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景而非秋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m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半江红树卖鲈鱼”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本文作者從《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和杨柳的意象来分析,认为这句诗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而不是描写秋天的景色,;并且分析了造成人们曲解的原因。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题未定>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6]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7]陶文鹏.瞬间情景,包孕生发[J].古典文学知识,1993,(6):112-113.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空气取水器的取水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吸附剂SiO2H2·CaCl2的配制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吸附剂的最大吸附量x(kg H2O/kg SiO2·CaCl2)可达0.4以上,是粗孔硅胶
该文以测定现场TNT浓度为例,叙述了用不同流量、不同滤料对固态气溶胶的采样效果。提出小流量长时间采样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并建议采集粉尘样品时,可根据被测物的性质,在空气中
浇注过程的卷气再氧化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文注重浇注工艺因素对注流卷气量的影响,通过因素分析和水力学模型实验,得到了如下关系式:Qg=4.17×10[*-2*]W[*0.771*]d[*0.202*]H[*0
1前言空气湿化器作为HAT(HumidAirTurbine)循环的关键部件在HAT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湿化器内,通过气水间的逆流传热传质,达到加热和湿化空气的目的,从而加大透平流量,减少了压缩功,提高了循环效率
摘要: 本文针对学习文言虚词常出现的问题,探寻解决办法。  关键词: 文言虚词引申义语法意义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与实词相比,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但却很难把握。学生在学习文言虚词时常犯这几种毛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性翻译;以今律古。鉴于此,学生在文言虚词的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    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纵观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可以说,我国30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面临着国际国内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种种严峻考验,因此我们更应该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改革开放能否成功和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关键在解放思想。 
凝结水是分子吸附作用和热力凝结作用共同的产物,可划分为吸湿凝结水和热力凝结水;凝结水来源于近地表空气和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的机械组成、近地面空气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