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全民创业是“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创业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创先争优,提升创业促就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进一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得到进一步释放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全市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考核评估五大体系已初步形成,创业带动就业成效初步显现。
一、在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创先争优
1.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更高层次争荣誉,创建国家级创业城市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自2009年被国家部确定为创业型城市建设重点联系城市以来,镇江市坚持文化引领创业,激发全民创业热潮,举全市之力,行惠民之举,打出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服务、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创业环境等一系列“组合拳”,全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在2011年底举行的“全国创业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镇江在全国90个参评城市绩效评估中综合排名列入前十;其中,组织领导和服务体系两个单项排名并列全国第一;在五个创建重点联系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人社部对镇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认为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有成效。《中国劳动保障报》《新华日报》、中国新闻网、江苏省政府信息专刊等知名媒体多次详细介绍创建经验。
2.以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创业为主线,更高标准争一流,“创业帮扶活动”入选全市“百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特色品牌
今年以来,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引领创业结对服务工作,扎实推进“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活动期间,从党员领导干部到一般党员干部,采取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提醒服务和跟踪服务等形式,通过送信息、送政策、送培训、送项目、送贷款、送岗位、送服务等,先后为上党镇及所辖17个社区村以及首批501家、第二批1015家新创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促进创业的良好氛围中,镇江市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摒弃了地域歧视,对所有来镇创业者一视同仁给予政策优惠;对于10多项创业补贴政策分别制定了详细的申办程序,完善了政策落实的配套措施;对于创业孵化基地的认定制定了明确的实施细则,将补贴发放与考核评估挂钩,确保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或认定创业孵化基地81个,基地面积高达787.24万平方米,现已有7279个创业企业入驻,吸纳从业人员稳定在47万多人,占同期带动就业总人数的21.07%,创业孵化基地聚集人力资源的高地初步形成。同时,为解决创业者“融资难”问题,新增了2000万元贷款基金,建立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不分城乡,不分人员,只要自主创业,均可贷到规模5万~20万元的创业贷款。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创业小额贷款机构33个,共有14243名创业者获得贷款,创业者人均贷款金额为4.6万元 。“一对一”党员创业帮扶活动已入选全市“百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特色品牌”,为推动镇江市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以加强创业就业资金管理为重点,更大范围争位次,率先在全省提出并完成创业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年初,为进一步推进创业就业工作,充分发挥资金促进创业就业激励效应,镇江市制定了《2011年市直创业就业资金测算方案》,最大调整使用结构,更大投入关注民生,全年计划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13268万元,比上年实际支出增加约4000万元。截至10月末,已累计使用解困保障和创业就业资金5316万元。在每年对就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的同时,今年又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创业工作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并形成了《2010年镇江市创业型城市创建资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表明,创业已成为带动就业的强劲引擎,全市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失业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就业形势得到了进一步稳定,创业带动就业倍率也由1:3左右提高到了1:5.87,全市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分别达到35.1万和24.3万人,创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新增创业实体已成为扩大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的基本依托;创业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镇江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后,开展了从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到创业政策落实的“一条龙”服务。2010年,为加大全民创业服务力度,市政府专门下发了《转发市人社局等部门〈关于健全和完善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在全市所有辖市区及市区所有街道(镇)、社区(村)均要设立创业指导服务机构,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基层创业服务机构总量达473个,实现了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全覆盖。与此同时,各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和单位共建立42个公益性创业服务机构。共有专(兼)职创业服务工作人员894名,平均每个创业服务机构配备1.8名专(兼)职创业服务工作人员,初步满足了创业者“就近就便”创业服务需求,创业培训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建立公共创业培训机构18个,建立并认定公共创业实训基地70个,在13个大中专(职、技)校建立创业实验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创业培训、实训需求。全市共有20.18万人参加了创业培训,其中3.23万名高校毕业生系统地参加了创业能力培训。
二、提升创业型城市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延伸和继续,是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如何使创业型城市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取得新成果,其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提升创业型城市建设科学化水平。
1.在创业文化的培育中创先争优
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商贸城市,镇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新的跨越,登上新台阶,就要把增进民生幸福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创业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幸福工程,是推进“两个率先”的实践工程,在全社会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崇尚创业、尊重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城市创业文化,才能给镇江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2.在创业环境的改善中创先争优
创业文化的实施需要创业环境的培育和支撑,要充分发挥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报刊、电视、图书、网络等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大力宣扬创业活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在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让创业思想深入人心,让创业政策家喻户晓。要在培育和挖掘创业典型上下功夫,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竞赛、创业论坛、创业表彰活动,以创业典型激励人,以创业事迹鼓励人,以创业案例教育人,积极倡导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树立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创业思想,激发“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创业激情,使镇江的创业环境在创业型城市创建中继续领先。
3.在创业能力的提升中创先争优
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建设、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推进创业载体和创业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客户资源、技术资源、专家资源、品牌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等,与全社会创业资源相联接;创建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失业人员、农民、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等各类创业群体,与全社会有志创业者相沟通的崭新的创业服务模式。鼓励各地开办“创业诊所”,加快建设具有全方位保障、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创业服务集成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更快捷、更完善、更准确的帮助。
4.在创业政策的落实上创先争优
一是要疏理各部门、各方面政策,形成一个全面的、统一的政策扶持体系,使政策执行起来更顺畅、更方便。二是切实引导创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政策引导和项目推介上,突出重点项目,突出品牌效应,突出产业集聚,使创业活动与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步调一致、相互依存,努力提高创业企业的存活率,提高创业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三是在政策创新上下功夫,解决创业各环节的问题。重点解决创业的融资难、场地难、项目难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政策,使创业成为城乡劳动者都可以做、都有能力做的事情。要拓宽融资渠道,借鉴“中关村”模式,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由政府搭建一个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担保机构,破解创新型科技公司等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要加大对创业带动就业的各项补贴力度,按照创业实体依法规范招用本市人员的数量,在其创业1~2年的初始阶段,给予不少于当地最低工作标准80%的定额岗位补贴,以此弥补其享受不到社会保险补贴、税收减免政策的缺失及缴纳社会保险费和赋税的压力;要变开业补贴为发展奖励,实施创业企业成长工程,以存活的创业企业年内缴纳的税费为基数,并以其年末实有用工人数为一定权数计发相应的资金奖励,以此助推创业企业做大做强;要进一步优化政策、资金和市场等要素资源利用,进一步加快推进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符合国家、省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的创业孵化基地。
(作者单位:镇江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一、在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创先争优
1.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更高层次争荣誉,创建国家级创业城市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自2009年被国家部确定为创业型城市建设重点联系城市以来,镇江市坚持文化引领创业,激发全民创业热潮,举全市之力,行惠民之举,打出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服务、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创业环境等一系列“组合拳”,全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在2011年底举行的“全国创业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镇江在全国90个参评城市绩效评估中综合排名列入前十;其中,组织领导和服务体系两个单项排名并列全国第一;在五个创建重点联系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人社部对镇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认为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有成效。《中国劳动保障报》《新华日报》、中国新闻网、江苏省政府信息专刊等知名媒体多次详细介绍创建经验。
2.以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创业为主线,更高标准争一流,“创业帮扶活动”入选全市“百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特色品牌
今年以来,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引领创业结对服务工作,扎实推进“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活动期间,从党员领导干部到一般党员干部,采取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提醒服务和跟踪服务等形式,通过送信息、送政策、送培训、送项目、送贷款、送岗位、送服务等,先后为上党镇及所辖17个社区村以及首批501家、第二批1015家新创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促进创业的良好氛围中,镇江市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摒弃了地域歧视,对所有来镇创业者一视同仁给予政策优惠;对于10多项创业补贴政策分别制定了详细的申办程序,完善了政策落实的配套措施;对于创业孵化基地的认定制定了明确的实施细则,将补贴发放与考核评估挂钩,确保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或认定创业孵化基地81个,基地面积高达787.24万平方米,现已有7279个创业企业入驻,吸纳从业人员稳定在47万多人,占同期带动就业总人数的21.07%,创业孵化基地聚集人力资源的高地初步形成。同时,为解决创业者“融资难”问题,新增了2000万元贷款基金,建立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不分城乡,不分人员,只要自主创业,均可贷到规模5万~20万元的创业贷款。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创业小额贷款机构33个,共有14243名创业者获得贷款,创业者人均贷款金额为4.6万元 。“一对一”党员创业帮扶活动已入选全市“百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特色品牌”,为推动镇江市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以加强创业就业资金管理为重点,更大范围争位次,率先在全省提出并完成创业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年初,为进一步推进创业就业工作,充分发挥资金促进创业就业激励效应,镇江市制定了《2011年市直创业就业资金测算方案》,最大调整使用结构,更大投入关注民生,全年计划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13268万元,比上年实际支出增加约4000万元。截至10月末,已累计使用解困保障和创业就业资金5316万元。在每年对就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的同时,今年又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创业工作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并形成了《2010年镇江市创业型城市创建资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表明,创业已成为带动就业的强劲引擎,全市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失业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就业形势得到了进一步稳定,创业带动就业倍率也由1:3左右提高到了1:5.87,全市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分别达到35.1万和24.3万人,创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新增创业实体已成为扩大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的基本依托;创业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镇江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后,开展了从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到创业政策落实的“一条龙”服务。2010年,为加大全民创业服务力度,市政府专门下发了《转发市人社局等部门〈关于健全和完善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在全市所有辖市区及市区所有街道(镇)、社区(村)均要设立创业指导服务机构,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基层创业服务机构总量达473个,实现了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全覆盖。与此同时,各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和单位共建立42个公益性创业服务机构。共有专(兼)职创业服务工作人员894名,平均每个创业服务机构配备1.8名专(兼)职创业服务工作人员,初步满足了创业者“就近就便”创业服务需求,创业培训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建立公共创业培训机构18个,建立并认定公共创业实训基地70个,在13个大中专(职、技)校建立创业实验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创业培训、实训需求。全市共有20.18万人参加了创业培训,其中3.23万名高校毕业生系统地参加了创业能力培训。
二、提升创业型城市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延伸和继续,是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如何使创业型城市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取得新成果,其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提升创业型城市建设科学化水平。
1.在创业文化的培育中创先争优
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商贸城市,镇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新的跨越,登上新台阶,就要把增进民生幸福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创业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幸福工程,是推进“两个率先”的实践工程,在全社会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崇尚创业、尊重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城市创业文化,才能给镇江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2.在创业环境的改善中创先争优
创业文化的实施需要创业环境的培育和支撑,要充分发挥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报刊、电视、图书、网络等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大力宣扬创业活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在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让创业思想深入人心,让创业政策家喻户晓。要在培育和挖掘创业典型上下功夫,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竞赛、创业论坛、创业表彰活动,以创业典型激励人,以创业事迹鼓励人,以创业案例教育人,积极倡导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树立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创业思想,激发“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创业激情,使镇江的创业环境在创业型城市创建中继续领先。
3.在创业能力的提升中创先争优
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建设、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推进创业载体和创业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客户资源、技术资源、专家资源、品牌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等,与全社会创业资源相联接;创建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失业人员、农民、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等各类创业群体,与全社会有志创业者相沟通的崭新的创业服务模式。鼓励各地开办“创业诊所”,加快建设具有全方位保障、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创业服务集成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更快捷、更完善、更准确的帮助。
4.在创业政策的落实上创先争优
一是要疏理各部门、各方面政策,形成一个全面的、统一的政策扶持体系,使政策执行起来更顺畅、更方便。二是切实引导创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政策引导和项目推介上,突出重点项目,突出品牌效应,突出产业集聚,使创业活动与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步调一致、相互依存,努力提高创业企业的存活率,提高创业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三是在政策创新上下功夫,解决创业各环节的问题。重点解决创业的融资难、场地难、项目难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政策,使创业成为城乡劳动者都可以做、都有能力做的事情。要拓宽融资渠道,借鉴“中关村”模式,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由政府搭建一个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担保机构,破解创新型科技公司等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要加大对创业带动就业的各项补贴力度,按照创业实体依法规范招用本市人员的数量,在其创业1~2年的初始阶段,给予不少于当地最低工作标准80%的定额岗位补贴,以此弥补其享受不到社会保险补贴、税收减免政策的缺失及缴纳社会保险费和赋税的压力;要变开业补贴为发展奖励,实施创业企业成长工程,以存活的创业企业年内缴纳的税费为基数,并以其年末实有用工人数为一定权数计发相应的资金奖励,以此助推创业企业做大做强;要进一步优化政策、资金和市场等要素资源利用,进一步加快推进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符合国家、省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的创业孵化基地。
(作者单位:镇江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