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校训?据《辞海》诠释,校训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辞海》关于“校训”的诠释,告诉了我们有关“校训”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其一,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德目”,“德目”内容重在“做人”和“治学”,对于学校师生具有较强的人生指导意义,能促进学校优良校风、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与巩固。其二,校训不只是对学生所作的要求,而是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其三,校训是需要全校师生自觉地随时随地“注意与实践”的,要求师生细心领会校训的内涵,用来比照自己、督促自己,并且转化为行动,自觉地实践,以不断地提升自我,最终实现学校追求的愿景。
以笔者理解,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的灵魂之所在。校训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如同商标对于商品的作用那样,让校外人士能够一眼便识别该校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然而,在现实中本该充分体现学校特质和优势的“商标”,却大规模地被同质化、标语化。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校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无非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进取”等词语,校训似乎成了这些励志词语的排列组合。如此景观,恐怕并不能用英雄所见略同来解释。大而空、缺乏文化内涵的口号式校训漫天飞舞,扰乱了师生的大脑,麻醉了人们的记忆细胞。这些校训难以进入师生的脑海也就不足为怪了。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进取”等,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家追求的目标,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似乎总是自觉地把这些词语贯穿其中,以致这些词语在我们身边泛滥成灾,人们对其熟视无睹,更不用说去深究其中的内涵了。事实上,我们如果能真正做到其中任何一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能做到团结,我们的生活中就不会出现各种的争名夺利;如果能做到勤奋,我们的工作中就不会出现消极怠工;如果能做到求实,就不可能在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中出现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如果能做到创新,就不可能出现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十分薄弱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众多校训雷同的现象。
看看我们经常对比学习的国外大学的校训吧,虽然当中也有某些类似于“口号”,但与我们不同的是,校训并不单纯是他们学校华丽的外衣,他们把校训写进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并付诸办学的实践之中。诸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是“让这里光芒闪耀”,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密歇根大学的校训是“艺术、科学、真理”,每当我们看到这些校训时,确实感到这里是光芒闪耀的,是寻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地方,因为他们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样,当我们置身于这些学校时,学校的氛围也会使我们自然联想到“真理”“民主”等字眼。
反观我们的校训出现的形式化、同质化等问题,归根到底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校训没有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没有从本校的特殊性出发,找准本校特有的契机,展现本校独特的价值取向与风采。二是校训本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但现在却被弱化为一种装饰、一种点缀、一种空洞的宣传,是写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与己无关,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浪费自己宝贵的记忆细胞。
事实上,一个好的校训的诞生是艰难的,它绝不仅仅是一些励志词语的简单堆砌,也不只是把一些富有个性和特色的词藻高悬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就万事大吉。那样的话,再生动的校训也不会在师生心中停留片刻,更不会对广大师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个好的校训的提出,首先应该能从总体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每一所学校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校园文化,并感染和塑造着同一氛围内的个体。因此,作为校园精神象征和灵魂的校训,一定要有深刻的校园文化烙印,要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更好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如上海一所小学历来有书法教育的传统,他们据此提出“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校训,既突出了学校的书法教育特色,又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既强调了办学特点,又反映了办学理念。当人们看到这个校训时,马上就能够联想到该校的书法特色和传统,这样的校训才有可能被人们牢记。
基于此,校训的提出应该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出发,否则,就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及独有的办学特色,难免千人一面,失之浅薄。笔者认为,校训提出以后,要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领导还应将校训精神渗透、贯彻到师资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模式。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把校训转化为具体的活动方式,让师生在各项活动中加深对校训的理解,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精神力量。要让师生从认同理念转化到实际行动,再由实际行动发展到自觉同化,最终实现校训追求的共同愿景。倘若如此,身临其境的人们即使看不到悬挂在外面的校训,也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精神本质与力量。
(责 编 子 君)
以笔者理解,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的灵魂之所在。校训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如同商标对于商品的作用那样,让校外人士能够一眼便识别该校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然而,在现实中本该充分体现学校特质和优势的“商标”,却大规模地被同质化、标语化。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校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无非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进取”等词语,校训似乎成了这些励志词语的排列组合。如此景观,恐怕并不能用英雄所见略同来解释。大而空、缺乏文化内涵的口号式校训漫天飞舞,扰乱了师生的大脑,麻醉了人们的记忆细胞。这些校训难以进入师生的脑海也就不足为怪了。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进取”等,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家追求的目标,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似乎总是自觉地把这些词语贯穿其中,以致这些词语在我们身边泛滥成灾,人们对其熟视无睹,更不用说去深究其中的内涵了。事实上,我们如果能真正做到其中任何一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能做到团结,我们的生活中就不会出现各种的争名夺利;如果能做到勤奋,我们的工作中就不会出现消极怠工;如果能做到求实,就不可能在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中出现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如果能做到创新,就不可能出现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十分薄弱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众多校训雷同的现象。
看看我们经常对比学习的国外大学的校训吧,虽然当中也有某些类似于“口号”,但与我们不同的是,校训并不单纯是他们学校华丽的外衣,他们把校训写进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并付诸办学的实践之中。诸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是“让这里光芒闪耀”,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密歇根大学的校训是“艺术、科学、真理”,每当我们看到这些校训时,确实感到这里是光芒闪耀的,是寻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地方,因为他们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样,当我们置身于这些学校时,学校的氛围也会使我们自然联想到“真理”“民主”等字眼。
反观我们的校训出现的形式化、同质化等问题,归根到底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校训没有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没有从本校的特殊性出发,找准本校特有的契机,展现本校独特的价值取向与风采。二是校训本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但现在却被弱化为一种装饰、一种点缀、一种空洞的宣传,是写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与己无关,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浪费自己宝贵的记忆细胞。
事实上,一个好的校训的诞生是艰难的,它绝不仅仅是一些励志词语的简单堆砌,也不只是把一些富有个性和特色的词藻高悬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就万事大吉。那样的话,再生动的校训也不会在师生心中停留片刻,更不会对广大师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个好的校训的提出,首先应该能从总体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每一所学校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校园文化,并感染和塑造着同一氛围内的个体。因此,作为校园精神象征和灵魂的校训,一定要有深刻的校园文化烙印,要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更好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如上海一所小学历来有书法教育的传统,他们据此提出“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校训,既突出了学校的书法教育特色,又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既强调了办学特点,又反映了办学理念。当人们看到这个校训时,马上就能够联想到该校的书法特色和传统,这样的校训才有可能被人们牢记。
基于此,校训的提出应该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出发,否则,就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及独有的办学特色,难免千人一面,失之浅薄。笔者认为,校训提出以后,要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领导还应将校训精神渗透、贯彻到师资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模式。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把校训转化为具体的活动方式,让师生在各项活动中加深对校训的理解,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精神力量。要让师生从认同理念转化到实际行动,再由实际行动发展到自觉同化,最终实现校训追求的共同愿景。倘若如此,身临其境的人们即使看不到悬挂在外面的校训,也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精神本质与力量。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