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例急重症血液净化患者不同血管通路的应用与护理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mo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急重症血液净化患者三种临时血管通路的应用比较与护理。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急重症血液净化患者,分别应用直接动静脉穿刺(dAV)、中心静脉置管(CVC)与内瘘成熟前直接双静脉穿刺(dVV)三种不同血管通路。结果:成功率分别为:71.5%,93.5%,84.5%,血流量与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别。结论:三种不同血管通路均可应用于急重症患者,虽有不同的特点,只要精心护理,都可达到满意的血液净化效果。
  【关键词】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24-01
  血管通路是将血液从体内引出,经过血液净化治疗后再返回体内的通道。急重症患者如中毒、急性心衰、急性肾衰竭、及尿毒症出现急重症并發症如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急性肺水肿等时,由于没有建立动静脉内瘘或在内瘘未成熟前,需要有临时的血管通路【1】。临时血管通路是指能迅速建立并立即可以应用的,我们在临床上采用直接动静脉穿刺(dAV)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及内瘘形成成熟前直接双静脉穿刺(dVV)。我们对这三种不同的临时血管通路应用作比较,并分别给予针对性护理,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人:选择224例急重症血液净化患者,男102例,女122例,年龄16—87岁。包括各种急性中毒(药物、毒物)38例、急性心衰12例、全身严重水肿需单纯超滤14例、急性肾衰28例、尿毒症内瘘未成熟或未建立发生需要透析的危重症情况132例。尿毒症病因包括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高血压、多囊肾、狼疮性肾炎等。选择dAV者54例、CVC者126例、dVV者44例。
  1.2方法
  1.2.1dAV:动脉端选择桡动脉或足背动脉,静脉端选择上肢的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踝部的大隐静脉。穿刺动脉时,先进针于皮下,再刺入血管,见有冲击的回血和搏动后固定针翼。刚开始血液透析时,血流量不足可能是血管痉挛所致,只要穿刺到位并保暖,血流量会逐渐改善。透析结束后,动脉穿刺点及静脉穿刺点分别用无菌大棉球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2.2 CVC 采用中心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根据解剖位置选好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局麻后经皮穿刺,见回血后从针头将导管送入血管,固定导管退出穿刺针,用扩张器沿导丝进入,扩张皮肤和静脉口,退出扩张管后,沿导丝导入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约20cm,退出导丝后,用缝线固定于皮肤,用无菌纱布覆盖。开始治疗时红色导管连接管路的动脉端,蓝色导管连接其静脉端,每次透析后两侧导管均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1.2.3dVV:在内瘘形成术后7-14d ,选择距内瘘吻合口较远的肘部静脉,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为首选作引血端,使用其它肢体的静脉建立回血通路,即提前使用内瘘的血流量。
  2 结果
  2.1 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71.5%,93.5%,84.5%。
  2.2 血流量150ml/L以下 dAV、CVC、dVV分别为20(37%)例、25(20%)例、8(18%)例; 150-180ml/L之间 分别为24(44%)例、62(49%)例、36(82%)例;180ml/L以上分别为10(19%)例、39(31%)例、0例。
  2.3 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别。不同通路均可有血流量不足(血流量低于150ml/min ),(37%、20%、18%) 、感染(7%、15%、6%)、局部渗血(12%、19%、8%)与血肿(11%、8%、14%)。CVC尚有导管脱出(9%)、形成血栓与堵塞(8%)。dAV与dVV还有穿刺局部疼痛(45%)、周围组织损伤(7%)、及假性动脉瘤(4%)。
  2.4 透析前后肾功能改善、脱水量可达到预期目标。血肌酐透后较透前均可降低50%以上;都完成预设的脱水量。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行直接穿刺时,先摸清血管的走向,每次进针时角度、方向及深浅尽量一样;穿刺前热敷,可防止血管痉挛;不能固定在某一点反复穿刺,以免形成瘢痕或硬结。透析结束后,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肢体感觉与末梢循环情况;必要时予以局部冰敷或冷敷,24h后改用湿热敷。告诉患者肢体不可持重用力等。行CVC时做好皮肤护理,每次透析前观察插管局部有无渗血与血肿;缝线是否已断开,导管有无脱出等。严格消毒导管及插管处皮肤,透析前后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以每两天更换一次敷料为宜【2】。如敷料有污染需及时更换。透析过程中接头处用无菌敷料保护,操作时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治疗巾,取下肝素帽,用碘伏严格消毒导管口后,抽尽动静脉管腔内的肝素盐水及可能形成的血凝块,再注入首剂肝素抗凝。
  3.2 并发症的护理
  血流量不足时,直接穿刺要检查血管是否痉挛、是否穿刺针移位;置管要检查导管是否发生贴壁、管道有无扭曲与打折等。对于局部感染,需规律消毒,更换敷料,必要时外用和口服抗生素;导管相关性感染时,如果治疗一周左右乃无效应拔管。局部渗血与血肿行加压包扎、压迫止血等。预防置管堵管关键是透析结束后的封管,先用生理盐水将每个管腔内的残血冲干净,然后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如果抽吸过程中出现血流不畅,切忌向导管推注以免血凝块脱落引起堵管。预防血栓形成,必要时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或尿激酶溶栓【3】。预防导管脱出应在每次透析时动作轻柔,观察导管的长度,是否固定住导管外端,防止导管松动,并嘱患者注意保护、防止牵拉【4】。作直接穿刺要做好安慰与心理护理,熟练操作技术,可减少并发症。
  4 讨论
  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建立,意味着患者有可能得到有效治疗,预后朝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依据病情、血管条件、及经济状况应用三种不同的通路,实施血液净化治疗与护理,使急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dAV穿刺成功率低,患者痛苦,大多不能提供有效的血流量,不能保留,反复穿刺会影响内瘘的建立,当患者病情危重,又不能耐受内瘘手术或CVC时,就可以选择dAV。CVC操作方便,保留时间可以较长,血流量较大,而且无穿刺时的痛苦,作颈内静脉置管透析时其肢体活动不受影响。dVV是在内瘘术后,完全静脉动脉化前来提前使用,血流量与疗效都可以,也未对内瘘成熟造成影响。可见,不同血管通路,虽有不同的特点,只要精心护理,都能达到满意的血液净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萍,王秀明,张东兰.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95-98.
  [2] 魏敏,张敏.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照护[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27-128.
  [3] 王海燕,王梅(译). 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8-469.
  [4] 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6-99.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益肠泰治疗大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通过电镜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益肠泰药物血清作用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各药物血清组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更明显,中药大剂量组抑制率达65.60%,抑制效应呈时间依赖性(P<0.01).电镜观察,可见大肠癌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12 h可见凋亡峰(7.43%)出现,24 h达高峰为(26.1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既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对脑组织有可逆性损害,目前尚未过分强调积极处理,但是,我们
期刊
目的 探讨LEEP 刀宫颈锥切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09年12月共9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行LEEP 刀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98 例均成功利用LE
【摘 要】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56例妊高征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孕产妇全部救治成功,无1例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经采取积极有效地护理措施,可降低母婴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促进早日康复,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23-01  舒适护理模式是台湾华杏出版社总裁萧丰富先生提出的,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其理念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根据这一模式,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部分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全程的舒适护理使患者顺利进行血透,
期刊
肌肉痉挛是血液透析中的常见并发症,约占25%左右,特别容易发生在透析中脱水较多的患者和老年患者,多数出现在透析的中后期[1,2].主要见于腓肠肌、足部肌肉、腹部肌肉和胸部肌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T12~L3胸腰椎爆裂骨折36例,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及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 36例患者有1例螺钉松动,无断钉.平均随访18.5个月,均无脊髓损伤加重情况,2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ASIA分级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25例.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踝关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踝关节南踝穴、距骨和周围的韧带组成.胫、腓骨远端分别称为内、外踝,胫骨前后缘的突起分别称为胫骨前突起和后踝.损伤机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