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常常用自杀来抵制家长的某些做法,这虽然是极个别学生的想法,但也暴露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问题。这些困惑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危机。
随着课改的深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设立了心理辅导室。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心理辅导室的个别辅导方式,容易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都是心理有疾病的,导致学生不会主动上门咨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盲区。学校心理辅导课一星期大多只有一节课,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因而缺乏针对性。另外,不少学校对开设心理辅导课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比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这些渠道。
课堂学习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养。品德课的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品德课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课堂讨论,消除内心矛盾
课堂讨论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两难情景,激起学生的矛盾心理,使学生通过民主讨论,澄清模糊认识,消除错误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如当学生提出可以用自杀的办法迫使父母妥协时,教师不立即下结论,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极力述说着自己的想法。最终大家都认为,搞自杀威胁、恐吓父母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要改变自己难堪的处境可以采用书信或当面交谈的办法与父母沟通,减少误会。这种课堂讨论,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错误心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让课堂讨论发挥作用,使学生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寻找答案,处理问题,消除内心矛盾,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真诚。教师要有一颗坦诚的心,要始终以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与学生相互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想法暴露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也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可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沟通。(2)理解。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做法官,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不做直接的对或错的判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中立的角色,要坦诚地承认每个人的想法都有自己的理由,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表达出对学生的无条件关心和爱护;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各种问题,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氛围。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自由的讨论中引发思考,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二、榜样示范,激发模仿欲望
学生模仿性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
一要发挥传统榜样的作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榜样,榜样是他们前进的旗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光辉榜样,这些榜样都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灵的巨大精神财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身上潜伏着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要相信孩子,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榜样的感召力,培养富有理想、对生活充满激情、正义、善良、热爱生活的一代。
二要直面“星族”,变盲目的追捧为学习的典范。由于学校的榜样教育缺乏时代感,而现实生活中一些“星族”与学生年龄相近、社会背景相似,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因此一些学生就走进了“追星族”、“发烧友”的行列,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要挖掘这些“星族”的积极因素,挖掘他们的可取之处,积极引导学生去模仿,让学生从偶像认同到价值认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变盲目的追捧为学习的典范。
三、活动体悟,引发心灵震撼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活动体悟是指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形成内心矛盾冲突,在解决内心矛盾的过程中矫正认知,获得心灵深处的感悟,最后形成学生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一种自我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
第一,情境体悟。皮亚杰认为,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创设、模拟动态有趣的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唤起自身的经验,在情与境的交织作用中,不断维持和强化体验,使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获得成长。
第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角色模拟,角色互换,在入情入境地表演中,唤醒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第三,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心理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素质要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培养,就如同学生的体魄要在锻炼中得到增强,道德素质要在道德行为中发展一样。学生只有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磨砺他们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因此,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体验与认识,锻炼与成长。
四、多元评价,放飞心灵风帆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良好表现能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教师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反之则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一,肯定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真诚的鼓励性评价能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只是翻来覆去地用“好”、“不错”、“很好”等评价语言,这种乏味的评价起不到鼓励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应该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你是个孝顺的孩子,老师都被你感动了。” “你做得对,换了是我们在座的其他人,我们也都会这么做的。” “你们小组很有团队精神,因为你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评价,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同时也为其他学生、小组做行为导向。真诚的鼓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获得了追求成功和由成功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也深深地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模仿欲望,使他们获得了自主学习、自我促进的情绪体验。
第二,否定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前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充满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否定性评价,能帮助学生进行理智 地选择,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攀比心理,认为自己的东西比别人的贵才好,才有面子。对于这种不健康心理,教师就可以作出否定性评价,并通过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白正确的做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品德课的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随着课改的深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设立了心理辅导室。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心理辅导室的个别辅导方式,容易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都是心理有疾病的,导致学生不会主动上门咨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盲区。学校心理辅导课一星期大多只有一节课,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因而缺乏针对性。另外,不少学校对开设心理辅导课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比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这些渠道。
课堂学习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养。品德课的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品德课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课堂讨论,消除内心矛盾
课堂讨论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两难情景,激起学生的矛盾心理,使学生通过民主讨论,澄清模糊认识,消除错误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如当学生提出可以用自杀的办法迫使父母妥协时,教师不立即下结论,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极力述说着自己的想法。最终大家都认为,搞自杀威胁、恐吓父母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要改变自己难堪的处境可以采用书信或当面交谈的办法与父母沟通,减少误会。这种课堂讨论,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错误心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让课堂讨论发挥作用,使学生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寻找答案,处理问题,消除内心矛盾,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真诚。教师要有一颗坦诚的心,要始终以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与学生相互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想法暴露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也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可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沟通。(2)理解。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做法官,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不做直接的对或错的判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中立的角色,要坦诚地承认每个人的想法都有自己的理由,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表达出对学生的无条件关心和爱护;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各种问题,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氛围。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自由的讨论中引发思考,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二、榜样示范,激发模仿欲望
学生模仿性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
一要发挥传统榜样的作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榜样,榜样是他们前进的旗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光辉榜样,这些榜样都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灵的巨大精神财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身上潜伏着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要相信孩子,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榜样的感召力,培养富有理想、对生活充满激情、正义、善良、热爱生活的一代。
二要直面“星族”,变盲目的追捧为学习的典范。由于学校的榜样教育缺乏时代感,而现实生活中一些“星族”与学生年龄相近、社会背景相似,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因此一些学生就走进了“追星族”、“发烧友”的行列,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要挖掘这些“星族”的积极因素,挖掘他们的可取之处,积极引导学生去模仿,让学生从偶像认同到价值认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变盲目的追捧为学习的典范。
三、活动体悟,引发心灵震撼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活动体悟是指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形成内心矛盾冲突,在解决内心矛盾的过程中矫正认知,获得心灵深处的感悟,最后形成学生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一种自我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
第一,情境体悟。皮亚杰认为,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创设、模拟动态有趣的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唤起自身的经验,在情与境的交织作用中,不断维持和强化体验,使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获得成长。
第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角色模拟,角色互换,在入情入境地表演中,唤醒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第三,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心理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素质要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培养,就如同学生的体魄要在锻炼中得到增强,道德素质要在道德行为中发展一样。学生只有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磨砺他们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因此,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体验与认识,锻炼与成长。
四、多元评价,放飞心灵风帆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良好表现能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教师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反之则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一,肯定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真诚的鼓励性评价能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只是翻来覆去地用“好”、“不错”、“很好”等评价语言,这种乏味的评价起不到鼓励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应该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你是个孝顺的孩子,老师都被你感动了。” “你做得对,换了是我们在座的其他人,我们也都会这么做的。” “你们小组很有团队精神,因为你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评价,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同时也为其他学生、小组做行为导向。真诚的鼓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获得了追求成功和由成功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也深深地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模仿欲望,使他们获得了自主学习、自我促进的情绪体验。
第二,否定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前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充满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否定性评价,能帮助学生进行理智 地选择,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攀比心理,认为自己的东西比别人的贵才好,才有面子。对于这种不健康心理,教师就可以作出否定性评价,并通过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白正确的做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品德课的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