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临床上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6%或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是某些细胞因子(如IL-3、IL-5和GM—CSF等)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系,加速骨髓嗜酸性粒细胞造血祖细胞增殖和分化,活化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功能,动员嗜酸性粒细胞向局部迁移。
【机 构】
: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免疫诊断科,杭州310013,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免疫诊断科,杭州310013,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免疫诊断科,杭州3100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上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6%或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是某些细胞因子(如IL-3、IL-5和GM—CSF等)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系,加速骨髓嗜酸性粒细胞造血祖细胞增殖和分化,活化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功能,动员嗜酸性粒细胞向局部迁移。
其他文献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感染病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从事感染病专业临床、预防、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感染病领域临床、预防和科研工作中领先的维床诊治经验以及与话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本翻酌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捐结合的方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杂志实
Liver failure iS a common clinical syndrome which is sever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extremely high fatality rate.For years,exper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been trying to define and classify the s
患者女,38岁,2006年6月初开始自觉左腰部胀痛,10 d后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频率为每2天1次,期间使用退热药如安乃近等对症处理.外院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左肾输尿管不显影,右肾输尿管显影,形态正常.之后进行输尿管镜检查,左输尿管未见结石或异常新生物,术中置放双J管1根.术后出现稽留高热,体温维持在39~40℃.
2009年1月20-22日,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分会和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于在历史悠久的榕城福州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为期3天,共收到论文149篇,其中专题报告25篇,有来自我国及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600余名相关专家和学者到会作了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自2008年4月创刊以来已成功出版6期,在杂志总编李兰娟院士的带领下,在各位领导、编委、作者及读者的支持与共同努力下,杂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收录。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WBC对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分为术后感染组(24例)和无感染组(25例),分别在第1、4、7和第10天检测患者血液中的PCT、CRP和WBC值,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的曲线下面积分析各指标对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术后第1天PCT、CRP
目的研究近10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致病菌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选择392例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1998年1月—2002年12月)和B组(2003年1月—2007年12月),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主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50/152,32.89%),其次是白假丝酵母菌(21/152,13.82%)和屎肠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包括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和表皮溶解毒素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具有多药耐药特征,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菌,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题。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和致病机制,以及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治疗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阿德福韦酯(ADV)是抑制HBV的有效药物,现已广泛应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因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无明显交叉耐药,且安全性良好,也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现就AD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目的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患儿红细胞表面CD。分子的表达,研究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血清炎性因子在感染反复发生中的机制,并观察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RRTI患儿根据不同感染部位分为上呼吸道感染组和下呼吸道感染组,随机选择同期发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和5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检测红细胞膜CD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