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是对一堂家乡鉴赏课的教学反思。笔者从教材的选择、课程的定性、教学方式的选择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探究了文章的设计思路及教学得失。总结了一种名胜鉴赏类课程的有益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名胜;语文;选材;定性
《常熟名胜》是常熟市新编的中专语文校本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训练。严格地说,它并不算一堂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因为它只有课题,没有课文,更没有相关的练习,无法让学生达到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等能力的训练。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这样一堂课无疑会让学生对家乡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我想,这应该是编者的初衷。
常熟是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湖光山色,旖旎秀丽。虞山、尚湖、沙家浜等皆负盛名;常熟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史迹丰富,琴棋书画、诗词文章各领风骚。《常熟名胜》可讲的内容太多,短短一堂课肯定是无法面面俱到的。那么,究竟该如何来上好这样一堂题目大而内容杂的课呢?由于本文是本市新自编的课文,尚无教参及前人经验。所以,本文也是我的一个教学尝试。尚需专家检验。下面,我首先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一、选材
所谓量体裁衣,必先有体,才能测量裁布以成衣。不确定教学内容,何来设计之说。所以,本文的首要工作便是选定材料。如上所述,常熟之名胜数不胜数,虞山、尚湖、沙家浜,方塔、曾园、彩衣堂、言子墓等俯拾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常熟人自然是耳熟能详。那么,哪些该细说,哪些该略说,又该如何说呢?我就根据知名度与地理位置,将名胜分为四大块,即虞山、古城、尚湖、沙家浜。
当然,这么多景点介绍不能千篇一律,内容太单一则会枯燥。在介绍时,我将根据各块景点的内涵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角度来介绍:虞山侧重讲常熟悠久的历史,从商末至今,名人辈出,代代相传,一座虞山恰代表了常熟的历史。
二、定性
要上好一堂课,你首先要确定你在上一堂什么课,这是判断你上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首要标准。语文课就是姓“语”。在平常教学中,我们很少会碰到这个问题。但语文这个学科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无所不包,所以有时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尺度,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历史课。本文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特别是在没有教材,老师可以自由发挥的时候。那么如何才能不把本课上作导游专业课或地理呢,如何才能不让本课流于简单的知识介绍呢?这是我上这一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最后我决定让本文的“语”体现在材料的分析上,体现在写作上。在课前,我会先搜集各景点的介绍资料,并用一些文字将他们组织成一篇游记,在讲述时也会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以游踪为线索——来串讲各景点。材料分析即是让学生对我所选材料的一个内涵归纳,归纳出常熟名胜的特色,即上文所述历史、文化、风光、传统四个方面——这是本文的“形”。常熟之“名”,油然而生之“爱”,便是本文的“神”。用一根红绳串起零散的珍珠,形散而神不散,此即是游记散文的写法。
三、形式
这里所说的形式即教学方法。要上好《常熟名胜》这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十分有益而必要的。对于景点的介绍,图像声音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手段。因而,在课件制作上,我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这样,各景区的图片,相关名人和文化流派的文字材料,虞山琴派的古琴曲,和各景区的旅游宣传片,在课上交相辉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这堂课的课堂氛围是极其热烈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不光要调动学生,还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学习。所以,在课上,我还设置了其他环节。比如介绍虞山尚湖,我就让学生自己以小导游的方式自己介绍;比如介绍沙家浜,我就让学生以小品的方式来演绎;比如介绍曾园,我就让学生回顾有关曾朴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等文学常识;比如介绍兴福寺,我就让学生一起背诵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等等等等。这样,这堂课就活跃起来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课堂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当然,从学生课后的作业来看,虽然质量并不见得好,但作为游记散文的形式已基本合格。可以说,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今职业学校的学生,好学者少,厌学者多,尤其是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认为其枯燥者更不在少数。本课之所以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当然首先得益于题材的新颖,内容的活泼,但我觉得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从名胜中走进去,从语文中走出来!那么换做其他正统的语文课文,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呢?能不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呢?散文自不必说,有先天的优势。议论文说明文呢,设置情境,抓住文章的一个点作为该文的“名胜”,吸引学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仅抛砖以引玉。
参考文献:
[1]胡菊.职业学校语文教科书编制之选材构想[J].语文学刊, 2011(11)
[2]吴勇.让生活为语文学习构筑广阔的平台[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5(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练塘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名胜;语文;选材;定性
《常熟名胜》是常熟市新编的中专语文校本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训练。严格地说,它并不算一堂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因为它只有课题,没有课文,更没有相关的练习,无法让学生达到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等能力的训练。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这样一堂课无疑会让学生对家乡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我想,这应该是编者的初衷。
常熟是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湖光山色,旖旎秀丽。虞山、尚湖、沙家浜等皆负盛名;常熟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史迹丰富,琴棋书画、诗词文章各领风骚。《常熟名胜》可讲的内容太多,短短一堂课肯定是无法面面俱到的。那么,究竟该如何来上好这样一堂题目大而内容杂的课呢?由于本文是本市新自编的课文,尚无教参及前人经验。所以,本文也是我的一个教学尝试。尚需专家检验。下面,我首先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一、选材
所谓量体裁衣,必先有体,才能测量裁布以成衣。不确定教学内容,何来设计之说。所以,本文的首要工作便是选定材料。如上所述,常熟之名胜数不胜数,虞山、尚湖、沙家浜,方塔、曾园、彩衣堂、言子墓等俯拾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常熟人自然是耳熟能详。那么,哪些该细说,哪些该略说,又该如何说呢?我就根据知名度与地理位置,将名胜分为四大块,即虞山、古城、尚湖、沙家浜。
当然,这么多景点介绍不能千篇一律,内容太单一则会枯燥。在介绍时,我将根据各块景点的内涵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角度来介绍:虞山侧重讲常熟悠久的历史,从商末至今,名人辈出,代代相传,一座虞山恰代表了常熟的历史。
二、定性
要上好一堂课,你首先要确定你在上一堂什么课,这是判断你上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首要标准。语文课就是姓“语”。在平常教学中,我们很少会碰到这个问题。但语文这个学科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无所不包,所以有时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尺度,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历史课。本文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特别是在没有教材,老师可以自由发挥的时候。那么如何才能不把本课上作导游专业课或地理呢,如何才能不让本课流于简单的知识介绍呢?这是我上这一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最后我决定让本文的“语”体现在材料的分析上,体现在写作上。在课前,我会先搜集各景点的介绍资料,并用一些文字将他们组织成一篇游记,在讲述时也会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以游踪为线索——来串讲各景点。材料分析即是让学生对我所选材料的一个内涵归纳,归纳出常熟名胜的特色,即上文所述历史、文化、风光、传统四个方面——这是本文的“形”。常熟之“名”,油然而生之“爱”,便是本文的“神”。用一根红绳串起零散的珍珠,形散而神不散,此即是游记散文的写法。
三、形式
这里所说的形式即教学方法。要上好《常熟名胜》这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十分有益而必要的。对于景点的介绍,图像声音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手段。因而,在课件制作上,我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这样,各景区的图片,相关名人和文化流派的文字材料,虞山琴派的古琴曲,和各景区的旅游宣传片,在课上交相辉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这堂课的课堂氛围是极其热烈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不光要调动学生,还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学习。所以,在课上,我还设置了其他环节。比如介绍虞山尚湖,我就让学生自己以小导游的方式自己介绍;比如介绍沙家浜,我就让学生以小品的方式来演绎;比如介绍曾园,我就让学生回顾有关曾朴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等文学常识;比如介绍兴福寺,我就让学生一起背诵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等等等等。这样,这堂课就活跃起来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课堂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当然,从学生课后的作业来看,虽然质量并不见得好,但作为游记散文的形式已基本合格。可以说,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今职业学校的学生,好学者少,厌学者多,尤其是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认为其枯燥者更不在少数。本课之所以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当然首先得益于题材的新颖,内容的活泼,但我觉得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从名胜中走进去,从语文中走出来!那么换做其他正统的语文课文,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呢?能不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呢?散文自不必说,有先天的优势。议论文说明文呢,设置情境,抓住文章的一个点作为该文的“名胜”,吸引学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仅抛砖以引玉。
参考文献:
[1]胡菊.职业学校语文教科书编制之选材构想[J].语文学刊, 2011(11)
[2]吴勇.让生活为语文学习构筑广阔的平台[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5(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练塘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