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形成了一种习惯:即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便有了“为了考试而写作”“为了写作而写作”等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没东西写”“不会写”,视作文为苦差,对作文产生了厌恶心理。究竟如何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认为可进行如下工作。
一、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
有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要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事事留心皆学问”。有句话说得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次是观察生活,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最后是自己的思想,对生活中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只要我们善于觀察,写作的源泉就会滔滔不绝。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正是由于作者细心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才会用细腻生动、情趣横生的语言勾勒出珍珠鸟的形象,整篇文章洋溢着爱意的描写,使人读起来兴味益浓。所以真正的作家,大都是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只有爱得深,才会观察得细,进而写出趣味盎然的作品。
除了善于观察以外,还要善于积累。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就是说,积累在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点滴,多做勤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在“采蜜”本上摘录读到的好词佳句,并适时去读一读,久而久之,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如鱼得水。
二、养成先说后写的习惯
只要留心观察,班里平时说话说得清楚、明白的,他们的作文会写得较好;相反,平时说话重复啰嗦、颠三倒四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往往写得不够合理。这说明了说话是作文的基础,要学好作文,必须学会说话。所以在习作前,要引导学生先说让同座位听一听,而后在同学的建议下,在内容及条理上进行调整后,趁热打铁着手写,难度就会降低很多。
三、养成说心话的习惯
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要坦白,不能隐瞒。但是在学生的作文中,却很少能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假的,人是假的,事也是假的。相应地,感情自然不会真实。长此下去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叶老说:“我们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说明:作文要写自己的心里话,说真话,不说假话。这就是说,只有你吐露了真情,文章也就有了真情,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四、养成多阅读、勤练笔、多思考的习惯
除了积累经验,阅读便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自然,多读还要多写。写的训练不能仅局限于写作文的时候,每天都可进行。任何技能都需要反复练习,写作也一样,必须让学生勤动笔。“水滴石穿”“熟能生巧”,也就是说,写作是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的。总之,多种形式的训练每天进行,从点滴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养成勤写的习惯。
多思考,就是对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之外,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之前要先构思,要考虑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材料要怎样组织。这样,下笔才能一气呵成,不至于像挤牙膏那样,挤一点是一点,想一句是一句,没有中心,没有主题。
五、养成勤于修改的习惯
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反复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之一。作文写完后让学生自改,这有利于让他们发现一些写错的字、词、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改后可让学生之间互改,学生对自己的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定向思维,形成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局面。而同学之间互改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了,这样在交流和互改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养成自我修改和同学之间互相修改的良好习惯。
六、养成书写整洁的习惯
在誊抄作文的过程中,往往一些书写不规范的学生,将作文抄得一塌糊涂,远没有了底稿中的样子,要么丢三落四,要么重复啰嗦,要么错别字满篇,再看字,一点也不整洁。所以要求誊抄过程必须专心致志,书写做到整洁,才会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
七、养成认真对待老师批改的习惯
现在好多学生对待老师的批改视而不见,最多只是关心一下自己的习作得了什么等级,却对评语及批改细节不去认真阅读。这样,长此以往,习作水平根本谈不上提高。所以我每次发下习作后,都会给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仔细看一看批改细节,读一读评语。让他们清楚自己习作的优缺点,并在下一次习作中力争做到取长补短,长期坚持,定会收获不小。所以让他们养成认真对待老师批改的习惯,很有必要。
可见,习惯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写作习惯,使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大倒苦水”,而成为学生愿意去做的一件事,为进一步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鲁翠红
一、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
有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要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事事留心皆学问”。有句话说得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次是观察生活,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最后是自己的思想,对生活中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只要我们善于觀察,写作的源泉就会滔滔不绝。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正是由于作者细心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才会用细腻生动、情趣横生的语言勾勒出珍珠鸟的形象,整篇文章洋溢着爱意的描写,使人读起来兴味益浓。所以真正的作家,大都是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只有爱得深,才会观察得细,进而写出趣味盎然的作品。
除了善于观察以外,还要善于积累。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就是说,积累在写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点滴,多做勤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在“采蜜”本上摘录读到的好词佳句,并适时去读一读,久而久之,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如鱼得水。
二、养成先说后写的习惯
只要留心观察,班里平时说话说得清楚、明白的,他们的作文会写得较好;相反,平时说话重复啰嗦、颠三倒四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往往写得不够合理。这说明了说话是作文的基础,要学好作文,必须学会说话。所以在习作前,要引导学生先说让同座位听一听,而后在同学的建议下,在内容及条理上进行调整后,趁热打铁着手写,难度就会降低很多。
三、养成说心话的习惯
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要坦白,不能隐瞒。但是在学生的作文中,却很少能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假的,人是假的,事也是假的。相应地,感情自然不会真实。长此下去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叶老说:“我们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说明:作文要写自己的心里话,说真话,不说假话。这就是说,只有你吐露了真情,文章也就有了真情,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四、养成多阅读、勤练笔、多思考的习惯
除了积累经验,阅读便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自然,多读还要多写。写的训练不能仅局限于写作文的时候,每天都可进行。任何技能都需要反复练习,写作也一样,必须让学生勤动笔。“水滴石穿”“熟能生巧”,也就是说,写作是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的。总之,多种形式的训练每天进行,从点滴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养成勤写的习惯。
多思考,就是对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之外,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之前要先构思,要考虑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材料要怎样组织。这样,下笔才能一气呵成,不至于像挤牙膏那样,挤一点是一点,想一句是一句,没有中心,没有主题。
五、养成勤于修改的习惯
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反复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之一。作文写完后让学生自改,这有利于让他们发现一些写错的字、词、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改后可让学生之间互改,学生对自己的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定向思维,形成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局面。而同学之间互改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了,这样在交流和互改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养成自我修改和同学之间互相修改的良好习惯。
六、养成书写整洁的习惯
在誊抄作文的过程中,往往一些书写不规范的学生,将作文抄得一塌糊涂,远没有了底稿中的样子,要么丢三落四,要么重复啰嗦,要么错别字满篇,再看字,一点也不整洁。所以要求誊抄过程必须专心致志,书写做到整洁,才会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
七、养成认真对待老师批改的习惯
现在好多学生对待老师的批改视而不见,最多只是关心一下自己的习作得了什么等级,却对评语及批改细节不去认真阅读。这样,长此以往,习作水平根本谈不上提高。所以我每次发下习作后,都会给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仔细看一看批改细节,读一读评语。让他们清楚自己习作的优缺点,并在下一次习作中力争做到取长补短,长期坚持,定会收获不小。所以让他们养成认真对待老师批改的习惯,很有必要。
可见,习惯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写作习惯,使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大倒苦水”,而成为学生愿意去做的一件事,为进一步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