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最早的“天地之中”却不在河南登封,而在黄土高原上的山西临汾。
听闻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不禁精神一振,为之欣喜。但是,随即又生出新的焦虑。
我的欣喜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使我国拥有了第39处世界遗产。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登封的这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间跨度长、建筑品类多、文化内涵丰富的古代建筑群。它体现了中国先民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列入世界遗产不仅毫不逊色,而且会为之增添新的光彩。
我之所以忧虑是由这组历史建筑的申遗名称“天地之中”引起的。从实际出发,登封这组历史建筑的龙头是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周公测景台是西周时期,也就是大约公元前1037年,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设的土圭。不过,现在看到的可不是土筑的日圭,而是石圭,那是唐代在土圭旧址仿建的测景台。观星台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是当时27个天文观测站的中心观测点,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测量演算中心。应该说,是中国很古老的天文台。这些古代建筑当时都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并且确定了此地就是 “天地之中”,这也是这组建筑冠之于“天地之中”的主要原因和依据。其它古建筑,诸如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等,虽然也可以证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却和“天地之中”的概念相去甚远,只是搭乘这趟车获得殊荣而已。
“天地之中”无疑是一个耀眼的光环。然而,在古代,在中国,最早的“天地之中”却不在河南登封,而在黄土高原上的山西临汾。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山西的称谓,因为那时候太早了,即使从大禹划定九州算起,也只称之冀州。何况比之更早,早到了帝尧时期,古老的“中国”就形成于这里。这个古“中国”可不是某个人的随兴谈吐,而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考古工作者艰辛考察、发掘和研究的结论,直到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发现了陶寺遗址这个结论才逐渐形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响亮地提出:
“陶寺遗址所具有的从燕山北侧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表现出晋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的地位,使我们联想到今天自称华人、龙的传人和中国人。”
苏秉琦先生在这里提到的晋南就包括了临汾下辖的襄汾,当然陶寺遗址也就在其中了。我们且不说苏先生认为这里也是华人、龙的传人和中国人的直根,只说古中国就形成于此地。早先的临汾以平阳相称,各种史书中多见“尧都平阳”的定论。但是,曾经出现的疑古论却将之视为传说,陶寺遗址的及时发现无疑使那虚幻的传说回归为信史,而且还证实了其时古中国已经崭露雏形。原来以为,这古老的中国,是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在帝尧都城周围形成了万国林立的格局,平阳成为了国中之国,中国就是这国中之国的简称。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去年考古专家又有了新的发现。夏至这天,他们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1:1的复制品进行了测试验证。中午12时36分“表”的投影恰好落在 了“圭”上那两个红色标记之间的位置,影长41公分,减去四千年来“黄赤交角”的变化误差就是40公分。40公分正是“一尺六寸”,与《周髀算经》中所列的“天地之中”的数据恰好相同。由此可以看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帝尧时期,我国就已经拥有了“测日出方位”和“测正午日影”两套天文测量系统,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当年帝尧之所以要将都城建在此处,正是因为这里是天地之中的缘故。古人建都要立中,立于中土的国家,不就是“中国”吗?
文明在发展,历史在演进。尧舜禹过去了,夏商周开启了,古国的中心由平阳南移东迁,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成为一个个王朝的都城。第二个“天地之中”形成了!无疑,就是这次申遗成功的以登封为轴心的周围地带。由此我才生出了忧虑,第二个“天地之中”轰轰隆隆地申遗成功了,而比之更早的“天地之中”却静悄悄地沉睡着,怎能不令人焦急?
我焦虑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登封这“天地之中”的申遗成功很可能误导了广众,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中国的观天测象是从周代才开始的。有谁知道在帝尧那个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尚书尧典》明确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曾经有人怀疑,这古老的记载不过是对先前的推测,但是,当陶寺遗址发现了当年古老的观象台,谁也不敢再将先祖创造的辉煌文明再当传说妄议了。登封那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大约在公元前1037年,帝尧的古观象台大约在公元前2330年至2500年之间。我们不必按最早的公元前2500年计算,就按2330年计算,也比登封那观景台早了将近1300年啊!倘若将中国最早的观天测时视为周代,那可就大大轻慢了我们先祖创造的古代文明。
焦虑之二在于,时下是一个旅游业蓬勃兴起的时代,旅游业是绿色环保经济,是光照环球的朝阳产业。申遗成功无疑可以提高文物的品位,可以提升景点的价值,这对于推动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登封的旅游将会缘于申遗的成功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那么,我们呢?我们作为最早的“天地之中”,就这么让我古老的文明静悄悄地沉睡着吗?这么沉睡我们对得起先祖吗?对得起足下的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吗?想起这一切我就食不甘味,夜难成眠,急于发出呼声,吁请大家行动起来。
我初步探询了一下,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并不高不可攀,一共也就6条标准,而且还不是要求条条达到。就以登封为例,这个“天地之中”也就符合了两条标准。其一是,“能为一种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其二是,“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用这样的尺度去丈量,我们这以陶寺遗址为中心的“天地之中”完全符合标准。即使这样显得单薄,我们还可以借鉴登封的经验组合申报。尧陵、尧庙,承载着中国4000余年前的文明华光;东岳庙、小西天,记载着道教、佛教不凡的发展历程;丁村遗址及民居、大槐树标示着先祖生息繁衍的行迹;车马坑、古盟书,将过往的历史拉近到了眼前……何况,还有铸造于唐代的铁佛头,始建于北魏时的大鼓楼呢。
观测天象,敬授民时,我们这古老的文明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写下最辉煌的一笔,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笔。光大这文明,传承这文明,对于展示临汾,乃至山西、华夏的形象,都是十分有益的。它可以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认识山西,认识这内陆正在崛起的唐尧文明圣地、新型工业之都——临汾。更别说,对于促进临汾的经济发展,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醒来吧,沉睡的“天地之中”,随着民族的步履与时俱进吧!
听闻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不禁精神一振,为之欣喜。但是,随即又生出新的焦虑。
我的欣喜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使我国拥有了第39处世界遗产。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登封的这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间跨度长、建筑品类多、文化内涵丰富的古代建筑群。它体现了中国先民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列入世界遗产不仅毫不逊色,而且会为之增添新的光彩。
我之所以忧虑是由这组历史建筑的申遗名称“天地之中”引起的。从实际出发,登封这组历史建筑的龙头是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周公测景台是西周时期,也就是大约公元前1037年,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设的土圭。不过,现在看到的可不是土筑的日圭,而是石圭,那是唐代在土圭旧址仿建的测景台。观星台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是当时27个天文观测站的中心观测点,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测量演算中心。应该说,是中国很古老的天文台。这些古代建筑当时都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并且确定了此地就是 “天地之中”,这也是这组建筑冠之于“天地之中”的主要原因和依据。其它古建筑,诸如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等,虽然也可以证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却和“天地之中”的概念相去甚远,只是搭乘这趟车获得殊荣而已。
“天地之中”无疑是一个耀眼的光环。然而,在古代,在中国,最早的“天地之中”却不在河南登封,而在黄土高原上的山西临汾。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山西的称谓,因为那时候太早了,即使从大禹划定九州算起,也只称之冀州。何况比之更早,早到了帝尧时期,古老的“中国”就形成于这里。这个古“中国”可不是某个人的随兴谈吐,而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考古工作者艰辛考察、发掘和研究的结论,直到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发现了陶寺遗址这个结论才逐渐形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响亮地提出:
“陶寺遗址所具有的从燕山北侧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表现出晋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的地位,使我们联想到今天自称华人、龙的传人和中国人。”
苏秉琦先生在这里提到的晋南就包括了临汾下辖的襄汾,当然陶寺遗址也就在其中了。我们且不说苏先生认为这里也是华人、龙的传人和中国人的直根,只说古中国就形成于此地。早先的临汾以平阳相称,各种史书中多见“尧都平阳”的定论。但是,曾经出现的疑古论却将之视为传说,陶寺遗址的及时发现无疑使那虚幻的传说回归为信史,而且还证实了其时古中国已经崭露雏形。原来以为,这古老的中国,是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在帝尧都城周围形成了万国林立的格局,平阳成为了国中之国,中国就是这国中之国的简称。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去年考古专家又有了新的发现。夏至这天,他们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1:1的复制品进行了测试验证。中午12时36分“表”的投影恰好落在 了“圭”上那两个红色标记之间的位置,影长41公分,减去四千年来“黄赤交角”的变化误差就是40公分。40公分正是“一尺六寸”,与《周髀算经》中所列的“天地之中”的数据恰好相同。由此可以看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帝尧时期,我国就已经拥有了“测日出方位”和“测正午日影”两套天文测量系统,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当年帝尧之所以要将都城建在此处,正是因为这里是天地之中的缘故。古人建都要立中,立于中土的国家,不就是“中国”吗?
文明在发展,历史在演进。尧舜禹过去了,夏商周开启了,古国的中心由平阳南移东迁,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成为一个个王朝的都城。第二个“天地之中”形成了!无疑,就是这次申遗成功的以登封为轴心的周围地带。由此我才生出了忧虑,第二个“天地之中”轰轰隆隆地申遗成功了,而比之更早的“天地之中”却静悄悄地沉睡着,怎能不令人焦急?
我焦虑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登封这“天地之中”的申遗成功很可能误导了广众,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中国的观天测象是从周代才开始的。有谁知道在帝尧那个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尚书尧典》明确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曾经有人怀疑,这古老的记载不过是对先前的推测,但是,当陶寺遗址发现了当年古老的观象台,谁也不敢再将先祖创造的辉煌文明再当传说妄议了。登封那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大约在公元前1037年,帝尧的古观象台大约在公元前2330年至2500年之间。我们不必按最早的公元前2500年计算,就按2330年计算,也比登封那观景台早了将近1300年啊!倘若将中国最早的观天测时视为周代,那可就大大轻慢了我们先祖创造的古代文明。
焦虑之二在于,时下是一个旅游业蓬勃兴起的时代,旅游业是绿色环保经济,是光照环球的朝阳产业。申遗成功无疑可以提高文物的品位,可以提升景点的价值,这对于推动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登封的旅游将会缘于申遗的成功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那么,我们呢?我们作为最早的“天地之中”,就这么让我古老的文明静悄悄地沉睡着吗?这么沉睡我们对得起先祖吗?对得起足下的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吗?想起这一切我就食不甘味,夜难成眠,急于发出呼声,吁请大家行动起来。
我初步探询了一下,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并不高不可攀,一共也就6条标准,而且还不是要求条条达到。就以登封为例,这个“天地之中”也就符合了两条标准。其一是,“能为一种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其二是,“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用这样的尺度去丈量,我们这以陶寺遗址为中心的“天地之中”完全符合标准。即使这样显得单薄,我们还可以借鉴登封的经验组合申报。尧陵、尧庙,承载着中国4000余年前的文明华光;东岳庙、小西天,记载着道教、佛教不凡的发展历程;丁村遗址及民居、大槐树标示着先祖生息繁衍的行迹;车马坑、古盟书,将过往的历史拉近到了眼前……何况,还有铸造于唐代的铁佛头,始建于北魏时的大鼓楼呢。
观测天象,敬授民时,我们这古老的文明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写下最辉煌的一笔,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笔。光大这文明,传承这文明,对于展示临汾,乃至山西、华夏的形象,都是十分有益的。它可以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认识山西,认识这内陆正在崛起的唐尧文明圣地、新型工业之都——临汾。更别说,对于促进临汾的经济发展,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醒来吧,沉睡的“天地之中”,随着民族的步履与时俱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