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感情特别强烈,不考虑后果,这种缺乏理性的心理现象,俗称鲁莽。青少年的情绪控制能力尚在发展中,故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了情绪控制四步法:冷静舒缓,事件梳理,反思问题,自我提醒,引导学生洞察问题因果,理智面对问题,走出困境。
冷静舒缓,稳定情绪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冲动行为,跟外界的强烈刺激有关,也和不良情绪长期郁积于胸无法排遣有关。此刻的学生语言出格,行为失当,严重破坏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此时,我们需要这样做:
冷一冷。学生冲动的时候,教师切不可着急压制。因为情绪冲动的人,内心极度紧张,身体如同小火山,会释放巨大的负面情绪,分析能力快速下降,往往会误伤劝解人。不过,负面情绪如疾风骤雨般,来得猛,去得也快。所以,首先要把冲动的人和刺激源隔离开来,让人“冷一冷”。具体做法是:坐下来,喝口水,不理他,安全陪伴。坐下来,身体会松弛,心情也会随之放松,情绪亦稳定下来;情绪激动容易口干舌燥,有经验的教师会倒一杯水给学生,喝凉一点的水,能够润喉、润心,稳定情绪;不理他,避免交流不慎而再度刺激冲动的人;安全陪伴,即学生在完全冷静下来之前,教师在旁适时关注,避免再次出现过激行为。
缓一缓。冷静之后,也不要急于沟通,缓的时间视学生个体冷静需要的时间而定,一般是学生完全冷静所需时间的两倍。要让学生觉得无聊,屡次欲言又止,缓一缓的时间才能结束。在学生缓的过程中,教师照常做自己的工作,改作业、备课等都可以,用余光关注学生即可。缓的时间过长,或是缓的过程中,教师找其他人聊天、开玩笑等,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严肃,对此事无所谓,认为自己刚刚的冲动行为没有让教师生气,有的学生会误以为没事了,甚至偷偷溜走。因此,缓有时间要求,也需要陪伴教师的智慧,更有地点的要求,不宜选择嘈杂的办公室或教室,而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比如独立的办公室、心理辅导室、无人的教室、会议室等场所。
事件梳理,反思问题
学生情绪稳定后,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回忆冲动过程,梳理事件细节,让学生在“复盘”的过程中了解引起自己冲动行为的原因,“看见”自己的错误,进而反思。
说一说。学生情绪稳定了,教师要让其阐述事件过程。容易冲动的学生一般有以下特征:缺乏幽默感,开不了玩笑;不善于表达,一言不合就发火,一冲动就动手;面对质疑、困难或挫折,容易反抗或泄气;激动起来听不进去任何劝告,有时事后又特别后悔。说一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途径。此时,教师只需安静倾听,让学生持续表达,直到“词穷”。回溯事件的过程亦是学生重新认识事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为自己被教师理解,从而愿意接受教师的后续教育和批评。若是两个或多个学生闹矛盾,“说一说”需要遵循“一说一听”的原则,就是一次让一名学生说完,其他人认真倾听,不管是否属实,都不插嘴,待这名学生阐述完毕,另一名学生再说,倾听的学生同样不插嘴。教师的作用是维持这种状态,直到所有当事人表示“没什么再说的”。之所以采取“一说一听”的方法,是因为这样便于厘清事件脉络,不会因学生的表述不同再度起争执,而教师的适时参与,能使学生表达更清晰。
理一理。学生自我阐述,大多停留在自我认可层面,一般只会表达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很少有人会细说自己理亏的部分。如,在A学生和B学生打架事件中,A先故意捉弄B,于是B骂A,A恼羞成怒动手了,双方扭打在一起。双方阐述事件过程时,A会说,是B無缘无故先骂自己的;B会说,是A捉弄自己,还先动手。因此,教育者非常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表达对事件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真实的脉络,并与学生达成共识。理一理,是反思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看见”自己错误的重要途径。有经验的教育者,还会鼓励学生对自己表达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让学生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事件的发生过程,明晰自己当时所处的场景,从而自我反思,承认自己的错误。
化解矛盾,明理和解
化解矛盾,需要直面矛盾点。大多数冲动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错了,但都会习惯性“甩锅”,认为自己是被迫无奈的反击。此时,需要对方有“歉意的表示”,才会明理和解。
道个歉,是化解矛盾的重要形式。学生之所以冲动,是因为感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和侵犯,如挖苦、侮辱等。很多冲突事件的当事人在反思后,虽然了解了自己的错误,但还是会把责任推给对方。因此,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双方相互道歉。教育者要善于使用“对,因为他这样,所以你那样;也因为你这样,所以他那样。那么,该怎么办呢?”来直面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表露自己愿意解决矛盾的想法,甚至有表达道歉的意愿,但也有学生会“心是口非”说“不知道”,更想让对方先道歉。教育者要直面道歉问题,并遵循“先后轻重”的原则,由矛盾的挑起者先道歉,再让问题变严重者继续道歉,在“A故意捉弄B,B骂了A,A恼羞成怒动手”的案例中,A先道歉,B接着道歉,A再进行深刻道歉。
握个手,不仅是达成明理和解的关键礼数,更是促进关系融洽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达成和解后握个手、拍拍肩,甚至抱一抱,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友好形式,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肢体接触方式对缓解孤独、焦虑和压力特别有效。研究表明,一个适当的握手或拥抱,会衍生出一种爱意、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助于更坦诚地沟通。所以,关系好的伙伴经常勾肩搭背,就是因为这种肢体接触所带来的能量交换,是对良好关系的投资,促使情感融合与理解。曾有一位班主任对两个因矛盾大打出手的学生进行了“惩罚”:要求两名学生的手紧紧握着不松开。一个多小时后,两名学生忍俊不禁,相互表示歉意,矛盾也烟消云散。
解决矛盾有一方完胜、同归于尽、双方融合三种基本形式。教育的意义是达成“双方融合”境界,为此需要发挥教育的协调作用,而道个歉、握个手等肢体语言的跟进,能更快地推进矛盾双方明理和解。
自我提醒,情绪自控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在不满、恼怒或碰到伤心事时,会将这些信息传入大脑,形成神经系统的暂时性联系,并逐渐构成一个优势中心,使不满者想的都是让自己不满的事,发怒者想的都是让自己发怒的事,于是,愈发感到自己不满和发怒是应该的,以致情绪失控,甚至失去理智。
冲动行为伤人、伤己,调动理智进行自我控制,需要教育者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提个醒。譬如,可以在自己认为较显眼的地方贴上“淡定”小纸条,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冲动发火,特别是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能及时警示,还可以在心里默念“我不发火”“我可以克制”等,也可以在心里默背诗词或文章等,使自己迅速从冲动情绪中解脱出来。当然,教育者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现象、原因、例子、后果”四个步骤的思考方式洞察问题因果。如小D被同学误会了,非常沮丧,看到教师欲言又止,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教师马上介入了解情况,与小D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真相。后来发现只是一个误会,于是,教师表扬小D会自我克制,并和他一起分析冲动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小D也暗自庆幸没有冲动。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小D学会了判别真伪、洞悉因果,避免了冲动,学会了克制自我。
笑一笑。表情会传递正面情绪,若用“笑一笑”的方式来应对有情绪的同学,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对方看到微笑表情后,会想到高兴的事,并向大脑传送愉快的信息,迅速建立愉快的兴奋中心,有效地抵御、避免不良情绪。但是,微笑需要训练,尤其是那些易怒而不善于克制的学生,需要教育者经常对他们进行微笑训练,用自己的微笑去启迪微笑。除此之外,日常的静心训练也必不可少,安排容易冲动的学生选择几项需要静心、细心和耐心的事情做做,如练字、绘画、制作精細的手工艺品等,不仅陶冶性情,还可丰富业余生活。
不过,“提个醒”和“笑一笑”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处理矛盾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双方分歧的关键点是什么,找到最佳解决方式,并逐渐积累经验。
精神科学家萨尔瓦多·蒙塔万方曾说:冲动是人们正常行为举止的一部分,当冲动带来好的结果时,人们便赞扬其“反应迅速”或“当机立断”。但冲动行为,永远是对自己的行动失去意志监督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变得“病态”,如刚愎自用、做事不计后果、急于求成等。四步化解法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冲动原因,帮助学生学会自控,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我成长,教师不妨试一试。
责任编辑
冷静舒缓,稳定情绪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冲动行为,跟外界的强烈刺激有关,也和不良情绪长期郁积于胸无法排遣有关。此刻的学生语言出格,行为失当,严重破坏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此时,我们需要这样做:
冷一冷。学生冲动的时候,教师切不可着急压制。因为情绪冲动的人,内心极度紧张,身体如同小火山,会释放巨大的负面情绪,分析能力快速下降,往往会误伤劝解人。不过,负面情绪如疾风骤雨般,来得猛,去得也快。所以,首先要把冲动的人和刺激源隔离开来,让人“冷一冷”。具体做法是:坐下来,喝口水,不理他,安全陪伴。坐下来,身体会松弛,心情也会随之放松,情绪亦稳定下来;情绪激动容易口干舌燥,有经验的教师会倒一杯水给学生,喝凉一点的水,能够润喉、润心,稳定情绪;不理他,避免交流不慎而再度刺激冲动的人;安全陪伴,即学生在完全冷静下来之前,教师在旁适时关注,避免再次出现过激行为。
缓一缓。冷静之后,也不要急于沟通,缓的时间视学生个体冷静需要的时间而定,一般是学生完全冷静所需时间的两倍。要让学生觉得无聊,屡次欲言又止,缓一缓的时间才能结束。在学生缓的过程中,教师照常做自己的工作,改作业、备课等都可以,用余光关注学生即可。缓的时间过长,或是缓的过程中,教师找其他人聊天、开玩笑等,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严肃,对此事无所谓,认为自己刚刚的冲动行为没有让教师生气,有的学生会误以为没事了,甚至偷偷溜走。因此,缓有时间要求,也需要陪伴教师的智慧,更有地点的要求,不宜选择嘈杂的办公室或教室,而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比如独立的办公室、心理辅导室、无人的教室、会议室等场所。
事件梳理,反思问题
学生情绪稳定后,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回忆冲动过程,梳理事件细节,让学生在“复盘”的过程中了解引起自己冲动行为的原因,“看见”自己的错误,进而反思。
说一说。学生情绪稳定了,教师要让其阐述事件过程。容易冲动的学生一般有以下特征:缺乏幽默感,开不了玩笑;不善于表达,一言不合就发火,一冲动就动手;面对质疑、困难或挫折,容易反抗或泄气;激动起来听不进去任何劝告,有时事后又特别后悔。说一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途径。此时,教师只需安静倾听,让学生持续表达,直到“词穷”。回溯事件的过程亦是学生重新认识事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为自己被教师理解,从而愿意接受教师的后续教育和批评。若是两个或多个学生闹矛盾,“说一说”需要遵循“一说一听”的原则,就是一次让一名学生说完,其他人认真倾听,不管是否属实,都不插嘴,待这名学生阐述完毕,另一名学生再说,倾听的学生同样不插嘴。教师的作用是维持这种状态,直到所有当事人表示“没什么再说的”。之所以采取“一说一听”的方法,是因为这样便于厘清事件脉络,不会因学生的表述不同再度起争执,而教师的适时参与,能使学生表达更清晰。
理一理。学生自我阐述,大多停留在自我认可层面,一般只会表达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很少有人会细说自己理亏的部分。如,在A学生和B学生打架事件中,A先故意捉弄B,于是B骂A,A恼羞成怒动手了,双方扭打在一起。双方阐述事件过程时,A会说,是B無缘无故先骂自己的;B会说,是A捉弄自己,还先动手。因此,教育者非常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表达对事件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真实的脉络,并与学生达成共识。理一理,是反思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看见”自己错误的重要途径。有经验的教育者,还会鼓励学生对自己表达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让学生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事件的发生过程,明晰自己当时所处的场景,从而自我反思,承认自己的错误。
化解矛盾,明理和解
化解矛盾,需要直面矛盾点。大多数冲动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错了,但都会习惯性“甩锅”,认为自己是被迫无奈的反击。此时,需要对方有“歉意的表示”,才会明理和解。
道个歉,是化解矛盾的重要形式。学生之所以冲动,是因为感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和侵犯,如挖苦、侮辱等。很多冲突事件的当事人在反思后,虽然了解了自己的错误,但还是会把责任推给对方。因此,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双方相互道歉。教育者要善于使用“对,因为他这样,所以你那样;也因为你这样,所以他那样。那么,该怎么办呢?”来直面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表露自己愿意解决矛盾的想法,甚至有表达道歉的意愿,但也有学生会“心是口非”说“不知道”,更想让对方先道歉。教育者要直面道歉问题,并遵循“先后轻重”的原则,由矛盾的挑起者先道歉,再让问题变严重者继续道歉,在“A故意捉弄B,B骂了A,A恼羞成怒动手”的案例中,A先道歉,B接着道歉,A再进行深刻道歉。
握个手,不仅是达成明理和解的关键礼数,更是促进关系融洽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达成和解后握个手、拍拍肩,甚至抱一抱,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友好形式,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肢体接触方式对缓解孤独、焦虑和压力特别有效。研究表明,一个适当的握手或拥抱,会衍生出一种爱意、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助于更坦诚地沟通。所以,关系好的伙伴经常勾肩搭背,就是因为这种肢体接触所带来的能量交换,是对良好关系的投资,促使情感融合与理解。曾有一位班主任对两个因矛盾大打出手的学生进行了“惩罚”:要求两名学生的手紧紧握着不松开。一个多小时后,两名学生忍俊不禁,相互表示歉意,矛盾也烟消云散。
解决矛盾有一方完胜、同归于尽、双方融合三种基本形式。教育的意义是达成“双方融合”境界,为此需要发挥教育的协调作用,而道个歉、握个手等肢体语言的跟进,能更快地推进矛盾双方明理和解。
自我提醒,情绪自控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在不满、恼怒或碰到伤心事时,会将这些信息传入大脑,形成神经系统的暂时性联系,并逐渐构成一个优势中心,使不满者想的都是让自己不满的事,发怒者想的都是让自己发怒的事,于是,愈发感到自己不满和发怒是应该的,以致情绪失控,甚至失去理智。
冲动行为伤人、伤己,调动理智进行自我控制,需要教育者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提个醒。譬如,可以在自己认为较显眼的地方贴上“淡定”小纸条,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冲动发火,特别是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能及时警示,还可以在心里默念“我不发火”“我可以克制”等,也可以在心里默背诗词或文章等,使自己迅速从冲动情绪中解脱出来。当然,教育者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现象、原因、例子、后果”四个步骤的思考方式洞察问题因果。如小D被同学误会了,非常沮丧,看到教师欲言又止,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教师马上介入了解情况,与小D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真相。后来发现只是一个误会,于是,教师表扬小D会自我克制,并和他一起分析冲动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小D也暗自庆幸没有冲动。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小D学会了判别真伪、洞悉因果,避免了冲动,学会了克制自我。
笑一笑。表情会传递正面情绪,若用“笑一笑”的方式来应对有情绪的同学,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对方看到微笑表情后,会想到高兴的事,并向大脑传送愉快的信息,迅速建立愉快的兴奋中心,有效地抵御、避免不良情绪。但是,微笑需要训练,尤其是那些易怒而不善于克制的学生,需要教育者经常对他们进行微笑训练,用自己的微笑去启迪微笑。除此之外,日常的静心训练也必不可少,安排容易冲动的学生选择几项需要静心、细心和耐心的事情做做,如练字、绘画、制作精細的手工艺品等,不仅陶冶性情,还可丰富业余生活。
不过,“提个醒”和“笑一笑”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处理矛盾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双方分歧的关键点是什么,找到最佳解决方式,并逐渐积累经验。
精神科学家萨尔瓦多·蒙塔万方曾说:冲动是人们正常行为举止的一部分,当冲动带来好的结果时,人们便赞扬其“反应迅速”或“当机立断”。但冲动行为,永远是对自己的行动失去意志监督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变得“病态”,如刚愎自用、做事不计后果、急于求成等。四步化解法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冲动原因,帮助学生学会自控,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我成长,教师不妨试一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