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仰望天空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ang_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是一个高度官方和正式的用语。
  政府行动的报道广泛见诸媒体。中国参加气候变化首脑会议成为头条新闻, 政府通过此种方式来使民众确信政府是为了他们的最大利益在行动。但凡重大公共事项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均成为了展示绿色未来的舞台。
  因此,毫不奇怪,挂在每个人口头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是当前最应时的话。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关于可持续性, 人们的所说与所做之间有着日益扩大的鸿沟。近日,借着第42个世界地球日的来临之际,一份名为《与绿色同行:跨越可持续性鸿沟》的调研报告近日发布。
  从2010年7月至10月的4个月里,“奥美爱地球”团队联同毅诺调研公司的调研人员一起访问了天津、上海、无锡三个城市的24户家庭。调研团队深入受访者的家里,观察他们每天的生活,记录他们的消费以及处置废品和垃圾的行为。同时,在这个家庭深入访问的基础之上,还进行了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定量调研,共有1300名受访者接受了关于理解和衡量中国的可持续性机会的调研。
  此次调研旨在理解人们有关可持续性言行之间的差距并为政府、企业以及社区建议了十项未来的解决之道,让这三者共同努力鼓励大众实践更加可持续地生活,从而为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价格催生“环保非客”
  
  信仰的转变已扩展至可持续性。
  在兰德公司2008年做出的一份研究中显示,有将近50%的中国受访者声称他们在家里使用可再生能源,55%的人说他们使用节能设备,52%的人说他们不使用塑料袋,还有38%的人说他们使用替代性汽车燃料。但任何只要了解一点实际情况的人就知道这些并不符合事实。直接入户的可再生能源供应尚有待于落实, 走进任何当地的商场你都会看到购物者人手几个塑料袋, 交通的替代性燃料也还未推广,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在骑电动自行车。
  在接受可持续性方面调研的时候,这些受访者都会选择使他们看起来形象良好的回答。在今天, “号称环保”是一种怎么也不会错的说法。但是, 如果使用这些数据来作为市场决策的基础,人们势必会高估中国绿色消费者的数量。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Geoff Beattie教授对这群“号称环保”的人有一个专有名词。他称之为“环保非客”。在其《为何我们没有拯救地球》一书中,他分析了一系列身体姿势和身體语言,揭示了人们在受到压力的情况下会说出与他们深层信仰不一致的观点。
  “显然,在这种方法下完成的调研是有问题的。与其直接问人们在做什么,不如改变我们的调研方向,去观察他们正在做什么,并且请他们展示他们正在做的事。我们要在被访者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做这类研究:在他们家里,在他们购物的时候。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来验证他们的说法。”“奥美爱地球”大中华区社会人类学总监麦博博士(Dr. Michael Griffiths)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研显示,以下这些因素阻碍了人们采取可持续行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自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更多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和大企业应该是解决环保问题的主力军;55%的受访者声称“方便”是他们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所以,环保可能为他们带来不方便。环保产品昂贵,以及费时间去找寻环保产品是大部分人不愿意买环保产品的理由;另有53%的受访者认为绿色产品在中国市场价格偏高。
  人们在揭示可持续性鸿沟的存在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个鸿沟的存在也伴随着机遇的到来。当人们声称他们环保,是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到他们以前不够环保而需要改变自身的行为。他们关心环保问题,但是他们又无能为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已经有了环保的态度,但是他们所缺失的是方法;方法有时是关于经济的和文化的,但更多的是关于社会的和政治的。
  但当一个强大的政府承担起如此多的责任,民众和企业会渐渐失去了行动开始的意识。“在他们寻找看似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全球变暖)的解决之道时,大众转向政府和大企业,他们相信这两者有能力和手段带来积极的变化。但我们非常乐于告诉他们,在跨越可持续性鸿沟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作为。”麦博补充道。
  
  环保也是买卖的机会
  
  2009年,沃尔玛在总部召开的一次与其1500家供货商、合伙人和可持续发展领导者的会议上宣称,公司计划发展一个全球范围的可持续性生产指数。这个指数旨在建立一个独立的数据库来评估产品的可持续性, 主要目标是推动公司的全球供应链向可持续的商业实践发展。2010年3月,沃尔玛公司宣布公司的目标是,在2015年前减少碳排放量2000万吨。
  如沃尔玛这样在企业日常运营中纳入可持续性的例子正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公众和政府的肯定和鼓励。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当被问到环保的哪方面最重要时,只有少数企业认为是创新。大部分企业认为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强制以及能源消耗与污水的减少。只有32%的企业认为技术创新能够帮助减少能源和自然资源消费。
  另外,84%的受访企业认为环保对于他们很重要, 因为这是政府明文规定的法律要求;79%的企业认为环保是品牌形象的需要。仅有19%的企业声称, 它们在促进环保产品的销售。
  但此次调研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78%的受访者说,他们宁愿政府或是相关团体为他们提供关于可持续生活的指导,然后他们自己去实践,而不愿意让政府的规定来强制他们采取环保行动;69%的受访者说,如果环保产品和非环保产品的价格一样,那么他们将会购买环保产品。71%的受访者甚至愿意花多出10%的价格去购买。
  “我们发现,作为企业来说,有两个关键的动力促使他们在公司运营中纳入可持续性, 那就是: 强制性规定和成本节约。但他们恰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环保也可以是一个买卖的机会。”麦博告诉记者,“发现人们声称的和实际发生的可持续行为大相径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性鸿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企业把其品牌战略和营销决策建立在消费者所声称的可持续行为的这些调研数据之上,那么,他们将远远低估教育消费者和促使其参与可持续行动的必要性,以及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市场。”
  省吃俭用了这么多年,中国消费者正处于消费自信的高峰期。41%的中国人希望今年升级他们的消费。中小城市消费者增加花销和购买更加昂贵物品的倾向甚至更为明确。麦肯锡的一份报告称,52%的二级城市市民认为购物是与家人共度时光的最佳方式之一,要知道在美国只有15%的消费者这么认为。
  中国中产阶层——到2020年前这个层次的规模将增至惊人的7亿——如今被寄予了拯救世界经济的厚望。▲
  
  可为企业、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提供切实可行的十条解决之道
  1.大众,而非典范。对中国公民已践行的绿色大众行为表示鼓励和奖励。
  2.产品,而非政策。彰显市场上已经有的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创新、企业在制造和运输方面的革新。让消费者了解这些信息,让他们知道他们所面对的环保选择。
  3.每日坚持,而不仅是地球日。应该提倡并每天都坚持绿色环保,而不仅仅只是在地球日或者是地球一小时活动时才这么做。
  4.个人,而非全球。从现在开始对话。要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应该是许多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5.激励,而非斥责。为个人和群体建立鼓励机制,鼓励绿色的环保行为和购买决策。
  6.选择,而非强制。为消费者提供绿色选择。如果价格相差无几,那么品牌的环保认证就成为消费者选择这个品牌而不是其竞争对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适当的时间和地方提供环保选择是很重要的。
  7.对话,而非命令。如果可持续活动的参与是以硬性规定且必须服从为前提,那么,即便人们暂时遵循了这些规定,随后也会把它们忘得干干净净。如果我们想要消费者践行可持续行为的话,我们需要的就是鼓励,而不是命令。
  8.自觉,而非炫耀。树立良好的中国集体意识。鼓励家庭在购物之前问问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个东西。
  9.合作,而非独占。互相合作可以促进积极的变化。目前,绿色运动正处于对抗大于共识的困境。
  10.整合,而非极化。绿色行为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使人们了解到,环境问题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影响,而两极分化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其他文献
在南太平洋的塔斯曼海中,有一个火山岛。这个火山岛只有17平方公里,不过岛上植被繁茂,地形狭长,物种也特别丰富。 这个岛没有居民,一直孤悬海外。直到1788年2月17日,這里才被一位执行任务的英国海军上尉——亨利·波尔发现,因此,这个岛被命名为豪勋爵岛。  命名后,波尔和随从踏上小岛,他们还未来得及欣赏岛上风光,就被岛上的一种动物吓着了。这东西跟竹节虫一样,长着6条腿,但身长15厘米,而且岛上遍地都
我刚参加工作时,外婆还活着,她跟我道别时,语重心长地叮嘱:“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外面不比家里,多做事,少说话。”  外婆未嫁之前,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几乎没怎么做过家务。外公家是一个大家庭,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嫂二嫂本来并不和睦,但外婆初嫁,在她们眼里就是一个来抢地盘的外人,于是一起想尽办法来对付她。比如,婆婆出门,安排三个媳妇在家做饭。婆婆前脚出门,大嫂二嫂就躲到凉快的地方去聊天说笑,外婆
热爱健身的朋友一定对跑步机非常熟悉,它不仅在健身房中是我们的伙伴,也出现在不少人家中。跑步机的发明初衷不是作为健身器材,而是惩罚犯人。  19世纪初,英国犯罪率上升,监狱里人满为患。如何改造顽固的犯人们?监狱管理人员苦恼不堪。1818年,工程师William Cubitt发明跑步机treadmill,这种人力驱动的巨型装置很快被引入监狱,用于犯人劳改。  Treadmill有点像加强版的水车,犯人
卡-26直升机由著名的苏联卡莫夫设计局设计制造  这些年,直升机已经成为农林作业的“空中高手”,喷洒农药、播种施肥、运输物资、护林灭火、人工增雨,样样拿得出手。这么优秀的作业高手,功夫可不是一两天就能练成的。“直升机界的拖拉机选手”  农林作业是直升机很早就应用的领域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世界上第一款专门研制的民用直升机卡-26就是用来服务农业生产的。  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苏联民航局提
“壬辰秋月,祭奠郎君仪式开始……”随着主祭人洪亮的声音,原本热热闹闹的房间内顿时安静了下来,三十多位老老少少人人手拈清香一支,表情肃穆,站成三排。这是一群“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南音表演者。最年长者,六十不到,最年轻者,是一位80后演员带来的才几个月大的儿子。就是这群人,延续着汉晋以来的相和歌、清商乐,唐代的燕乐、大曲等艺术传统,令人动容。  祭台上,供奉着一尊造型古朴雅致的神像,右手执弹,左
若是冬日于大雪纷飞中独自踌躇街头,我会忽然特别向往儿时老家温暖的土炕。对于我们这些乡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作为乡村生活的符号的土炕,不仅是乡情的承载,更是潜藏在心底的未泯情愫。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祖母总会说,上炕坐吧,炕上暖和。来人如果只站着,说几句话就走,她就踮着三寸金莲的小脚送出大门口,嘴里不停念叨:“这就走啊,你看,连热炕都没坐会儿……”  在关中农村,土炕家家都有。大多数人家的屋子,进
与朋友雅聚,言及当年求学时情状,感慨万千:入学后,上课时先生把凳子拿走,要求学生站着写字,每天下午必须交60个核桃大小的楷体字作业,持续30日之后,不再要求。??  先生说,今后不让你们交了,因为一个人有一个月的持续坚持,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习惯。朋友说,果然,那30天的作业,成为了骨子里的习惯,30多年了,到现在自己已经成了导师,但是每天写字的习惯却没有间断过!  由是我想,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
  
1918年,潘濂生于海南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为了生存,16岁时他奔赴了香港,在海轮上做学徒。二战爆发后,英国商船负责在海上运输战时物资,人手急缺,便從中国大量招募海员,潘濂就在英国的“贝洛蒙”号商船工作。  1942年11月23日,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贝洛蒙”号,被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千钧一发之际,潘濂反应迅速,穿上了救生衣,随即跳入了海中。他刚进入水中,第二颗鱼雷又击中了商船,船身很快沉没,
夜深回家,如果是有月亮,我很喜欢在山前的那条路上多走会儿。  原来,这是一条很窄的小路,两边长满野草,中间被踩得光秃秃的。走在上面,有轻微的风伴着,时而,草丛中还会蹦出泰戈尔或者黑格尔的精美语句来。  一边行走,一边咀嚼,弄不清是草在思想,还是我在思想。  后来,山里盖起了好多楼,住的人多了,小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大马路,少了很多诗意。  想想,这些年来,少了诗意的又何止是一条路呢?小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