕我市“农村五改”工作方针,精准发力,整体推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2016年,全市共投入环境整治经费2408万元,清垃圾堆66124个、清粪堆27401个、清柴草垛18265个、清路障39830个。有616个村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
六是抓好美丽乡村创建。四平市以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庄更洁净,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为目标,自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级美丽乡村评选,打造精品样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美丽乡村42个,市级美丽乡村100个。
七是抓好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按照“五美”、“五净”标准,规范评选活动程序,统一评选标识,提倡开展邻里推荐、屯公示、村审批、乡镇统一命名,以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宣传典型,公布发布评选结果。2016年打造美丽庭院5000个,干净人家10000户。
八是抓好村屯绿化美化。以入村道路、村内主次街道、村部、休闲文化广场、农户庭院、沟渠两侧等为重点,突出路边、沟旁、村屯、庭院等重点地段栽花种草。2016年绿化美化公路622公里,美化自然屯613个,栽树157.63万棵,栽花2466.5平方米,栽草坪36.8万平方米,安路灯963盏。
九是抓好品牌建设。深度挖掘我市独特的农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充分体现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彰显新农村文化特色,年底前将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村13个。
十是抓好产业融合。推动新农村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精品示范带动做起,立足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传统农耕文化,开展现代农业采摘活动,推进民俗游和农家乐,让城里人乡愁有寄托,体验耕读文化、寻觅山水情怀,把我们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转化成促进农民增收的资产、资本,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
三、创新机制,全力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新升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保障力度,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引导、激励、整合、监督多管齐下,树立了鲜明工作导向,推动新农村建设规范化、长效化。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督查指导职能,落实工作责任,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注重工作结合。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相互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规模经营、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特色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实现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幸福乡村的目标。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新农村建设成果,推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让农民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美好愿景,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关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自觉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社会参与、帮扶共建“四位一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多渠道解决“筹资”难题。鼓励县一级把资金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原则,把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结合。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机制,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积极性。
五是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目标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机制、情况调度机制等工作推进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建立农村设施维护运行的各项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建立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六是加强督导考评。完善督促检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督查,年终按照考核细则进行年度工作检查验收。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成效突出的县(市、区)、乡(镇)、村,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工作开展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要通报批评,并在扶持资金、项目安排上予以扣减,情况严重的要跟踪问责。 (省新农村办 供稿)
一、创新模式,引领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以美丽乡村典型模式培育为抓手,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整市示范创建活动。
一是培育传统农耕文化型美丽乡村。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长。2016年,梨树县蔡家镇蔡家村通过挖掘清代柳条边历史,收集别具特色的关东农耕老物件,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关东农耕博物馆”,已成为全省展示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的缩影。
二是培育农业高效引领型美丽乡村。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已涌现出梨树县高家村、伊通县建国村等一大批高效引领型美丽乡村。其中,高家村的棚室蔬菜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培育民俗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蕴含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传承的好,发扬得好,展示得好,美丽乡村建设才更有底蕴。伊通县靠山镇姜家村、双辽市永加乡忠信村所呈现的村民友好、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浓郁民俗文化气息,让乡风更濃、民风更善。
四是培育乡村旅游型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是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打造形成梨树县霍家店村、双辽市宝山村、铁东区卧龙泉屯等乡村旅游精品线。
五是培育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好,美丽乡村才更具有魅力。伊通县河源镇保南村、铁东区营盘村都是典型的生态环保村。其中,保南村曾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中国美丽乡村”的荣誉称号。
二、突出重点,倾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建设与管理并重,美村与富民齐抓,发展与民生共进的思路,打造形成了以277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相互照应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一是抓好重点村项目建设。立足全市36个省级重点村、45个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省补资金1500万元基础上,整合投入环保、水利、农业、联建帮扶等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4.7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抓好精品线路建设。围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自然田园景观、地域文化、乡土民情等特色资源,积极培育观光农业、度假农业、农家乐旅游等新型农业业态, 全市现已打造形成了北方巴厘岛、关东农耕博物馆、柳条边工匠园、一马树森林公园、卧虎大草原、吉府源采摘、丛泉湖垂钓、大孤山温泉等13条乡村旅游观光精品线路。
三是抓好村屯完善提升。通过提升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日常保洁机制,完善村屯绿化美化亮化,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推动新农村与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等,今年年底前,全市将完成300个村的提升任务,提升覆盖率达到40%。
四是抓好整县(市、区)、乡(镇)示范推进。启动铁西区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整区推进试点;启动铁东区、辽河农垦管理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整区推进试点;启动伊通县绿化美化示范整县推进试点;启动梨树县梨树镇、榆树台镇,双辽市玻璃山镇、永加乡、服先镇,伊通县营城子镇等6个乡(镇)美丽乡村整镇推进试点,全力做好试验示范,继续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省里“八清一禁止”的工作要求,围绕我市“农村五改”工作方针,精准发力,整体推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2016年,全市共投入环境整治经费2408万元,清垃圾堆66124个、清粪堆27401个、清柴草垛18265个、清路障39830个。有616个村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
六是抓好美丽乡村创建。四平市以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庄更洁净,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为目标,自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级美丽乡村评选,打造精品样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美丽乡村42个,市级美丽乡村100个。
七是抓好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按照“五美”、“五净”标准,规范评选活动程序,统一评选标识,提倡开展邻里推荐、屯公示、村审批、乡镇统一命名,以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宣传典型,公布发布评选结果。2016年打造美丽庭院5000个,干净人家10000户。
八是抓好村屯绿化美化。以入村道路、村内主次街道、村部、休闲文化广场、农户庭院、沟渠两侧等为重点,突出路边、沟旁、村屯、庭院等重点地段栽花种草。2016年绿化美化公路622公里,美化自然屯613个,栽树157.63万棵,栽花2466.5平方米,栽草坪36.8万平方米,安路灯963盏。
九是抓好品牌建设。深度挖掘我市独特的农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充分体现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彰显新农村文化特色,年底前将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村13个。
十是抓好产业融合。推动新农村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精品示范带动做起,立足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传统农耕文化,开展现代农业采摘活动,推进民俗游和农家乐,让城里人乡愁有寄托,体验耕读文化、寻觅山水情怀,把我们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转化成促进农民增收的资产、资本,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
三、创新机制,全力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新升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保障力度,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引导、激励、整合、监督多管齐下,树立了鲜明工作导向,推动新农村建设规范化、长效化。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督查指导职能,落实工作责任,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注重工作结合。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相互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规模经营、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特色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实现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幸福乡村的目标。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新农村建设成果,推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让农民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美好愿景,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关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自觉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社会参与、帮扶共建“四位一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多渠道解决“筹资”难题。鼓励县一级把资金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原则,把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结合。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机制,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积极性。
五是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目标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机制、情况调度机制等工作推进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建立农村设施维护运行的各项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建立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六是加强督导考评。完善督促检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督查,年终按照考核细则进行年度工作检查验收。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成效突出的县(市、区)、乡(镇)、村,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工作开展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要通报批评,并在扶持资金、项目安排上予以扣减,情况严重的要跟踪问责。 (省新农村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