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研究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amis_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治理黄河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国家和政府极为重视该项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开发治理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编著的《黄河开发与治理60年》一书,科学系统地描述了60年来围绕黄河开发与治理所取得的各项重要进展。该书通过以时间顺序和重大事件为核心脉络,以断代史体例系统反映了人民开发治理黄河的发展历程。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巨变、开发、治理、生态保护以及保障体系,并设置了16个重大专题,主要涵盖治黄方略、今日黄河、生态保護、洪水治理、灌区建设等。该书对60年来开发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加以阐述,系统展现了黄河60年的光辉发展历程。该书除了可供从事黄河研究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参阅,也可作为社会广大热爱黄河、渴望参与治河事业人士的重要参考图书。
  《黄河开发与治理60年》一书认为,黄河开发治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涉及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建设等内容,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发展工程。黄河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黄河旅游带的形成,区域旅游经济辐射作用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黄河开发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沿黄省、区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黄河为轴线的大黄河水利工程旅游带。比如,郑州、洛阳、开封等已经成为中原旅游的热门城市,各城市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推动了当地经济建设的稳定持续发展。黄河流域内的区域旅游经济带的发展,将对黄河水利工程旅游产生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黄河水利工程旅游景区资源丰富。伴随着我国黄河两岸城市的扩延发展,以往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黄河逐步形成了风景秀丽的近郊田园景区,在城市快节奏下生活的居民有意愿来到黄河水利工程旅游景区感受其独特的风光。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黄河沿岸的各个城市都在大力改善黄河区域环境,重点开发治理黄河水利工程景区,比如河南省较为有名的黄河水利工程景区有郑州花园口旅游区、开封柳园口、洛阳铁谢景区等。三是黄河防护林大力开发建设,促使黄河水利工程景区具备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事业中,这也促使我国黄河下游堤防生物防护工程得到了有力发展,目前已经种植的各类林木达到数千万株,堤防生物防护工程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已超过90%。而在部分重点扶持建立的黄河水利工程旅游景区中已经运营了养殖、种植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也能够推动当地黄河水利工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比如,在郑州花园口开发的300多亩花卉草木基地,就具备了较高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价值,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农业自然观光体验需求。
  结合《黄河开发与治理60年》一书中总结的黄河开发治理经验,当前黄河水利工程旅游开发要注重创新工作,切实落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水利工程旅游产业。新时期黄河开发治理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在黄河水利工程旅游开发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比如,人们所熟知的半坡文化、老官台文化等都是与黄河流域历史发展有关的优秀民族文化,工作人员要将其融入当地旅游景区开发中,打造具有黄河特色的水利工程旅游产业。当地水利工程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可通过加强与文化部门的合作,共同挖掘黄河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与黄河水利景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当地特色开发设计出各种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推动当地水利工程旅游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第二,合理规划设计水利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黄河水利工程景区规划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当地政府部门要联合黄河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旅游开发企业等共同商讨方案,结合黄河水利景区特点进行周围城市的辐射规划,确保充分发挥周围城市的旅游资源优势,促使水利景区建设工作有章可循。第三,强化水利工程景区开发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景区竞争力。做好景区规划设计是前提,但如果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也难以在竞争激烈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首先,黄河水利工程旅游景区管理企业要制定完善的景区管理制度,安排专门负责人员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以满足景区日常服务管理需求。其次,景区管理企业还需健全景区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危险区域的警示工作,合理安排安保人员进行现场巡查监督,避免发生旅游安全事故。
  在黄河水利工程景区开发工作中,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联合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旅游开发企业等共同参与景区规划设计工作,深入挖掘黄河地域文化,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景区综合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鲍春裕(1977—),男,云南宾川人,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区域旅游
其他文献
摘 要:田坎系数测算精度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统计、梯田区土壤侵蚀量测算的准确度,为解决传统的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提取梯田及田坎精确度不稳定且耗时较长的问题,基于GF-2影像和面向对象的技术方法,确定了各地类最优分割尺度和空间、光谱、纹理等特征参数,建立各土地利用类型提取规则并进行自动提取,其中梯田提取精度为82.55%、Kappa系数达到0.75,田坎面积自动提取精度为68.83%,进而计算的田坎系
期刊
摘 要:为提高HS模型估算海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精度,基于贝叶斯原理,利用海河流域8个地理分区1980—1999年29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对其温度指数、温度系数和温度常数进行改进,并以FAO Penman-Monteith(PM)模型为标准,利用1980—1999年和2000—2015年数据对HS改进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海河流域HS改进模型的温度系数、温度常数和温度指数的范围分别为5×
期刊
摘 要:围绕南四湖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内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下态势分析的SWOT法,构建了适用于南四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将流域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4个等级,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南四湖地区典型流域洙赵新河流域进行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
期刊
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水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结合职工的实际情况,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身工作,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下面首先对《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原理》一书进行评述,然后基于该书的指导阐述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水利
期刊
黄河三角洲发展优势明显,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文化产业发展是黄河三角洲产业发展体系的重点。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黄河文明研究的集成之作,包括专家访谈、文明对话、学科建设、决策建议、学术信息等专题,该书论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发展与黄河学、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涉及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与发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不管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是水利技术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水利技术创新是推动水利工程有序实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及提升水利工程使用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紧随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创新水利技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能力,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何晓科、殷国仕编著的《水利工程概论》一书对各种常见的水利工程进行
期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南作为与其休戚相关的地区,见证并经历了黄河的福与难。1938年的花园口事件也许是世界史上最具环境破坏性的战争行为,它使得长期建设的水利系统陷入一片混乱,由此引发的洪水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对这一近代重大黄泛灾难的追析具有多重意义。  《洪水与饥荒》一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围绕“花园口决堤事件”和“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  两大事件展开,论述了
期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哺育了黄河流域亿万劳动人民,关于黄河的诗篇和故事一代代层出不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有关黄河的著述繁多,其中由辛德勇教授于20年前撰写的《黄河史话》,经历多次再版加印,时至今日仍然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  《黄河史话》是《中华文明史话丛书》的一个分册。这套丛书规模恢宏,涵盖广泛,内容
期刊
摘 要:在长距离泵站输水工程中,常规的水锤防护方案通常是依据事故停泵工况来设置水锤防护措施,很少考虑爆管对输水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当下游输水管道某一点发生爆管事故时,剧烈的水锤降压可能诱发二次或连环爆管事故。分析了实际工程中地下埋管爆管的物理过程,并基于溢流稳压塔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合理的数学模型。在设计水锤防护方案时,考虑事故停泵工况和爆管工况,提出了泵后空气罐与空气阀相结合的防护方案。结合某实际供
期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日常管理十分关键,不仅能够帮助农村居民有效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还可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由李春香、彭智敏编著的《水利工程建设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书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国内水利经济发展概况以及水利工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案例;第二部分介绍了湖北水利工程建设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况及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