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过大的心理压力,地位待遇等等问题都会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从而造成一定的角色冲突和价值方面的冲突。本文主要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出发,提出与现代学生管理教育模式相匹配的管理机制,重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辅导员团队,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31-02
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辅导员,他们主要负责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学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奋斗在第一线,承担着培养人以及教育人的职责。他们的角色以及工作定位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工作的职责和素质能够对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作用。所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是当今社会高校工作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十分重要且必要。现在的高校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职业倦怠,这个现状会导致高校辅导员没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导致大量有能力的辅导员流失,这俨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负面能量。那么探究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相关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高校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造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工作超负荷
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比较“杂”,需要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导致了他们的工作关系很复杂,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有多部门的领导,时常成为学院秘书或是学院的“二传手”,这样工作就会有一定的应付心理,对于未知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就是说,一个人上面有很多的指挥者,就导致没有办法服从各项任务,满足各个人的安排,那么工作起来就会上窜下跳,没有办法适应。高校辅导员每天的工作真实写照就是忙到凌晨,但是这样工作的结果却是帮了别人,而自己的工作没有达标[1]。
(二)考核评价机制的不足
由于专业教师可以发表学术论文或是进行学术成果研究,这些都是可得见的成绩,辅导员的成绩只能是带过了几届的学生而已,不能被外界所认可;且学生工作比学术研究更没有社会认同感。这就导致辅导员一定要在行政上有所发展,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流程和标准,只能由上级领导说的算,提拔谁或是怎么提拔,原因是什么都不得而知。所以高校辅导员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样的不透明选拔机制会让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
(三)人际消耗与冲突
因为辅导员属于学工部的职工,彼此之间存在竞争,所以他们之间难免会有猜疑以及嫉妒、敌视的现象存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没有真心话,会导致他们辅导员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缺乏尊重和信任。所谓的人际交流,也只是表面工作,内心没有情感的交流,在相处的过程中就存在压抑的心理状态。这种恶性的人际关系会让辅导员分心,无法正常工作。只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这种人际关系,时间一长,在心中会有无力感、无奈感以及厌倦感,这是就会导致产生职业倦怠[2]。
(四)心理压力过大
高校辅导员的一个身份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责任人”。就目前来讲,高校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被惯养的王子公主,所以他们没有很强的心理素质,自理能力以及自律意识都比较弱,随时可能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矛盾和问题,这时就要求辅导员能够及时出现,并且解决问题。高校要求辅导员的手机24小时开通,工作不能有任何大意和马虎。他们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甚者会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高校的辅导员有很大的责任义务,身上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能够时刻保持一个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这就导致他们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职业倦怠。
(五)地位低待遇差
由于工作的性质和快速的生活节奏致使高校的辅导员没有办法从事科研工作,或是钻研某一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使其没有合理的地位,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可言。高校教师的薪资与工作量有关,但辅导员的工作即使很繁杂,导致工作量难以计算,最后的工资待遇也比其它教师低。平时的加班或是在突发事件中缴纳的车费以及误餐费等都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补偿,在他们心理会留下阴影。
二、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对策有针对性地缓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压力。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看到一种职业,是看待它的社会地位,又没有很高的经济地位或是职业声望。像从事一些高地位的职业人比较容易得到大家的羡慕和尊重,他们自身也会有一定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这样就会更加喜爱自己的事业。要想让辅导员努力认真的工作,就要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厚政策待遇,可以给他们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当然,舆论宣传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大力宣传各种渠道,引导社会正确看待辅导员的工作,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工作创造环境,进一步提升职业认同感。高校在聘用辅导员时,要高要求,能够开展并加强辅导员的素质测评,为工作营造人文环境。假设辅导员有了一个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就会产生对自己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这样能够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3]。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1、高校的管理层要明确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能够尊重辅导员的工作;在学校学生工作方面加强力度,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以对辅导员进行适当的倾斜性,可以为辅导员减负、减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2、对于辅导员提出的合理需求,学校要尽量满足。这个满足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要保证辅导员可以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的待遇,做到“同工同酬”。在精神层面上,要引导并发展辅导员的精神需求,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所以学校可以组织进行辅导员评价制度,劳动成果会显而易见,不会有虚假的信息,从而实现自我满足感。通过创造一些条件让辅导员参加到学校管理层面,加强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真正地做好辅导员的工作,消除职业倦怠心理。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减少辅导员的工作量,也是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根据自身需求,建立辅导员职责范围,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由于学生工作是很复杂的工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等多个方面,不能要求辅导员是个全才,要让辅导员可以从繁杂的事务中脱身,缓解自己的工作和心理压力。
(三)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
新时代对广大的辅导员也有新的要求,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的劳动价值,又要有合理的期望值。高校辅导员要通过多途径增强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了解心理调适的方法,避免工作倦怠的产生。对于辅导员来说,个人修养以及自控力的增强是很有必要的,要能够克服冲动和莽撞,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职业信念、理想。及时找到自己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不断地挑战自己。这样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和冲劲,能够消除职业倦怠,有更强的工作夙愿。
(四)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
开展德育理论研究以及职业培训等可以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能够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要有两个方面可以实施:1、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或是讲座、研讨会让辅导员了解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协助他们提高工作的绩效;2、给辅导员提供进修的机会,这样便于增强综合能力,不仅让辅导员了解多重性角色,解除冲突困扰,还可以调节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高校辅导员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做出自己的贡献[4]。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受到了高程度的重视,他们的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辅导员的职责,站在德育第一线的他们是高校的骨干力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轻辅导员形成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12,(4).
[2]唐芳贵,蒋莉,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1,(5):65-67.
[3]林伟.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4]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1,19(1):62-6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31-02
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辅导员,他们主要负责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学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奋斗在第一线,承担着培养人以及教育人的职责。他们的角色以及工作定位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工作的职责和素质能够对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作用。所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是当今社会高校工作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十分重要且必要。现在的高校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职业倦怠,这个现状会导致高校辅导员没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导致大量有能力的辅导员流失,这俨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负面能量。那么探究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相关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高校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造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工作超负荷
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比较“杂”,需要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导致了他们的工作关系很复杂,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有多部门的领导,时常成为学院秘书或是学院的“二传手”,这样工作就会有一定的应付心理,对于未知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就是说,一个人上面有很多的指挥者,就导致没有办法服从各项任务,满足各个人的安排,那么工作起来就会上窜下跳,没有办法适应。高校辅导员每天的工作真实写照就是忙到凌晨,但是这样工作的结果却是帮了别人,而自己的工作没有达标[1]。
(二)考核评价机制的不足
由于专业教师可以发表学术论文或是进行学术成果研究,这些都是可得见的成绩,辅导员的成绩只能是带过了几届的学生而已,不能被外界所认可;且学生工作比学术研究更没有社会认同感。这就导致辅导员一定要在行政上有所发展,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流程和标准,只能由上级领导说的算,提拔谁或是怎么提拔,原因是什么都不得而知。所以高校辅导员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样的不透明选拔机制会让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
(三)人际消耗与冲突
因为辅导员属于学工部的职工,彼此之间存在竞争,所以他们之间难免会有猜疑以及嫉妒、敌视的现象存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没有真心话,会导致他们辅导员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缺乏尊重和信任。所谓的人际交流,也只是表面工作,内心没有情感的交流,在相处的过程中就存在压抑的心理状态。这种恶性的人际关系会让辅导员分心,无法正常工作。只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这种人际关系,时间一长,在心中会有无力感、无奈感以及厌倦感,这是就会导致产生职业倦怠[2]。
(四)心理压力过大
高校辅导员的一个身份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责任人”。就目前来讲,高校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被惯养的王子公主,所以他们没有很强的心理素质,自理能力以及自律意识都比较弱,随时可能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矛盾和问题,这时就要求辅导员能够及时出现,并且解决问题。高校要求辅导员的手机24小时开通,工作不能有任何大意和马虎。他们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甚者会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高校的辅导员有很大的责任义务,身上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能够时刻保持一个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这就导致他们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职业倦怠。
(五)地位低待遇差
由于工作的性质和快速的生活节奏致使高校的辅导员没有办法从事科研工作,或是钻研某一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使其没有合理的地位,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可言。高校教师的薪资与工作量有关,但辅导员的工作即使很繁杂,导致工作量难以计算,最后的工资待遇也比其它教师低。平时的加班或是在突发事件中缴纳的车费以及误餐费等都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补偿,在他们心理会留下阴影。
二、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对策有针对性地缓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压力。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看到一种职业,是看待它的社会地位,又没有很高的经济地位或是职业声望。像从事一些高地位的职业人比较容易得到大家的羡慕和尊重,他们自身也会有一定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这样就会更加喜爱自己的事业。要想让辅导员努力认真的工作,就要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厚政策待遇,可以给他们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当然,舆论宣传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大力宣传各种渠道,引导社会正确看待辅导员的工作,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工作创造环境,进一步提升职业认同感。高校在聘用辅导员时,要高要求,能够开展并加强辅导员的素质测评,为工作营造人文环境。假设辅导员有了一个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就会产生对自己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这样能够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3]。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1、高校的管理层要明确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能够尊重辅导员的工作;在学校学生工作方面加强力度,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以对辅导员进行适当的倾斜性,可以为辅导员减负、减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2、对于辅导员提出的合理需求,学校要尽量满足。这个满足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要保证辅导员可以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的待遇,做到“同工同酬”。在精神层面上,要引导并发展辅导员的精神需求,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所以学校可以组织进行辅导员评价制度,劳动成果会显而易见,不会有虚假的信息,从而实现自我满足感。通过创造一些条件让辅导员参加到学校管理层面,加强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真正地做好辅导员的工作,消除职业倦怠心理。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减少辅导员的工作量,也是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根据自身需求,建立辅导员职责范围,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由于学生工作是很复杂的工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等多个方面,不能要求辅导员是个全才,要让辅导员可以从繁杂的事务中脱身,缓解自己的工作和心理压力。
(三)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
新时代对广大的辅导员也有新的要求,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的劳动价值,又要有合理的期望值。高校辅导员要通过多途径增强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了解心理调适的方法,避免工作倦怠的产生。对于辅导员来说,个人修养以及自控力的增强是很有必要的,要能够克服冲动和莽撞,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职业信念、理想。及时找到自己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不断地挑战自己。这样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和冲劲,能够消除职业倦怠,有更强的工作夙愿。
(四)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
开展德育理论研究以及职业培训等可以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能够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要有两个方面可以实施:1、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或是讲座、研讨会让辅导员了解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协助他们提高工作的绩效;2、给辅导员提供进修的机会,这样便于增强综合能力,不仅让辅导员了解多重性角色,解除冲突困扰,还可以调节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高校辅导员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做出自己的贡献[4]。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受到了高程度的重视,他们的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辅导员的职责,站在德育第一线的他们是高校的骨干力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轻辅导员形成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12,(4).
[2]唐芳贵,蒋莉,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1,(5):65-67.
[3]林伟.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4]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1,19(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