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符合高校计算机教学大纲要求并且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教材很少、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按学生水平分层次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实践教学。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掌握并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更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然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叩待解决的问题。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新进学生均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两极化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讲解以及学习热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1.2 符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并且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教材很少
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不断地更新换代,但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更新周期很长,很难跟上计算机软硬件更新的形势,致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例如,CPU已经进入了多核时代,但是很多教材还在以单核的奔腾系列为范例。
1.3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不灵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都采用黑板与投影仪相结合的方式,许多知识呈现出概念性、理论性强,内容多且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学习较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
1.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时数大都多于实践教学时数,这种课程的安排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就会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或者是题目变换—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2.1 按学生的水平分层次进行教学
如前所说,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接受的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在授课前,应该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按学生的考试成绩划分班级,如可分为免修班、提高班、基础班。免修班的学生可以不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是选修另外一门计算机课程,例如水平较高一些的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提高班的学生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教师授课时应该根据他们已有的水平,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更加熟悉、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基础班的学生是,几乎设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教师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分层次分班级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接受合适的内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持续地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
2.2 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研究会发布《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蓝皮书)中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和目标有了明确的规定。按照《规定》,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师没有必要将授课的知识点面面俱到,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进而增加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教学内容既要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内涵,又要能便于知识的拓展,当然,也要适当地介绍计算机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2.3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需求也不同。教师应该在计算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差别地进行授课,多运用启发式、发问式等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布置差异的作业。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从填鸭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式教学,从单向传播的授课转变为双向感应的学习,从轻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并把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素质。
2.4 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实事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都有赖于学生自己实践操作。所以,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互为依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讲解与演示,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内上机实验教学、课外多人合作项目,开发小型应用系统,既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掌握并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更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然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叩待解决的问题。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新进学生均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两极化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讲解以及学习热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1.2 符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并且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教材很少
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不断地更新换代,但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更新周期很长,很难跟上计算机软硬件更新的形势,致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例如,CPU已经进入了多核时代,但是很多教材还在以单核的奔腾系列为范例。
1.3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不灵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都采用黑板与投影仪相结合的方式,许多知识呈现出概念性、理论性强,内容多且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学习较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
1.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时数大都多于实践教学时数,这种课程的安排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就会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或者是题目变换—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2.1 按学生的水平分层次进行教学
如前所说,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接受的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在授课前,应该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按学生的考试成绩划分班级,如可分为免修班、提高班、基础班。免修班的学生可以不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是选修另外一门计算机课程,例如水平较高一些的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提高班的学生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教师授课时应该根据他们已有的水平,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更加熟悉、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基础班的学生是,几乎设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教师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分层次分班级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接受合适的内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持续地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
2.2 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研究会发布《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蓝皮书)中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和目标有了明确的规定。按照《规定》,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师没有必要将授课的知识点面面俱到,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进而增加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教学内容既要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内涵,又要能便于知识的拓展,当然,也要适当地介绍计算机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2.3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需求也不同。教师应该在计算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差别地进行授课,多运用启发式、发问式等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布置差异的作业。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从填鸭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式教学,从单向传播的授课转变为双向感应的学习,从轻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并把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素质。
2.4 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实事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都有赖于学生自己实践操作。所以,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互为依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讲解与演示,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内上机实验教学、课外多人合作项目,开发小型应用系统,既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