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壤次生盐渍化可以出现在干旱地区,强烈的水分蒸发可以将盐分留在地表土壤。也可以也会出现在沿海地区,人们对沿海地区资源过度开采,造成海水流入到地下水当中,影响到地下水的水质。在地下水位上升的同时,也会伴随着盐分的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还可以出现在河口,当河流进入枯水期的时候。河口的水位比较低,造成海水上溯,携带大量可溶盐,进而导致河流两岸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另外也可以出现在种植农作物的土壤上。本文首先阐述了土壤盐渍化的研究目的。其次,论述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原因,说明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危害。并列举了改良措施。
关键词:土壤次生盐渍化;水分蒸发;海水上溯;改良措施
1 研究目的
随着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提高,一些地区原有的盐渍化问题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别名是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作用过强以及人们在种植庄稼时不合理灌溉引起的,会导致地下水上升到地表位置进行蒸发。在地下水上升到地表位置过程中,其所含的盐分也会随着水分子上升到地表土壤中。在土壤表层汇集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甚至还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因此,研究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并找到改良措施。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
2 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原因
2.1 濫用肥料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对于生长农作物的土壤而言,施用化肥过量。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种植户会为了追求产量并且获得高收益,进而加大土壤中化肥的使用或是在使用化肥过程中,施加到土壤中的比例不均等。多余的化肥会积累在土壤之中或者随水流入到地下水当中,极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
2.2 种植作物年限延长
土壤种植农作物的时间年限越长,越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长时间耕种农作物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的累积,进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当长时间种植同一种作物的时候,会导致20cm以上土壤的盐分迅速增加。当种植期限达到三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现象就会出现。当种植年限达到六年左右的时候,会导致深层土壤盐分累积。因此,土壤中的含盐量会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
2.3 土壤不合理灌溉
不合理的灌溉也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因为水可以运输土壤中的盐分,而蒸发是运输盐分的动力。盐分的运送和水的运动保持一致,地下水位的高低对土壤中盐分的积累有重要的影响。通常地下水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大类。其中,潜水是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对于露天的土壤而言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的水位升高,潜水埋深接近于地表,然后通过蒸发,盐分会在土壤表层积累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2.4 气候的影响
有的地区是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蒸发性强且光照充足,干旱少雨。土壤的结构往往和天气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干旱少雨会导致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很低,生物积累很弱。含有较低的有机质,蒸发作用强,均是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
3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危害
3.1 对农作物的影响
当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的盐分越高,农作物的生物量和发芽率甚至是农作物的高度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比如对于辣椒而言,土壤的盐分累积会导致辣椒的幼苗普遍偏低,辣椒的叶面积减小,发芽率极低甚至还会造成叶片萎缩现象的发生。如果不对土壤盐渍化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会造成农作物植株幼苗死亡的现象。
3.2 对环境的影响
当土壤中出现次生盐渍化问题时,其内部以阴离子字为主。土壤表层的阴离子占比高达60%以上。随着时间年限的增长,土壤表面的阴离子会出现下移现象,造成地下水中阴离子相应增多,甚至会超过国家标准。综上可见,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会影响我国地下水的组成成分,进而影响居民日常饮用水的质量。
4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4.1 生理除盐
可以采用生理除盐,即填种农作物方式,对土壤盐渍化进行处理。土壤中填种的农作物大多采用具有生长快,吸肥力强,耐盐特性的植株,用于降低土壤中盐分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阻止土壤中氨素的损失,增加土壤中有效氨的含量。填种的农作物还可以将土壤中多余的盐分转移到农作物上,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繁殖都有很大的作用。在日光温室夏季休闲期采取种作物苏丹草、甜玉米、毛菩子和宽菜。对其进行填作种植。其中,毛菩子对土壤中盐分的降解最为有效。盐渍化土壤还可以适当种植大葱和玉米,其中大葱可以增加土壤中放线菌以及细菌的数量。使土壤中的真菌显著减少,降低土壤中可溶盐的浓度,缓解土壤盐渍化问题。
4.2 适当施肥
对土壤按照一定比例合理施肥,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可溶盐的浓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可以缓解土壤中盐分的累积,可以节约支出成本。对于次生盐渍化的土壤而言,施加土壤改良剂和生物有机盐最高可以降低土壤中一半的含盐量,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植株的高度,果种的数量等等,还可以减少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
4.3 轮作种植
合理轮作方式对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白菜和辣椒两种农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分别可以降低土壤中可溶盐浓度的一半。合理轮作方式还可以降低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中孔的间隙,进而降低可溶盐浓度。合理的轮作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的繁殖,减少真菌的数量,缓解该区域土壤盐渍化现象。 4.4 微生物改良
微生物也可以用于土壤盐渍化的改良。不论是单一菌种还是复合菌种,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均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防止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同时还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增大壤孔的间隙。增强土壤的呼吸力度。微生物用于土壤之中还可以给土壤增加营养盐元素,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土壤可溶盐的浓度。比如,耐盐联合固氮菌是可以有效降解硝酸盐的微生物菌剂。它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氨元素,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其中,耐盐联合固氮菌的耐盐性比较强。还可以对土壤进行一定的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将土壤中无机氨的含量转化成有机氨。由此利用微生物生长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将其转化为有机氮.从而一方面达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增加,另外一方面增加土壤生物周转“库”的量(微生物生物量氮)。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农业化进程的发展,除去自然因素的形成原因。人为因素导致各个地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水漫溉或者只灌不排,均可以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大量盐分到地表。对于比较干旱的地区,人们往往会采用引水灌溉的方式,导致下游的水量流到上游。出现海水倒灌现象,沿海三角洲也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是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他往往是由于灌溉方式不对,施肥不均衡,种植农作物的年限过长等因素导致。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饮用水质量。
目前,我国的许多居民对土壤盐渍化问题并不了解。种植农作物的商家,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大多是直接对其弃用。不懂得合理施肥,生理除盐以及合理轮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但是,目前所陈述的方法仍然会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因此,未来急需我们寻求一种效果好,成本低以及环境污染小的解决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顾京晏,顾卫,张化,等.我国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生物改良措施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1):70-75.
[2] 杜巖.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及解决途径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 杨劲松.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土壤学报,2008(5):837-845.
关键词:土壤次生盐渍化;水分蒸发;海水上溯;改良措施
1 研究目的
随着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提高,一些地区原有的盐渍化问题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别名是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作用过强以及人们在种植庄稼时不合理灌溉引起的,会导致地下水上升到地表位置进行蒸发。在地下水上升到地表位置过程中,其所含的盐分也会随着水分子上升到地表土壤中。在土壤表层汇集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甚至还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因此,研究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并找到改良措施。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
2 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原因
2.1 濫用肥料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对于生长农作物的土壤而言,施用化肥过量。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种植户会为了追求产量并且获得高收益,进而加大土壤中化肥的使用或是在使用化肥过程中,施加到土壤中的比例不均等。多余的化肥会积累在土壤之中或者随水流入到地下水当中,极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
2.2 种植作物年限延长
土壤种植农作物的时间年限越长,越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长时间耕种农作物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的累积,进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当长时间种植同一种作物的时候,会导致20cm以上土壤的盐分迅速增加。当种植期限达到三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现象就会出现。当种植年限达到六年左右的时候,会导致深层土壤盐分累积。因此,土壤中的含盐量会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
2.3 土壤不合理灌溉
不合理的灌溉也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因为水可以运输土壤中的盐分,而蒸发是运输盐分的动力。盐分的运送和水的运动保持一致,地下水位的高低对土壤中盐分的积累有重要的影响。通常地下水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大类。其中,潜水是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对于露天的土壤而言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的水位升高,潜水埋深接近于地表,然后通过蒸发,盐分会在土壤表层积累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2.4 气候的影响
有的地区是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蒸发性强且光照充足,干旱少雨。土壤的结构往往和天气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干旱少雨会导致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很低,生物积累很弱。含有较低的有机质,蒸发作用强,均是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
3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危害
3.1 对农作物的影响
当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的盐分越高,农作物的生物量和发芽率甚至是农作物的高度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比如对于辣椒而言,土壤的盐分累积会导致辣椒的幼苗普遍偏低,辣椒的叶面积减小,发芽率极低甚至还会造成叶片萎缩现象的发生。如果不对土壤盐渍化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会造成农作物植株幼苗死亡的现象。
3.2 对环境的影响
当土壤中出现次生盐渍化问题时,其内部以阴离子字为主。土壤表层的阴离子占比高达60%以上。随着时间年限的增长,土壤表面的阴离子会出现下移现象,造成地下水中阴离子相应增多,甚至会超过国家标准。综上可见,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会影响我国地下水的组成成分,进而影响居民日常饮用水的质量。
4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4.1 生理除盐
可以采用生理除盐,即填种农作物方式,对土壤盐渍化进行处理。土壤中填种的农作物大多采用具有生长快,吸肥力强,耐盐特性的植株,用于降低土壤中盐分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阻止土壤中氨素的损失,增加土壤中有效氨的含量。填种的农作物还可以将土壤中多余的盐分转移到农作物上,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繁殖都有很大的作用。在日光温室夏季休闲期采取种作物苏丹草、甜玉米、毛菩子和宽菜。对其进行填作种植。其中,毛菩子对土壤中盐分的降解最为有效。盐渍化土壤还可以适当种植大葱和玉米,其中大葱可以增加土壤中放线菌以及细菌的数量。使土壤中的真菌显著减少,降低土壤中可溶盐的浓度,缓解土壤盐渍化问题。
4.2 适当施肥
对土壤按照一定比例合理施肥,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可溶盐的浓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可以缓解土壤中盐分的累积,可以节约支出成本。对于次生盐渍化的土壤而言,施加土壤改良剂和生物有机盐最高可以降低土壤中一半的含盐量,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植株的高度,果种的数量等等,还可以减少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
4.3 轮作种植
合理轮作方式对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白菜和辣椒两种农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分别可以降低土壤中可溶盐浓度的一半。合理轮作方式还可以降低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中孔的间隙,进而降低可溶盐浓度。合理的轮作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的繁殖,减少真菌的数量,缓解该区域土壤盐渍化现象。 4.4 微生物改良
微生物也可以用于土壤盐渍化的改良。不论是单一菌种还是复合菌种,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均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防止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同时还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增大壤孔的间隙。增强土壤的呼吸力度。微生物用于土壤之中还可以给土壤增加营养盐元素,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土壤可溶盐的浓度。比如,耐盐联合固氮菌是可以有效降解硝酸盐的微生物菌剂。它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氨元素,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其中,耐盐联合固氮菌的耐盐性比较强。还可以对土壤进行一定的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将土壤中无机氨的含量转化成有机氨。由此利用微生物生长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将其转化为有机氮.从而一方面达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增加,另外一方面增加土壤生物周转“库”的量(微生物生物量氮)。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农业化进程的发展,除去自然因素的形成原因。人为因素导致各个地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水漫溉或者只灌不排,均可以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大量盐分到地表。对于比较干旱的地区,人们往往会采用引水灌溉的方式,导致下游的水量流到上游。出现海水倒灌现象,沿海三角洲也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是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他往往是由于灌溉方式不对,施肥不均衡,种植农作物的年限过长等因素导致。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饮用水质量。
目前,我国的许多居民对土壤盐渍化问题并不了解。种植农作物的商家,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大多是直接对其弃用。不懂得合理施肥,生理除盐以及合理轮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但是,目前所陈述的方法仍然会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因此,未来急需我们寻求一种效果好,成本低以及环境污染小的解决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顾京晏,顾卫,张化,等.我国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生物改良措施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1):70-75.
[2] 杜巖.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及解决途径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 杨劲松.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土壤学报,2008(5):837-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