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阑尾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12月住院的115例阑尾术后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08年1~2009年2月住院的115例阑尾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
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既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行记录、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阑尾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早期下床活动及疾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护理干预;阑尾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16-02
外科手术是治疗阑尾炎的主要手段。早期积极下床活动是术后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6 h即可开始在床上适当活动,并争取早下床活动[1]。术后无禁忌症的病人,活动时间与排气呈正相关,即活动越早、排气越早[2]。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做到早期下床活动,对促进疾病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不良影响。我院2008年1月~2009年2月对115阑尾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有效地促进了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对照组2007年1~12月住院的阑尾手术患者115名,其中,男76例,女39例;年龄3~82岁,平均(42.38士12.66)岁;单纯阑尾切除术85例,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30例;住院天数4~28d,平均(6.25士8.36)d。
1.1.2 观察组2008年1月~2009年2月住院的闌尾手术患者115名,其中,男61例,女54例;年龄5~85岁,平均(42.67士8.54)岁;单纯阑尾切除术79例,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36例;住院天数3~25 d,平均(6.06士3.48)d。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即按疾病的护理常规及医嘱进行护理,如常规术前准备,术后做好治疗护理、疼痛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1.2.2 观察组指定专门护士负责,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按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制定《阑尾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护理干预计划执行表》,规定干预内容,护士在实施每项护理干预后签名,注明实施时间,确保每项措施执行到位。
1.2.2.1 心理干预:①建立于预基础: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并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其病痛,使患者产生信任的心理;②减轻依赖心理:向患者说明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除少数病情严重者外,嘱家属尽量减少过度搀扶动作,让患者自理,如变换体位、行走、上厕所等;③解除焦虑心理:术后2h内介绍手术情况,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抗病信心;介绍其他患者的活动康复情况,进行正向引导。
1.2.2.2 认知干预①护士对每一位患者在术前、术后24 h内均要宣教以下内容:阑尾术后治疗护理的基本知识;术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最早时间,强调每一位病情稳定的患者均要在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的对疾病康复的好处:如可促进肠蠕动肛门排气排便缩短禁食时间,减少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正常的活动对手术切口缝合无影响,有促进愈合的作用;②疼痛教育:手术后都会有创口的疼痛,术后24~48 h疼痛最为明显,以后会逐渐减轻。因切口疼痛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是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把疼痛教育列入到阑尾术后患者认知干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学会深呼吸、听音乐等缓解疼痛的方法,教会患者镇痛泵的使用和调节,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让患者自已控制镇痛泵的速度,更有利于让患者对术后疼痛产生控制感而减轻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情绪。
1.2.2.3 行为干预①术后6 h,患者麻醉状态消失,生命体征稳定无出血现象,即开始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首次下床活动时护士要站在病床旁进行指导,先将床头摇高90。,让患者呈坐姿,继而坐在床沿上,双腿下垂,如无眩晕、恶心、心悸等症状,再站在床旁,开始步行时,身体稍向前倾,可用手掌轻摁切口处,缓缓前行,首次活动时间10 rain左右,或量力而行。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开始和持续时间、病情变化;②对有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下床活动前指导患者或家属先将引流管末端用别针固定在衣服上,起加固作用,引流袋再用另一别针将之固定在衣服下摆处,注意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全程均低于引流口,防止逆流。留置导尿患者活动前先将膀胱内尿液引流出。排尽引流袋内尿液,然后夹管,妥善固定后下床活动;③对使用镇痛泵的患者,下床活动前先适当调整速度,进行有效止痛后,将镇痛泵进行妥善固定,可放置在衣袋里或由家属手持,注意保护,防止脱落。
1.3 统计方法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显示:观察组术后24 h内首次下床活动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
3 讨论
3.1 正确评估、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心理、不同健康问题的患者,要正确评估,在实施既定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要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老年人身体素质、康复能力较差,在心理护理上要更加细致、关心,认知干预方面要更加耐心,语言通俗易懂,活动要循序渐进,首次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0 rain;青少年活泼好动,要防止活动过早和过度;对依赖心理较强的患者要加强鼓励、督促;有多条管道的患者要保障管道安全;对切口疼痛明显的患者要做好疼痛的护理,积极有效止痛,同时要消除患者对使用麻醉止痛药的恐惧心理。
3.2 明确责任,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责任护士是执行护理干预的总责任人,负责心理、认知、行为干预的全过程,同时也负责查补夜班护士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记录,强调详细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评估活动情况。对术后24 h内未下床活动患者,要认真分析原因,实施相应护理。病区护士长要进行抽查,使该项工作与护理质量考核相结合,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
3.3 对患者家属做好宣教工作陪伴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来源,其情绪很容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疾病康复[3]。无论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患者家属,尤其是儿童、老年患者家属,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心理,认为开腹是一个大手术,需严格卧床,对患者过于宠爱,甚至限制患者活动,使患者加重依赖心理,增加了护理干预实施的难度。
我们将对家属的宣教作为一项既定内容列入干预计划中,保障了护理干预的效果。
3.4 加强对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患者的护理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在术后24 h内未能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其中老年患者2例,并发弥漫性腹膜炎、高热1例,同时置腹腔引流管和留置导尿管1例。我们对4例患者实施:术后6 h取半坐卧位,定期拍背,嘱患者深呼吸,每2h帮助改变体位,嘱家属协助做上下肢被动锻炼。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作者单位:225200 江都市大桥中心卫生院
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既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行记录、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阑尾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早期下床活动及疾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护理干预;阑尾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16-02
外科手术是治疗阑尾炎的主要手段。早期积极下床活动是术后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6 h即可开始在床上适当活动,并争取早下床活动[1]。术后无禁忌症的病人,活动时间与排气呈正相关,即活动越早、排气越早[2]。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做到早期下床活动,对促进疾病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不良影响。我院2008年1月~2009年2月对115阑尾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有效地促进了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对照组2007年1~12月住院的阑尾手术患者115名,其中,男76例,女39例;年龄3~82岁,平均(42.38士12.66)岁;单纯阑尾切除术85例,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30例;住院天数4~28d,平均(6.25士8.36)d。
1.1.2 观察组2008年1月~2009年2月住院的闌尾手术患者115名,其中,男61例,女54例;年龄5~85岁,平均(42.67士8.54)岁;单纯阑尾切除术79例,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36例;住院天数3~25 d,平均(6.06士3.48)d。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即按疾病的护理常规及医嘱进行护理,如常规术前准备,术后做好治疗护理、疼痛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1.2.2 观察组指定专门护士负责,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按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制定《阑尾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护理干预计划执行表》,规定干预内容,护士在实施每项护理干预后签名,注明实施时间,确保每项措施执行到位。
1.2.2.1 心理干预:①建立于预基础: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并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其病痛,使患者产生信任的心理;②减轻依赖心理:向患者说明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除少数病情严重者外,嘱家属尽量减少过度搀扶动作,让患者自理,如变换体位、行走、上厕所等;③解除焦虑心理:术后2h内介绍手术情况,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抗病信心;介绍其他患者的活动康复情况,进行正向引导。
1.2.2.2 认知干预①护士对每一位患者在术前、术后24 h内均要宣教以下内容:阑尾术后治疗护理的基本知识;术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最早时间,强调每一位病情稳定的患者均要在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的对疾病康复的好处:如可促进肠蠕动肛门排气排便缩短禁食时间,减少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正常的活动对手术切口缝合无影响,有促进愈合的作用;②疼痛教育:手术后都会有创口的疼痛,术后24~48 h疼痛最为明显,以后会逐渐减轻。因切口疼痛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是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把疼痛教育列入到阑尾术后患者认知干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学会深呼吸、听音乐等缓解疼痛的方法,教会患者镇痛泵的使用和调节,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让患者自已控制镇痛泵的速度,更有利于让患者对术后疼痛产生控制感而减轻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情绪。
1.2.2.3 行为干预①术后6 h,患者麻醉状态消失,生命体征稳定无出血现象,即开始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首次下床活动时护士要站在病床旁进行指导,先将床头摇高90。,让患者呈坐姿,继而坐在床沿上,双腿下垂,如无眩晕、恶心、心悸等症状,再站在床旁,开始步行时,身体稍向前倾,可用手掌轻摁切口处,缓缓前行,首次活动时间10 rain左右,或量力而行。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开始和持续时间、病情变化;②对有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下床活动前指导患者或家属先将引流管末端用别针固定在衣服上,起加固作用,引流袋再用另一别针将之固定在衣服下摆处,注意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全程均低于引流口,防止逆流。留置导尿患者活动前先将膀胱内尿液引流出。排尽引流袋内尿液,然后夹管,妥善固定后下床活动;③对使用镇痛泵的患者,下床活动前先适当调整速度,进行有效止痛后,将镇痛泵进行妥善固定,可放置在衣袋里或由家属手持,注意保护,防止脱落。
1.3 统计方法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显示:观察组术后24 h内首次下床活动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
3 讨论
3.1 正确评估、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心理、不同健康问题的患者,要正确评估,在实施既定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要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老年人身体素质、康复能力较差,在心理护理上要更加细致、关心,认知干预方面要更加耐心,语言通俗易懂,活动要循序渐进,首次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0 rain;青少年活泼好动,要防止活动过早和过度;对依赖心理较强的患者要加强鼓励、督促;有多条管道的患者要保障管道安全;对切口疼痛明显的患者要做好疼痛的护理,积极有效止痛,同时要消除患者对使用麻醉止痛药的恐惧心理。
3.2 明确责任,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责任护士是执行护理干预的总责任人,负责心理、认知、行为干预的全过程,同时也负责查补夜班护士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记录,强调详细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评估活动情况。对术后24 h内未下床活动患者,要认真分析原因,实施相应护理。病区护士长要进行抽查,使该项工作与护理质量考核相结合,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
3.3 对患者家属做好宣教工作陪伴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来源,其情绪很容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疾病康复[3]。无论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患者家属,尤其是儿童、老年患者家属,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心理,认为开腹是一个大手术,需严格卧床,对患者过于宠爱,甚至限制患者活动,使患者加重依赖心理,增加了护理干预实施的难度。
我们将对家属的宣教作为一项既定内容列入干预计划中,保障了护理干预的效果。
3.4 加强对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患者的护理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在术后24 h内未能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其中老年患者2例,并发弥漫性腹膜炎、高热1例,同时置腹腔引流管和留置导尿管1例。我们对4例患者实施:术后6 h取半坐卧位,定期拍背,嘱患者深呼吸,每2h帮助改变体位,嘱家属协助做上下肢被动锻炼。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作者单位:225200 江都市大桥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