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酸性有机肥对土壤和2种果树作物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fficer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通过微酸性有机肥料施用,可以为果树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方法]选择黄桃和葡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微酸性肥料(pH<7.0)对土壤和喜酸果蔬优果率、折光糖等品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微酸性有机肥可降低土壤pH和改善土壤盐渍化。施用15 t/hm2微酸性有机肥对黄桃和葡萄产量均比施用一般有机肥料高,黄桃与不施用有机肥比,增幅为4.90%;与施用一般有机肥比,增幅为1.30%;葡萄与不施用有机肥产量增幅为8.17%,比施用一般有机肥增幅为3.50%。葡萄上虽然施用22.5 t/hm2有机肥产量更高,但是结合2种作物以及成本核算来看,施用15 t/hm2较优。[结论]在喜酸类果树栽培上,每年施用15 t/hm2微酸性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品质。
  关键词 微酸性有机肥;土壤;作物
  中图分类号 S153.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569-04
  Abstract [Objective] It was important to provide the suitable soil circumstance for fruits through the subacid organic fertilizer. [Method]The yellow peaches and grapes that the rate of good fruits, weight per fruit, brix sugar and yields were chosen 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n soil and fruits after using the organic fertilizer. [Result]The subacid organic fertilizer was useful to reduce pH of soil and improve the soil salinization. The yield of yellow peaches and grapes was the highest after using the 15 t/hm2 subacid organic fertilizer than normal organic fertilizer. The yield of yellow peaches by 15 t/hm2 subacid organic fertilizer grew 4.9% than that without organic fertilizer and 1.3% than that used normal organic fertilizer. The yield of grapes by 15 t/hm2 subacid organic fertilizer grew 8.17% than that without organic fertilizer and 3.5% than that used normal organic fertilizer. The highest yield was the point which by 22.5 t/hm2 organic fertilizer, but considered of cost accounting and the yield of yellow peaches, the 15 t/hm2 subacid organic fertilizer was the optimization for using the organic fertilizer on the two fruits. [Conclus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in test point the fruits applied 15 t/hm2 subacid organic fertilizer per year could improve the soil salinization and the fruits quality and yield.
  Key words Subacid organic fertilizer; Soil; Fruit
  酸性有机肥在盐碱地施用会产生良好的正面效应。试验证实,酸性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而且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有效改良盐碱[1];酸性有机肥能显著增强作物抗性,提升产品品质,对各种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改造效果显著[2]。
  桃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为以微酸性最好,桃树喜沙质和壤质土壤,适宜生长pH为4.5~7.5[3]。当土壤pH低于4或高于8时,严重影响桃树的正常生长;在偏碱性土壤中,易发生黄化病[4]。土壤酸碱度对葡萄的生长亦有影响,pH一般以5~7为宜,最适宜的pH为6.0~6.5。当pH低于5或高于8时,葡萄生长不良[5]。笔者选择葡萄和桃树这2类喜微酸类果树,研究了微酸性有机肥施用后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作物
  葡萄品种为巨峰,黄桃品种为锦绣。
  1.2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桃园坐落于浦东新区大团镇,田块面积为0.2 hm2,总共120棵桃树,树龄均为7~8年。管理水平中等,试验区其他田间管理基本保持一致。葡萄试验地点在嘉定区华亭镇双塘村,栽培模式为大棚架篱架式,拱圆式南北向棚架,棚宽6 m,树龄为4年。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约0.018 hm2,随机区组排列(表1)。
  2.4 微酸性肥料不同处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4.1 不同处理对黄桃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11可知,处理④产值最高,在扣除肥料成本后净收入为34.28万元/hm2,比处理①增收0.61万元/hm2,增幅为1.81%;比处理②增收0.30万元/hm2,增幅为0.87%;处理③在扣除肥料成本后净收入的产值比处理①增收0.54万元/hm2,增幅为1.60%;比处理②增收0.23万元/hm2,增幅为0.69%。处理⑤在扣除肥料成本后净收入的产值比处理①增收0.04元/hm2,增幅为0.12%,但与处理②相比,产值呈现负值。其中的原因是由肥料价格偏高加上施入量过多引起的。而在处理④15 t/hm2微酸性有机肥的情况下相对合理些。
  3 结论
  (1)微酸性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中pH和含盐量,对改善盐渍化土壤有一定的效果。酸性有机肥中富含有机酸、腐植酸等大分子物质,同时有疏松的颗粒结构。通过改变土壤团粒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等,可减少水分蒸发,抑制盐分表聚,同时可增加灌水和降水的入渗,有利于耕作层土壤盐分减低,确保作物正常生长[9-10]。
  (2)黄桃试验施用15 t/hm2微酸性有机肥的单株产量、单果重和产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每公顷产量比不施用有机肥料的处理增产1.65 t,增幅为4.90%;比施用22.5 t普通有机肥料的处理增产0.51 t,增幅为1.46%;葡萄试验施用22.5 t/hm2微酸性有机肥的果穗、果粒和每公顷产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产量比不施用有机肥增产8.65%,比施用一般有机肥增产3.98%;施用15 t/hm2微酸性有机肥料处理比不施用有机肥增产8.17%,比施用一般有机肥增产3.50%。
  (3)15 t/hm2的微酸性有机肥的处理在所有处理中糖度最高,优果率最高。施用微酸性有机肥对黄桃和葡萄的糖度和优果率略有提高,对果品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4)用15 t/hm2微酸性有机肥处理黄桃和葡萄的产值最高。黄桃上,比不施用有机肥料的处理产值增幅为1.80%,比施用普通有机肥料处理的产值增幅为0.89%;葡萄上,比不施用有机肥料的处理产值增幅为5.36%,比施用普通有机肥料处理的产值增幅为4.89%。
  与不有机肥或施用普通有机肥料相比,施用15 t/hm2左右微酸性有机肥对促进喜酸类果树的产量、品质都有效果,同时与其他处理相比成本核算也较优。所以,在上海市郊区种植喜酸性果树的田间施肥管理中,建议施用15 t/hm2微酸性有机肥。
  参考文献
  [1] 郭晓华,关丽菊.酸性有机肥改良重盐碱的效果对比[J].新疆农业科技,2007(3):22.
  [2] 赵银仙,薛亚锋.花椒籽酸性颗粒有机肥应用效果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8(2):65-67.
  [3] 李绍华.世界果树生产状况及提高我国果品市场竞争力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7-13.
  [4] 于继洲.果树黄化病[J].山西农业科学,1981(4):21.
  [5] 范玉贞.土壤性质及养分与深州蜜桃品质的关系[J].北方园艺,2010(19):22-23.
  [6]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7] 徐能海,胡群中,张夫道,等.NY525-2002有机肥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8] 唐雪东,李亚东,丁绍文,等.不同基质和硫磺粉对越橘土壤和叶片矿质营养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3):279-283.
  [9] 潘峰,刘滨辉,袁文,等.不同改良剂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盐渍化土壤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5):67-69.
  [10] 黄强,殷志刚,田长彦,等.施有机肥条件下的土壤溶液盐分变化动态[J].干旱区研究,2001,18(1):53-5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研究SH9进料含水率对干燥后烟丝综合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了SH9在线高速膨胀系统对烟丝进行干燥时不同进料含水率条件下烟丝综合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研究显示,不同的进料含水率对烟丝、填充值以及感官质量均有较显著影响,对整丝率、碎丝率影响不显著。[结论] 研究可为卷烟企业在用SH9在线高速膨胀系统对烟草加工时选择合适的控制参数提供依据。  关键词SH9在线高速膨胀系统;进料含水率;
期刊
摘要分析了农村治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如当前的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回应小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科学的民主参与机制。  关键词新农村治理;民主参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9;C9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8-10014-02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mocratic Part
期刊
摘要 花生新品种赣花7号(原名赣花92--01)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谢为民研究员应用系统选育的方法选育而成的多粒型小子花生新品种,具有早熟、优质、抗病抗逆、低脂肪、高糖分、口感好、适宜烘烤加工等优良特性,2011年1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作为烘烤加工型花生品种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花生;赣花7号;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
期刊
摘要为了了解我国蜂产品研究方面的专利情况,分别以“蜂蜜”、“花粉”、“蜂王浆”、“蜂胶”和“蜂毒”为检索词,检索出自1985年以来在我国的专利申请情况,从申请量情况、申请法律状态、申请人地域和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蜂产品方面专利发展的问题、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蜂产品研究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积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蜂产品;专利申请;分析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
期刊
摘要 [目的]对紫海胆肠道曲霉菌Aspergillus sp. HDf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抗海洋生物污损活性研究。[方法]采用摇瓶液体发酵,运用柱层析等方法, 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获得4个γ丁烯酸内酯类单体化合物(-)-spiculisporic acid、spiculisporic acids B–D和1个secospiculisporic acid B,并且对其进行了抗藤壶幼虫附着活性测试。[
期刊
摘要 [目的]筛选一套能用于我国肉牛进行大规模亲子鉴定的SNP体系。[方法]运用HAPMAP数据结合文献寻找可用于我国肉牛亲子鉴定的SNP位点,筛选SNP位点及确定数目,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其个体识别力和筛选结果的可信度。[结果]依据筛选标准共选择出38个符合标准的SNP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64 5,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78 0。[结论]经分析38个SNP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个体识别力及累计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从湖北省某猪场分离获得的伪狂犬病毒的gE基因克隆和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化规律。[方法]参考GenBank中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gE基因的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PRV湖北株gE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PCR产物克隆到pMD 18T载体。对重组质粒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基因测序,与GenBank收录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标准
期刊
摘要 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有效的农业措施得到了大力地推广应用。重点对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结构、土壤养分以及对土壤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行探讨,为秸秆还田技术在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发挥充分作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还田;土壤性状;探讨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560-03  Abstract
期刊
摘要 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玉米单倍体加倍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自然加倍法和以秋水仙素及除草剂为加倍剂的化学加倍法是人们研究较多的加倍方法。  关键词 玉米单倍体;加倍方法;秋水仙素;除草剂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542-02  Abstract The recent progress of doubling methods in mai
期刊
摘要[目的]对大豆异黄酮提取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 确定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应用D101大孔树脂技术对提取液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出最佳纯化条件,并对纯化得到的染料木苷和大豆苷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试验得出,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15 g/ml,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温度为60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