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读书、听广播,听到每个人的身体指标和脑部记忆区都不一样,结合最近有意接近保险从业人员的情况,从单个金融消费者的角度看,金融服务的终极方向也许是:满足每个人不同时空“使用”资金的即时需求。
笔者想从“90后”来谈这个话题。年轻人是这个世界的希望,也有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某美国保险公司的“90后”精英保险人给笔者漂亮地上了一课,他熟练地应用各种苹果软件,对自家产品如数家珍,并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团队。这种“新新人类”,在金融行业的其他领域也崭露头角,例如笔者以前的助理,去了某信托公司,现在已经开始独当一面。笔者观察身边的“90后”,试图用一些标签对他们进行脸谱化处理,从而快速达到可以用经验应对与他们的交往。结果,笔者错了。
结合万维钢先生谈到的The End of Average(2016),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托德罗斯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早在1945年,美国妇科专家收集了1.5万个美国青年女性身体指数,然后取平均数,制造出以为的标准美国女性蓝本——Norma,一时间,美国社会认为这就是“完美女孩”。有人组织了一个选美,在全美范围内征集与完美女孩最接近的女性,结果让人大失所望,9项指标都接近的没有,其中5项指标接近的只有1%。原来,每个人的生物学差距是非常大的。再举一个美国的例子,美军战机战损率高,有人指出是由于驾驶舱尺寸与飞行员身高臂长不符,于是聘请专业人士测量飞行员各项指标,制作平均值,结果,宽松误差下4063名飞行员的10项指标与平均值竟然无一符合。这让人脑洞大开,我们的差别比想象中大得多。
思考至此,笔者拿起《金融法治与金融规制》一书翻到“金融机构起源”一节,觉得也许我们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都应该更“个性化”,因为每位金融消费者不同、每家金融企业也不同,时间、空间又是两个变量,在变量叠加的情况下,实际情况的复杂程度将几何倍数增长,对于我们提供的金融服务来说,应当更敏锐、更动态。
有人可能要对笔者说,“你不是撰文唱衰智能投顾吗?”
此言差矣。笔者反对的是没有牌照和备案下的自由主义金融创新,但永远拥护创新,因为只有创造和更新,人类才有指望和发展动力。
以一位35岁已婚职业妇女为例:首先,她的需求是保险,在雾霾压城的环境下生存,自然有“重大疾病”的担心,因此,她的金融服务是防止大病拖累家庭;其次,她的需求是消费金融服务,除却传统信用卡,网络购物和电商平台是“80后”的消费习惯,花呗、借呗、还钱呗,消费金融的需求要满足;再次,她还有职业发展的需求,市场竞争激烈,学习英语成了职场人的重要法宝,动辄几万元的学费让人望而却步,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又得及时跟上;最后,她还有理财需求,老公的钱给了她,作为“财政大臣”,要考察各家银行和理财平台是不是靠谱,能不能买股票、债券和信托产品,赔了钱怎么向家里人交代(宗族式中国传统家庭,也是刚性兑付的根源之一)?如果有孩子,教育问题随之而来,只要有花钱的地方,又不想先花自己的钱,就有金融服务需求。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一个维度,由如上“不完全列举”可以发现,金融服务的场景很多,其副产品其实才是金融服务真正要拼的东西。就如何提供信用卡即时提醒并进行还款这一功能,各家银行是可以互相关联,但信任问题如何解决?有无折扣和优惠措施等?均无相应服务。再比如,购物网站自身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单一且受限,如何在各管一摊的金融监管体制下,找到一站式金融服务?保险行业更要有所突破,且不说国内各家保险机构条款受限太多,就是服务也需要提高(保险不等于推销)。香港保险经纪人的高素养和超值服务,是不是值得内地经纪人学习践行?
金融,说到底是为人服务的。
现在的提法是,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那么,笔者要问,实体经济是为谁服务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为老百姓的需求服务的。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没有人能够万事不求,只要留心观察,老百姓的金融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不单纯指消费金融)。有时一些金融机构会邀请笔者去论证某些金融产品的可行性,除却合法性等法律问题,笔者也经常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亲身体验谈直观感受。金融产品要让老百姓觉得便利、有效、及时,真正解决痛点。
举一个例子,进口药很贵,如果我们已经患病又真的需要,谁来提供这些真正渴求生命的人的真实金融需求?比起大把银子掏给“买买买”的主妇,金融机构可曾想过帮助那些真正需要钱的人?别提什么“我们金融机构都是嫌贫爱富的”“金融机构就是经营风险的”……风险大利润少才考验人类的智慧,否则,都躺在窝里吃“利差”好了。
关心人、悲悯人,才能把金融服务做好。共勉。
延伸阅读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
广义上的金融服务,是指整个金融业发挥其多种功能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说,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业务活动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和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增强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金融制度建设,改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增强金融业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服务内容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协定》附件的内容,金融服务包括保险及其相关服务,还包括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
保险及保险有关的服务:
1.直接保险(包括共同保险、寿险、非寿险)
2.再保险和转保险
3.保险中介,如经纪和代理
4.保险附属服务,如咨询、精算、风险评估和理赔服务
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
1.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偿还基金
2.所有类型的贷款,包括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代理和融资
3.融资性租赁
4.所有支付和货币交换服务,包括信用卡、赊账卡、贷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
5.擔保和委托业务
6.交易市场、公开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的自行交易或代客交易,包括:货币市场工具(包括支票、汇票、存单),外汇,衍生产品(包括但不仅限于期货和期权),汇率和利率工具(包括换汇和远期利率协议等产品),可转让证券,其他可转让票据和金融资产,包括金银条块
7.参与各类证券的发行,包括承销和募集代理(无论公开或私下),并提供与该发行有关的服务
8.货币经纪
9.资产管理,如现金或证券管理、各种形式的集体投资管理、养老基金管理、保管、存款和信托服务
10.金融资产的结算和清算服务,包括证券、衍生产品和其他可转让票据
此外,还包括以上各项活动方面的咨询、中介和其他辅助性金融服务。
笔者想从“90后”来谈这个话题。年轻人是这个世界的希望,也有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某美国保险公司的“90后”精英保险人给笔者漂亮地上了一课,他熟练地应用各种苹果软件,对自家产品如数家珍,并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团队。这种“新新人类”,在金融行业的其他领域也崭露头角,例如笔者以前的助理,去了某信托公司,现在已经开始独当一面。笔者观察身边的“90后”,试图用一些标签对他们进行脸谱化处理,从而快速达到可以用经验应对与他们的交往。结果,笔者错了。
结合万维钢先生谈到的The End of Average(2016),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托德罗斯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早在1945年,美国妇科专家收集了1.5万个美国青年女性身体指数,然后取平均数,制造出以为的标准美国女性蓝本——Norma,一时间,美国社会认为这就是“完美女孩”。有人组织了一个选美,在全美范围内征集与完美女孩最接近的女性,结果让人大失所望,9项指标都接近的没有,其中5项指标接近的只有1%。原来,每个人的生物学差距是非常大的。再举一个美国的例子,美军战机战损率高,有人指出是由于驾驶舱尺寸与飞行员身高臂长不符,于是聘请专业人士测量飞行员各项指标,制作平均值,结果,宽松误差下4063名飞行员的10项指标与平均值竟然无一符合。这让人脑洞大开,我们的差别比想象中大得多。
思考至此,笔者拿起《金融法治与金融规制》一书翻到“金融机构起源”一节,觉得也许我们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都应该更“个性化”,因为每位金融消费者不同、每家金融企业也不同,时间、空间又是两个变量,在变量叠加的情况下,实际情况的复杂程度将几何倍数增长,对于我们提供的金融服务来说,应当更敏锐、更动态。
有人可能要对笔者说,“你不是撰文唱衰智能投顾吗?”
此言差矣。笔者反对的是没有牌照和备案下的自由主义金融创新,但永远拥护创新,因为只有创造和更新,人类才有指望和发展动力。
以一位35岁已婚职业妇女为例:首先,她的需求是保险,在雾霾压城的环境下生存,自然有“重大疾病”的担心,因此,她的金融服务是防止大病拖累家庭;其次,她的需求是消费金融服务,除却传统信用卡,网络购物和电商平台是“80后”的消费习惯,花呗、借呗、还钱呗,消费金融的需求要满足;再次,她还有职业发展的需求,市场竞争激烈,学习英语成了职场人的重要法宝,动辄几万元的学费让人望而却步,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又得及时跟上;最后,她还有理财需求,老公的钱给了她,作为“财政大臣”,要考察各家银行和理财平台是不是靠谱,能不能买股票、债券和信托产品,赔了钱怎么向家里人交代(宗族式中国传统家庭,也是刚性兑付的根源之一)?如果有孩子,教育问题随之而来,只要有花钱的地方,又不想先花自己的钱,就有金融服务需求。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一个维度,由如上“不完全列举”可以发现,金融服务的场景很多,其副产品其实才是金融服务真正要拼的东西。就如何提供信用卡即时提醒并进行还款这一功能,各家银行是可以互相关联,但信任问题如何解决?有无折扣和优惠措施等?均无相应服务。再比如,购物网站自身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单一且受限,如何在各管一摊的金融监管体制下,找到一站式金融服务?保险行业更要有所突破,且不说国内各家保险机构条款受限太多,就是服务也需要提高(保险不等于推销)。香港保险经纪人的高素养和超值服务,是不是值得内地经纪人学习践行?
金融,说到底是为人服务的。
现在的提法是,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那么,笔者要问,实体经济是为谁服务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为老百姓的需求服务的。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没有人能够万事不求,只要留心观察,老百姓的金融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不单纯指消费金融)。有时一些金融机构会邀请笔者去论证某些金融产品的可行性,除却合法性等法律问题,笔者也经常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亲身体验谈直观感受。金融产品要让老百姓觉得便利、有效、及时,真正解决痛点。
举一个例子,进口药很贵,如果我们已经患病又真的需要,谁来提供这些真正渴求生命的人的真实金融需求?比起大把银子掏给“买买买”的主妇,金融机构可曾想过帮助那些真正需要钱的人?别提什么“我们金融机构都是嫌贫爱富的”“金融机构就是经营风险的”……风险大利润少才考验人类的智慧,否则,都躺在窝里吃“利差”好了。
关心人、悲悯人,才能把金融服务做好。共勉。
延伸阅读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
广义上的金融服务,是指整个金融业发挥其多种功能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说,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业务活动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和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增强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金融制度建设,改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增强金融业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服务内容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协定》附件的内容,金融服务包括保险及其相关服务,还包括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
保险及保险有关的服务:
1.直接保险(包括共同保险、寿险、非寿险)
2.再保险和转保险
3.保险中介,如经纪和代理
4.保险附属服务,如咨询、精算、风险评估和理赔服务
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
1.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偿还基金
2.所有类型的贷款,包括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代理和融资
3.融资性租赁
4.所有支付和货币交换服务,包括信用卡、赊账卡、贷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
5.擔保和委托业务
6.交易市场、公开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的自行交易或代客交易,包括:货币市场工具(包括支票、汇票、存单),外汇,衍生产品(包括但不仅限于期货和期权),汇率和利率工具(包括换汇和远期利率协议等产品),可转让证券,其他可转让票据和金融资产,包括金银条块
7.参与各类证券的发行,包括承销和募集代理(无论公开或私下),并提供与该发行有关的服务
8.货币经纪
9.资产管理,如现金或证券管理、各种形式的集体投资管理、养老基金管理、保管、存款和信托服务
10.金融资产的结算和清算服务,包括证券、衍生产品和其他可转让票据
此外,还包括以上各项活动方面的咨询、中介和其他辅助性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