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视域下评析南斯拉夫实践派马克思主义观及当代启示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南斯拉夫实践派在试图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错误认识:第一、提出两条马克思主义发展路线;第二、用青年马克思思想取代整个马克思主义;第三、割裂马克思不同时期思想的联系;第四、把列宁主义排除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对这些错误认识进行分析、评价和纠正对于今天更好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斯拉夫实践派;整体性;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3-0027-04
  [收稿日期]2021-02-26
  [作者简介]刘小利,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似乎从未停止过争论。解读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理论界的共识,各说各话,似乎怎样解释都是对的。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对与错必须要泾渭分明,不能稀里糊涂,避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淹没在错误解读的马克思主义中。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来源于20世纪西方宣扬的人道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理论界对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比较有共性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在国家的重建问题上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把斯大林的行政命令式的、国家集权式的社会主义搬到了南斯拉夫。但是在此期间苏联粗暴的干涉南斯拉夫内政以及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和南斯拉夫都受到阻碍,这时南斯拉夫共产党开始反思斯大林主义,批判斯大林的教条主义和过分强调客观物质的决定作用,尤其是把人排除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思想。南斯拉夫的理论界就是在此时开始广泛研究和探索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并期望用新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南斯拉夫的现实问题。南斯拉夫实践派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理论界影响较大的一个思想派别,其提出的观点富有创新性,而且成员很多且在思想界十分活跃。南斯拉夫实践派之所以称为实践派是因为他们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范畴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还因为他们创办了一本杂志名称为《实践》。南斯拉实践派在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基本立场上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把人及人的自由作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目标,把人在实践中的不断自我异化作为实现人自由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一、南斯拉夫实践派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路径
   (一)两条马克思主义路线认识。实践派认为马克思主义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从早期的马克思的著作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来自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实践派认为在早期马克思的思想中把人的异化问题作为首要的问题,把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范畴,当然实践派理解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理解内涵是不同的。认为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把人和人的自由当做是世界的中心和哲学的基础,人的存在是实践存在的基础这是实践派的基本观点。实践派的另一条路线是从恩格斯开始的,经过普列汉诺夫、列宁以及追随者,这条路线是本体论路线,是一条实证主义路线,主要研究的问题是自然界、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及其在意识中的反映,这条路线抹杀了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实践派否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统一关系,实践派还认为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带有形而上学性,是一种实证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错误的加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来的。这样的割裂实际上也割裂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性。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这两条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割裂开了,这也造成后面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实践派虽然提出了很多的有积极现实意义的问题但最终不可能科学进行解答的结果。
  (二)马克思的思想不同阶段之间没有继承关系。有一些实践派学者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比如有人认为“青年马克思主要讨论的是人道主义问题,成年马克思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经济规律和社会问题,青年马克思是一个“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者”,而成年马克思则是一个学者和科学家,对于成年马克思来说,人道主义问题似乎已经从他的视野中消失了或者退居第二位了,马克思因此似乎也就失掉了其“真实性”。[1](P203)应该说理论界对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成年马克思甚至是晚年馬克思的思想研究进行区分和对比分析是很热衷的,当然这样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逻辑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绝对的把青年、成年和晚年马克思思想对立和割裂是绝对错误的。
  (三)青年马克思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派认为马克思早期的思想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早期思想中他们认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应该就是人道马克思主义。实践派强调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人的自由发展,而人的本质是实践的存在。实践范畴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抛弃了物质范畴,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劳动和物质生产并不能叫实践,以为当劳动没有自由做条件时就不能称其为实践。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恰恰是把物质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更高级、更广泛的实践形式。实践派大部分的学者都否定辩证法,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割裂,但他们否定的辩证法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主要反对恩格斯把辩证法用于自然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也同样是停留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上面,主要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思想。不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列宁描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关系。实践派从人本主义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辩证唯物主义从本体论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不把列宁阶段归入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列宁阶段,有人认为是不存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的,如果说列宁有了解到一些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话也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修正,不能算是继承。南斯拉夫实践派就持这样的观点。理由是首先列宁当时没有读过马克思早期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就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产生的,其次,列宁的很多思想都是为解决苏联的革命、社会建设和政治问题的,所以列宁算不上是哲学家,只能说是政治家和革命家;再次,列宁思想中缺少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与马克思早期思想是不一致的,而且列宁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本体论上的以自然观为基础,这与马克思阐述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相矛盾。   南斯拉夫实践派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读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突破了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式的理解,批判了斯大林哲学中过度强调自然发展规律,在客观历史发展中却忽视对人及人性问题,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做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南斯拉夫实践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出现了很多的错误,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南斯拉夫实践派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比较能代表世界上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理解的看法。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呢?
  二、从整体上解读马克思主义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很复杂也很重要的问题。可能有人会说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已经有100多年了,难道还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吗?但现实是世界上很多的学者和学派并没有真的搞清楚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科学回答关系到我们的研究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信仰的是不是真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的道路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指出的那条路。上面列举的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虽然这是在上个世纪提出的观点但在今天仍是错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表现。这些错误认识,归根结底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上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逻辑上的整体性。首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第一次继承和发展,创立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深化,他们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其次,从世界马克思主义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西方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等等,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评价不一,甚至有些观点是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但不能因此就人为的屏蔽掉那些事实上存在的理论,而是要客观分析和评价,用科学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说服错误解读从而回归到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
   (二)马克思不同时期思想之间的整体性。南斯拉夫实践派用马克思早期思想替代整个马克思主义,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和成年马克思思想割裂开来,甚至把马克思青年、中年、晚年思想割裂。首先,从马克思主观来说,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差别的,但总的来看是不断的在前期成果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马克思早期的思想研究做积淀就不可能有成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不断趋于成熟的思想。其次,从客观方面来看,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资本主义经过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而且19世纪是一个社会矛盾非常复杂的时期,所以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的社会主要问题都不尽相同,也就导致马克思的思想认识程度不同和主要关注点不同。
   (三)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之间的整体性。从南斯拉夫实践派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两条认识路线来看,实质上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看成没有联系甚至某些观点还是独立的、割裂了马克思思想和列宁思想的继承性关系。首先,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恩格斯加入到马克思的思想当中的,这种观点就是在研究视域上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得出的错误结论。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的确没有提出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后来苏联的普列汉诺夫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南斯拉夫实践派对马克思早期的著作格外关注,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其中根本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转变的著作,其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共产主义的实现问题和私有制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在这里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但是在他的思想阐述中都是立足于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之上的,如在分析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来阐述的。南斯拉夫实践派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割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辨证法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阐述的,而且恩格斯第一次在《反杜林论》中明确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并进行了详细论证。有人以《反杜林论》为例说明早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是对立的,认为早年马克思并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恩格斯这样的阐述违背了马克思的愿意。后来把恩格斯提出的辨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实证主义、机械主义,并说列宁就是延续了恩格斯提出的这个机械的辨证唯物主义。南斯拉夫实践派认为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辨证法与马克思的辨证法意思是不同的。恩格斯把辨证法用在自然界中这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只认为在人类历史中才有辨证法。对于实践派以上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辨证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割裂开的认识首先是由于他们把马克思青年和成年和晚年思想割裂、把马克思不同著作之间的联系性割裂的前提下得出的错误结论;其次,没有认识到《反杜林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其中导言部分就是由马克思所写,在恩格斯完成后马克思给予恩格斯高度评价,而且非常同意恩格斯的观点,所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辨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辨证法上的观点是一样的。说列宁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思想接受的只是恩格斯的思想,这种说法非常站不住脚,我们看一下1901—1914年列宁在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撰写的三部著作《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卡尔.马克思》。“这些著作详细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发展的特点以及唯物史观的发现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伟大意义,并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2](P306)因此,在理论研究上割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就不能科学的理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四)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从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开始,再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不断深化,已经形成理论界共识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都很容易出现割裂马克思主义三大构成部分的情况。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间是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整体中起到理论基础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中没有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没有孤立的政治经济学,更不会出现没有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但目前还是存在着不少在研究和传播方面割裂三者统一性的问题。例如在理论研究领域经常出现把《资本论》看成是纯经济学著作,甚至把它拿来和西方的经济学进行比较后得出西方的经济学比马克思的经济学更像经济学的结论,由此去贬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例如现在高校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对这三大组成部分关系介绍较少,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是一带而过甚至有的老師都不讲,在授课过程中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对政治经济学讲的很少,即使有讲授也很少有意识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结合。
   三、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启示
  (一)整体认识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变化,谋划中国发展的理论保证。 马克思主义在性质、作用、研究对象和内容等方面是统一的。从性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从性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只看到它的无产阶级性质,的确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的,但同时它还是超阶级的站在全人类的角度阐述未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来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以及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用局部代替整体,就不能全面认识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也必然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其重要性必须高度重视。
  (二)整体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文化,现在有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来说是西方文化的植入,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全人类,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但其阐述的理论解决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同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就会产生具有某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提供给世界的只是一个方案、一个普遍的原理,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指挥棒。每个国家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秉承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态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基础上得出来的最新结论。 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看到共性是蕴含在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一百年的革命、改革的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离不开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系统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这种结合是全面的,整体性的结合,也正因此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指引。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中国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加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变化,用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
  
  
  [参 考 文 献]
  [1]贾泽林.南斯拉夫当代哲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2]李淮春.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3]郝立新.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6).
  [责任编辑 薄 刚]
其他文献
由于语言上的差异,以中国词体为模板“依样画葫”是朝鲜半岛文人作词最直接的方式。不过,半岛文人在“依样”之时,在声律、词句乃至词调上对词的体式不断突破,并且不无创格,甚至出现新的样相。他们有着打破中国词体格律的自觉,不以声音有异为患,肯定东方音声,在创作上不断地突破词体矩矱。此外,朝鲜半岛本土乐曲、文体与词体的交触互动也促进了新“词”的产生。我们不妨将朝鲜半岛词文学突破矩矱的变体之作,视为词体适应半岛乐曲、文体的结果,变体作品的存在体现了词文体生命在异域空间的延展,也是东亚文学文体交流的生动例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环境治理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深刻的历史性、思辨性、系统性、人民性以及世界性的理论特质。这些特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以及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谋划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促进国际环境公平正义的现实关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摘 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发展理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追求,切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需要,在理解中国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与全面性、明确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意义、彰显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展现出新时期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全新思想内涵。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历史唯物主义;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