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善于观察、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小学; 体育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因此,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普遍心理特征
小学生刚刚进入学习阶段,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很多习惯需要养成。在心理、生理上他们也处于未成熟阶段,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很高兴趣,可塑性强,喜欢接受长辈特别是教师的鼓励,因此,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收到良好效果。
(二)常见不良心理倾向
小学生中存在依赖性强、任性、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部分学生在不顺心或是受到批评时,立即表现出烦躁、冲动等态度。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烦恼,他们会出现缺乏自信和心理脆弱的现象。平日看似优秀的学生,会因为心里问题导致行为和成绩出现巨大反差。
(三)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理活动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体育课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一方面,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场地等,另一方面,体育课对他们而言是新奇的,也是有趣的。
二、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受“体质教育”、“技能教育”等教育理念影响,传统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目标。近年来,小学生体质检测的结果也显示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柔韧、力量等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因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并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成为学校和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
从体育学科特点来看,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学校体育活动也大多都是集体活动。活动中和谐、平等、友好、合作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身心。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等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形成良好课堂氛围
体育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心地单纯、情感丰富的少年儿童。只有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人格才是上好体育课的第一步。随年级升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也逐步加强,他们需要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老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的帮助他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赢得学生信任和爱戴,从而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精选教学内容,积极介入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体育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如我在“障碍接力”教学中,设计了“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他们兴致高涨,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既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也逐渐养成顽强拼搏,竞争协作的优秀心理品质。
竞赛游戏,有利于学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体育活动中应特别关注那些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形成一股群体力量。同组的学生会呐喊助威,促使学生间进行感情交流,同时活动中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三)创设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无论对小学生学习还是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保持不断的创造力,由于儿童年龄小缺乏必要经验,在某些场合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完善他们的心理素质。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体育练习,享受体育活动给身心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当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时,小学生情绪很容易发生波动,他们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易于出现消极情绪,这时教师应适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
第一,冷静思考法。当在竞技活动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在活动中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第三,转移自慰法。当与同学在体育活动时碰到不顺心的事,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力。
总之,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丁雪琴,高潮,张小燕,殷恒婵.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对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诱因的调查及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1998 (05):83-86.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小学; 体育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因此,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普遍心理特征
小学生刚刚进入学习阶段,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很多习惯需要养成。在心理、生理上他们也处于未成熟阶段,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很高兴趣,可塑性强,喜欢接受长辈特别是教师的鼓励,因此,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收到良好效果。
(二)常见不良心理倾向
小学生中存在依赖性强、任性、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部分学生在不顺心或是受到批评时,立即表现出烦躁、冲动等态度。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烦恼,他们会出现缺乏自信和心理脆弱的现象。平日看似优秀的学生,会因为心里问题导致行为和成绩出现巨大反差。
(三)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理活动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体育课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一方面,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场地等,另一方面,体育课对他们而言是新奇的,也是有趣的。
二、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受“体质教育”、“技能教育”等教育理念影响,传统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目标。近年来,小学生体质检测的结果也显示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柔韧、力量等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因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并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成为学校和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
从体育学科特点来看,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学校体育活动也大多都是集体活动。活动中和谐、平等、友好、合作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身心。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等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形成良好课堂氛围
体育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心地单纯、情感丰富的少年儿童。只有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人格才是上好体育课的第一步。随年级升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也逐步加强,他们需要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老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的帮助他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赢得学生信任和爱戴,从而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精选教学内容,积极介入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体育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如我在“障碍接力”教学中,设计了“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他们兴致高涨,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既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也逐渐养成顽强拼搏,竞争协作的优秀心理品质。
竞赛游戏,有利于学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体育活动中应特别关注那些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形成一股群体力量。同组的学生会呐喊助威,促使学生间进行感情交流,同时活动中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三)创设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无论对小学生学习还是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保持不断的创造力,由于儿童年龄小缺乏必要经验,在某些场合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完善他们的心理素质。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体育练习,享受体育活动给身心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当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时,小学生情绪很容易发生波动,他们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易于出现消极情绪,这时教师应适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
第一,冷静思考法。当在竞技活动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在活动中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第三,转移自慰法。当与同学在体育活动时碰到不顺心的事,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力。
总之,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丁雪琴,高潮,张小燕,殷恒婵.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对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诱因的调查及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1998 (0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