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形式主义的“对话”倾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突出表现为:许多教师简单地理解“对话”的概念,认为只要设计好一连串问答,然后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就是“对话”教学。对话其实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强调,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那么,如何改变现状,让真正的“对话”激活课堂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引领对话,尊重阅读体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学生的个性不同,就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阅读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打上鲜明个性的印痕,这种因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作品的多元化理解是常见的现象,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人们一直认为《斑羚飞渡》一文的创作意图是呼吁人类要敬畏生命,保护自然。然而,撇开教参,细细思量,作者的意图果真在此吗?或者说,仅限于此吗?恐怕并不见得!试想,人类不去捕杀它们,斑羚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地代代延续?非也!虎狼狮豹们为了生存,也会去猎杀它们。有了这个“与时俱进”的假设和个性化的探究,我们发现,《斑羚飞渡》一文向读者昭示的也许就是为了种族的延续,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必须要以牺牲一部分为代价来保存另一部分。
当然,教师熟读文本后要精心加工话题,“慧眼识珠”,采撷佳景,选择富有思维含量、层次清晰、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话题,引领学生共同去探求,一起亲历文字创造的美好境界。如,笔者在执教《背影》这篇散文时设计了一个环节:作者二十多岁还要父亲去为他买橘子,是否有点不实际?看到父亲攀爬月台,潸然泪下,是否有点矫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出学生接二连三的问题和讨论,课堂教学顿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生1:虽有失男儿本色,但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生2:文中的儿子太骄傲,看不起父亲,父亲对儿子太溺爱了,完全可以让儿子自己去买橘子。
生3:不对!父亲为儿子买橘是为了表达对即将远离的儿子的爱。
…… ……
这种围绕文本深入研读,从自我感受和体验出发,主动思考和探究文本含义并发表个人见解的行为,是学生应有的权利和自由,而自由和权利的行使是产生阅读创意的先决条件。
二、相继诱导,排除沟通障碍
1当学生思维处于卡壳时,教师要机智地点一点
语文课堂的教学沟通决非一般的信息传递,而是特殊的社会沟通现象。教学双方不仅交流知识、信息,而且还同时交流思想、意见、情感等主观因素。这样,一方面使沟通的互动幅度大、频率高、沟通面广、主体感强,这就使教学沟通过程具有交叉渗透的组合效应,使信息的传递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可能排除沟通障碍,特别是认识障碍,情绪障碍等。教师作为传递者时,对于作为接收者的学生来说,是处在主动地位,应该时时注意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时时注意排除这些沟通障碍。例如,教学《大雁归来》时的最后一个议题:读作者在《沙乡年鉴》中的一段话,思考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学生对“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难以理解,笔者就点拨:“铲子和斧子”是人类最早使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以前的家园就是这样建成的。于是学生恍然大悟,作者传达的是要用原始的方式、缓慢的速度去重建被现代文明破坏的家园,重建的不仅是生存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
2当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及时地推一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提出重在“相继诱导”的教学思想,从教学沟通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方面传送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反应,制定对策,调整方案,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才会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导”的作用。有一位老师这样叙述自己教学《曹刿论战》的“意外”:在学生分析鲁庄公形象后总结课文用对比的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指挥才能时,没想到,一个学生突然冒了出来。
学生1:这样评价鲁庄公实在不公平。试想,如果他果真愚昧昏庸,就不可能大胆启用平民曹刿,也就不会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笔者趁机诱导:现在同学们对鲁庄公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到底哪种更合理呢?请深入研读课文具体说明理由。于是,学生纷纷重新审视课文,并以课本的语句为本,结合一些课外的知识,找出了一条又一条鲁庄公并非昏庸的理由。
学生1:他好学善问。古人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鲁庄公一问就能问到妙处,即使称不上是一个好君主,至少也是个不错的学生。不比今天,有些人为顾全颜面,便不懂装懂,再说鲁庄公虽说是个小国之君,却多多少少是个“头儿”,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是今天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的榜样。仅此一点,便不能说他“鄙”,说他目光短浅。
学生2:还有,他知人善任。想曹操这般枭雄,乍一看心胸开阔,计谋胸襟胜于鲁庄公多多。其实未必,曹操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杨修,鲁庄公却独具慧眼,又与曹刿同坐一车,听其教导,用其计谋,细问缘由,这实在是历代君王少有的行为,这怎么可以说是“鄙”呢?
学生3:人们所处的岗位不同,分工不同,能力也就各有所异,又怎么能用同一尺度来度量呢?我们不能因为要赞扬曹刿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就一定要贬低鲁庄公在政治上在用人上的英明领导。就像韩信带兵远胜于刘邦,但他却为刘邦所用,因为刘邦所长的是“带将”的本领。同样的,曹刿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这难道不是鲁庄公慧眼识英雄的功劳吗?
…… ……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争辩,让几十个人成为积极的思索者,让思维在问题的天空进行了一次自由自在的飞翔。
可见,学生传送出的所有信息,从相连续的沟通过程上看,都可以把它概括为对教师传送给学生的各种信息的反馈。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使教师掌握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离情况和失误,从而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去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去改进教学方法。可见,教师的“导”离不开对学生传送出的信息的接收。 3当学生思维处于惰性时,教师要重点地促一促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向学生传递各种知识信息,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作为课堂沟通的接收者,能及时吸收学生方面传送出来的各种信息,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信息及非言语信息,并及时的加以理解、整理,作出反馈,选择适当的教法,调整教学沟通方向和教学活动。这时的教师,已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笔者在执教《羚羊木雕》探讨交流“这能全怪我吗”一问时,突有一个学生问:“老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他的眼里流露出调皮的神色。当时,笔者心中一愣,但随即把此问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一语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就沸腾了起来。当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后,笔者也作了阐述:“如果是我,我会把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这件事告诉万芳,并与之商量。万芳作为‘我’的好朋友,如此仗义,也一定会作出明智的选择,这样也就避免了尴尬局面的出现”。笔者抓住了这一契机,与学生一起分享了课堂的精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
4当学生发言有失偏颇时,教师要巧妙地引一引
在教学《观舞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概括出印度舞的特点”。学生交流时,有些学生在谈“印度舞之美”时,出现了“印度舞是要移脖子的”这种细节性说法(与笔者的设计目标相悖),甚至出现了“印度女人都很漂亮”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笔者差点被学生莫名其妙的答案吓得不知所措。但还是定下心,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巧妙地进行引导:“对!那你说说冰心观赏印度舞只是被她们的美貌吸引了吗?”以此将问题引到了要完成的任务上。然后连续追问:“印度舞很美,这与卡拉玛姐妹的美又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这一问,有一个学生竟回答得相当出色:漂亮的玛格丽特自立自强是美,丑陋的卡西莫多宽容善良亦是美。这种富有个性地表达,是因为学生真正鉴别了“美”,理解了“印度舞的美根植于它深厚的文化”。
5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要由衷地赞一赞
“你读得多动情啊!”“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的声声激励会成为学生无穷的动力,将学生的点滴认识转化为积极的情感,引导他们更加自信、自主地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平等对话,不会因为各自的身份而拘谨,它只是纯粹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三、平行沟通,重视相互启发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关系,而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采取一些抑制的态度。一个教学班的若干学生,每一个学生作为独立的参与学习活动的个体,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正是发挥课堂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特殊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从拓宽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空间入手的。
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是教学过程中沟通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以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影响、制约着教学过程,而且有着师生之间的教学沟通所不能替代的特殊的作用和效能。
首先,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既体现在心理上,即没有像师生之间因角色、学识、地位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隔膜和障碍,也体现在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处在相同层次上,故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容易实现,这样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时非常腼腆很少发表意见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却很活跃。
其次,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又是高频率的。
课堂上几分钟的“七嘴八舌”,或高声争论,或低声小议,他们的沟通角色(传送者和接收者)互换速度快,这样,易形成密集高效的沟通活动。正因为如此,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相互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同时,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在沟通方向上具有多元性,在沟通内容上又具有多层次性。这样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相互促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目标通过信息的传递、获得、转化、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流动过程,即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方面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学双方沟通范围越广,内容越丰富,频率和速度越快,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就越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教学中的沟通内容、方式、方法等因素外,还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主体角色之间的关系及这种角色关系的转化,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相互之间的平行沟通。
当然,阅读教学需要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需要教师把握好多维对话的开放度,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提升对话质量,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汛桥镇中学(317000)
一、引领对话,尊重阅读体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学生的个性不同,就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阅读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打上鲜明个性的印痕,这种因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作品的多元化理解是常见的现象,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人们一直认为《斑羚飞渡》一文的创作意图是呼吁人类要敬畏生命,保护自然。然而,撇开教参,细细思量,作者的意图果真在此吗?或者说,仅限于此吗?恐怕并不见得!试想,人类不去捕杀它们,斑羚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地代代延续?非也!虎狼狮豹们为了生存,也会去猎杀它们。有了这个“与时俱进”的假设和个性化的探究,我们发现,《斑羚飞渡》一文向读者昭示的也许就是为了种族的延续,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必须要以牺牲一部分为代价来保存另一部分。
当然,教师熟读文本后要精心加工话题,“慧眼识珠”,采撷佳景,选择富有思维含量、层次清晰、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话题,引领学生共同去探求,一起亲历文字创造的美好境界。如,笔者在执教《背影》这篇散文时设计了一个环节:作者二十多岁还要父亲去为他买橘子,是否有点不实际?看到父亲攀爬月台,潸然泪下,是否有点矫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出学生接二连三的问题和讨论,课堂教学顿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生1:虽有失男儿本色,但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生2:文中的儿子太骄傲,看不起父亲,父亲对儿子太溺爱了,完全可以让儿子自己去买橘子。
生3:不对!父亲为儿子买橘是为了表达对即将远离的儿子的爱。
…… ……
这种围绕文本深入研读,从自我感受和体验出发,主动思考和探究文本含义并发表个人见解的行为,是学生应有的权利和自由,而自由和权利的行使是产生阅读创意的先决条件。
二、相继诱导,排除沟通障碍
1当学生思维处于卡壳时,教师要机智地点一点
语文课堂的教学沟通决非一般的信息传递,而是特殊的社会沟通现象。教学双方不仅交流知识、信息,而且还同时交流思想、意见、情感等主观因素。这样,一方面使沟通的互动幅度大、频率高、沟通面广、主体感强,这就使教学沟通过程具有交叉渗透的组合效应,使信息的传递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可能排除沟通障碍,特别是认识障碍,情绪障碍等。教师作为传递者时,对于作为接收者的学生来说,是处在主动地位,应该时时注意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时时注意排除这些沟通障碍。例如,教学《大雁归来》时的最后一个议题:读作者在《沙乡年鉴》中的一段话,思考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学生对“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难以理解,笔者就点拨:“铲子和斧子”是人类最早使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以前的家园就是这样建成的。于是学生恍然大悟,作者传达的是要用原始的方式、缓慢的速度去重建被现代文明破坏的家园,重建的不仅是生存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
2当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及时地推一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提出重在“相继诱导”的教学思想,从教学沟通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方面传送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反应,制定对策,调整方案,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才会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导”的作用。有一位老师这样叙述自己教学《曹刿论战》的“意外”:在学生分析鲁庄公形象后总结课文用对比的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指挥才能时,没想到,一个学生突然冒了出来。
学生1:这样评价鲁庄公实在不公平。试想,如果他果真愚昧昏庸,就不可能大胆启用平民曹刿,也就不会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笔者趁机诱导:现在同学们对鲁庄公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到底哪种更合理呢?请深入研读课文具体说明理由。于是,学生纷纷重新审视课文,并以课本的语句为本,结合一些课外的知识,找出了一条又一条鲁庄公并非昏庸的理由。
学生1:他好学善问。古人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鲁庄公一问就能问到妙处,即使称不上是一个好君主,至少也是个不错的学生。不比今天,有些人为顾全颜面,便不懂装懂,再说鲁庄公虽说是个小国之君,却多多少少是个“头儿”,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是今天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的榜样。仅此一点,便不能说他“鄙”,说他目光短浅。
学生2:还有,他知人善任。想曹操这般枭雄,乍一看心胸开阔,计谋胸襟胜于鲁庄公多多。其实未必,曹操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杨修,鲁庄公却独具慧眼,又与曹刿同坐一车,听其教导,用其计谋,细问缘由,这实在是历代君王少有的行为,这怎么可以说是“鄙”呢?
学生3:人们所处的岗位不同,分工不同,能力也就各有所异,又怎么能用同一尺度来度量呢?我们不能因为要赞扬曹刿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就一定要贬低鲁庄公在政治上在用人上的英明领导。就像韩信带兵远胜于刘邦,但他却为刘邦所用,因为刘邦所长的是“带将”的本领。同样的,曹刿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这难道不是鲁庄公慧眼识英雄的功劳吗?
…… ……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争辩,让几十个人成为积极的思索者,让思维在问题的天空进行了一次自由自在的飞翔。
可见,学生传送出的所有信息,从相连续的沟通过程上看,都可以把它概括为对教师传送给学生的各种信息的反馈。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使教师掌握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偏离情况和失误,从而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去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去改进教学方法。可见,教师的“导”离不开对学生传送出的信息的接收。 3当学生思维处于惰性时,教师要重点地促一促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向学生传递各种知识信息,更重要的也是教师作为课堂沟通的接收者,能及时吸收学生方面传送出来的各种信息,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信息及非言语信息,并及时的加以理解、整理,作出反馈,选择适当的教法,调整教学沟通方向和教学活动。这时的教师,已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笔者在执教《羚羊木雕》探讨交流“这能全怪我吗”一问时,突有一个学生问:“老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他的眼里流露出调皮的神色。当时,笔者心中一愣,但随即把此问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一语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就沸腾了起来。当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后,笔者也作了阐述:“如果是我,我会把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这件事告诉万芳,并与之商量。万芳作为‘我’的好朋友,如此仗义,也一定会作出明智的选择,这样也就避免了尴尬局面的出现”。笔者抓住了这一契机,与学生一起分享了课堂的精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
4当学生发言有失偏颇时,教师要巧妙地引一引
在教学《观舞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概括出印度舞的特点”。学生交流时,有些学生在谈“印度舞之美”时,出现了“印度舞是要移脖子的”这种细节性说法(与笔者的设计目标相悖),甚至出现了“印度女人都很漂亮”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笔者差点被学生莫名其妙的答案吓得不知所措。但还是定下心,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巧妙地进行引导:“对!那你说说冰心观赏印度舞只是被她们的美貌吸引了吗?”以此将问题引到了要完成的任务上。然后连续追问:“印度舞很美,这与卡拉玛姐妹的美又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这一问,有一个学生竟回答得相当出色:漂亮的玛格丽特自立自强是美,丑陋的卡西莫多宽容善良亦是美。这种富有个性地表达,是因为学生真正鉴别了“美”,理解了“印度舞的美根植于它深厚的文化”。
5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要由衷地赞一赞
“你读得多动情啊!”“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的声声激励会成为学生无穷的动力,将学生的点滴认识转化为积极的情感,引导他们更加自信、自主地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平等对话,不会因为各自的身份而拘谨,它只是纯粹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三、平行沟通,重视相互启发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关系,而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采取一些抑制的态度。一个教学班的若干学生,每一个学生作为独立的参与学习活动的个体,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正是发挥课堂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特殊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从拓宽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空间入手的。
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是教学过程中沟通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以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影响、制约着教学过程,而且有着师生之间的教学沟通所不能替代的特殊的作用和效能。
首先,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既体现在心理上,即没有像师生之间因角色、学识、地位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隔膜和障碍,也体现在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处在相同层次上,故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容易实现,这样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时非常腼腆很少发表意见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却很活跃。
其次,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又是高频率的。
课堂上几分钟的“七嘴八舌”,或高声争论,或低声小议,他们的沟通角色(传送者和接收者)互换速度快,这样,易形成密集高效的沟通活动。正因为如此,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相互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同时,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在沟通方向上具有多元性,在沟通内容上又具有多层次性。这样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相互促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目标通过信息的传递、获得、转化、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流动过程,即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方面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学双方沟通范围越广,内容越丰富,频率和速度越快,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就越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教学中的沟通内容、方式、方法等因素外,还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主体角色之间的关系及这种角色关系的转化,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相互之间的平行沟通。
当然,阅读教学需要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需要教师把握好多维对话的开放度,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提升对话质量,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汛桥镇中学(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