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部署的具体展开,是我们党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创新举措,也是顺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拓展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新延伸。总之一句话,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领袖有号召、时代有呼唤、社会有需求、群众有期盼,这是一篇与时俱进、必须做好的综合性大文章。
2018年6月,我们岚山区被确定为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10月,又被列为全国试点单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抓手。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书记工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组织架构,在区级成立编制7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统筹推进试点建设工作;在镇级实践所、村级实践站设立专管员,主要负责文明实践具体安排落實;在每个文明实践网格中有小巷管家,实现家门口的文明实践,形成了层层有责、层层负责、层层尽责的工作格局。二是激活盘活资源,线上线下齐发力,整合利用文化中心、文化大院、村史馆等现有资源,搭建起“标识统一、功能明确、运行高效”的区级实践中心1处、镇办实践所8处、村居实践站434处,志愿者培训基地2处,流动实践基地260余处。三是确保经费保障,争取中央、省、市到位资金736万元,区级专项资金700万元,全部用于实践站、所阵地建设、移风易俗、群众性活动和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的交通补助。四是壮大志愿队伍,坚持将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成立岚山区志愿服务联合会,整合全区志愿服务力量,建立理论宣讲、健康生活、家风家训等22支区直志愿服务队,以及600余支镇级、村级和社会志愿服务队,全区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达5.9万人。五是规范运行模式,推行“一平台双积分”运行管理模式,采取“开门询单、团队亮单、群众点单、中心下单、志愿者接单、互动评单”模式,建立起“小巷吹哨,志愿报到”的服务机制,志愿者和群众利用“掌上实践”阵地发布项目、参与活动打卡,党员干部年度志愿服务时长不得少于20小时,真正实现了志愿服务有位子、有法子、有面子。六是深化品牌创建,进一步推出“小巷管家”、文明迎亲、志愿服务“月月行”、小草学堂、众筹清洁等26个成熟项目,新孵化出“救在身边”“便当当”“幸福护航”等16个志愿服务项目。如,我区推行的“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项目,从“五老”和热心群众中选聘“小巷管家”,全区已有368个村居(社区)聘任4117名“文明实践小巷管家”。
在倡导文明乡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及时了解群众需求,上报群众身边关心的难题,拓宽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渠道,特别是在最能提升村民文明程度的“八个领域”发挥了文明乡风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的好助手,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户户通”。我区在移风易俗方面顺应群众需求,推行了文明迎亲、文明礼葬做法。在文明迎亲方面,各村居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文艺人才等志愿者,组建文明迎亲队434支,2749名志愿者,实现了全覆盖。由村头迎到娘家迎,进一步规范仪式流程,在婚礼仪式融入传统习俗和感恩父母环节,有效遏制了恶俗婚闹和婚庆乱贴乱挂现象,推动喜事新办、喜事简办,形成文明、节俭、时尚的婚育新风。在文明礼葬方面,全区成立文明礼葬志愿服务队434支,招募志愿者1200余人。出台文明礼葬“十提倡十反对”“八项流程”“四个步骤”,凡是按照规定流程举办的,区财政补贴白事理事会成员900元钱。2020年以来,区财政补助资金300余万元,为群众节省开支4500余万元,有效地遏制了群众在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现象,深受广大群众认同。
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党员群众更加贴心,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乡风民风更加淳朴,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聚焦群众需求,广泛凝聚力量,科学调配资源,完善工作机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巩固基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建好质优量足的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务实有用的志愿服务项目、健全志愿服务机制上下功夫,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民化品牌化要求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贡献出“岚山力量”。
2018年6月,我们岚山区被确定为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10月,又被列为全国试点单位。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抓手。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书记工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组织架构,在区级成立编制7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统筹推进试点建设工作;在镇级实践所、村级实践站设立专管员,主要负责文明实践具体安排落實;在每个文明实践网格中有小巷管家,实现家门口的文明实践,形成了层层有责、层层负责、层层尽责的工作格局。二是激活盘活资源,线上线下齐发力,整合利用文化中心、文化大院、村史馆等现有资源,搭建起“标识统一、功能明确、运行高效”的区级实践中心1处、镇办实践所8处、村居实践站434处,志愿者培训基地2处,流动实践基地260余处。三是确保经费保障,争取中央、省、市到位资金736万元,区级专项资金700万元,全部用于实践站、所阵地建设、移风易俗、群众性活动和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的交通补助。四是壮大志愿队伍,坚持将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成立岚山区志愿服务联合会,整合全区志愿服务力量,建立理论宣讲、健康生活、家风家训等22支区直志愿服务队,以及600余支镇级、村级和社会志愿服务队,全区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达5.9万人。五是规范运行模式,推行“一平台双积分”运行管理模式,采取“开门询单、团队亮单、群众点单、中心下单、志愿者接单、互动评单”模式,建立起“小巷吹哨,志愿报到”的服务机制,志愿者和群众利用“掌上实践”阵地发布项目、参与活动打卡,党员干部年度志愿服务时长不得少于20小时,真正实现了志愿服务有位子、有法子、有面子。六是深化品牌创建,进一步推出“小巷管家”、文明迎亲、志愿服务“月月行”、小草学堂、众筹清洁等26个成熟项目,新孵化出“救在身边”“便当当”“幸福护航”等16个志愿服务项目。如,我区推行的“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项目,从“五老”和热心群众中选聘“小巷管家”,全区已有368个村居(社区)聘任4117名“文明实践小巷管家”。
在倡导文明乡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及时了解群众需求,上报群众身边关心的难题,拓宽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渠道,特别是在最能提升村民文明程度的“八个领域”发挥了文明乡风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的好助手,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户户通”。我区在移风易俗方面顺应群众需求,推行了文明迎亲、文明礼葬做法。在文明迎亲方面,各村居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文艺人才等志愿者,组建文明迎亲队434支,2749名志愿者,实现了全覆盖。由村头迎到娘家迎,进一步规范仪式流程,在婚礼仪式融入传统习俗和感恩父母环节,有效遏制了恶俗婚闹和婚庆乱贴乱挂现象,推动喜事新办、喜事简办,形成文明、节俭、时尚的婚育新风。在文明礼葬方面,全区成立文明礼葬志愿服务队434支,招募志愿者1200余人。出台文明礼葬“十提倡十反对”“八项流程”“四个步骤”,凡是按照规定流程举办的,区财政补贴白事理事会成员900元钱。2020年以来,区财政补助资金300余万元,为群众节省开支4500余万元,有效地遏制了群众在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现象,深受广大群众认同。
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党员群众更加贴心,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乡风民风更加淳朴,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聚焦群众需求,广泛凝聚力量,科学调配资源,完善工作机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巩固基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建好质优量足的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务实有用的志愿服务项目、健全志愿服务机制上下功夫,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民化品牌化要求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贡献出“岚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