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实施启发探究式教学法的思考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un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界的同行们几乎都认为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符合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规律的。然而问题是启发探究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容易解释,在教学实践中却是难以操作的。即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参与到何种程度以及教师应该实施怎样的启发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一位高中美术教师不能完全自主控制的。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甚至超出了美术课程本身的范围。我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高中生特点的针对性这两个关键环节加以努力,是可以改善启发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的。
  
  一、 目前高中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表现及其分析
  
  美术作品欣赏实际上是欣赏主体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渐上升的再创作过程,因此,就欣赏体验而言,是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使之成为真正的欣赏主体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重要途径。从知识的掌握规律看,美术欣赏类的知识只有在欣赏中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有效地吸收。采取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会遭遇到许多难以回避的困难。我们从事美术教育的同行实际上都知道,高中学生在日常美术课程上的表现与其在一些公开示范课程上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在公开课上,由于有学校校方以及班主任的积极介入,授课教师在课前的额外备课和排演,外加大批听课教师加入,学生们通常都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配合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如果依然采取在公开示范课上采用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可能就会面临尴尬的局面,学生不会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与你进行互动,提的问题容易了,他们会不屑回答,提的问题难了,他们不想思考,甚至个别学生还积极“利用”美术课的时间来补习其他主课学习内容,所以这时他们更像一群观众在冷漠地看你唱一台不叫座的独角戏,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启发式教学的失控,更不用说取得什么教学效果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主要来自于现今高中美术课程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高中美术课的相对地位因素。
  为了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级中学已经对艺术类课程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高考的升学压力,相对于主干课程而言,包括美术课程在内的艺术类课程依然处于相对不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学生的心目中,面对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美术课程更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弱势地位。
  2.学生学习目的因素。
  与美术课程地位相对应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学习目的的缺乏。虽然,学校将美术课程看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美术课程学习成绩对其毕业和升学没有任何压力,处于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其工具主义的心态十分严重,凡是与升学无关的课程一律不予关心也无力去关心。
  3.学生的心理因素。
  从年龄上看,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黄金年华。他们的自我认知非常强,有着较强的自尊心,时时会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称的逆反心理,所以他们非常不乐意被人操纵和指挥。因此对启发探究式教学中所要求的师生互动环节,往往不予积极配合。就班级为单位来看,各班的学生也各有特点,因此在一个班级适用的教学方式在另外一个班级可能失控,因此,教师往往宁愿采取传统的授课式教学也不甘冒险在教学中添加所谓的互动因素。
  
  二、在美术欣赏课程实施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实施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无毋置疑的正确途径,但是面对高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具体实施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在一些方面要加以适应性的改变才能获得较好效果。
  1.教学目标的适应性改进。
  在现有的高中美术欣赏课本中,每个章节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例如“中国古代山水画”,要在一节课中完成这样一个教学内容,恐怕连一个来龙去脉的介绍都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深入地讨论如何欣赏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了。因此,在教学上,美术教师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即是采取少量作品鉴赏的方式呢?还是采取大批量作品介绍的方式?前者是符合“欣赏”课的要求的,容易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但往往来不及顾及整体内容要求;而后者则符合美术史的教学要求,可从整体上把握美术领域的发展脉络,但难以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实际上,高中美术欣赏课程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完善人格以及陶冶情操,同时也让其了解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因此,我认为,美术欣赏课应该以精品赏析为主,辅之与美术史的背景知识介绍,这样能够更吸引学生,并将美学以及美术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在实现美术欣赏课程的基本目标的同时调剂高中学生的精神压力。
  2.实施以美术术语应用为主线的启发探究式教学。
  我认为,启发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必须有大段发言和评论。启发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实质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向学生提供其思考的思维框架和背景知识,激励他们来发表意见,作出评价。
  美术欣赏涉及到欣赏主体的个人感知、记忆、经验以及知识的许多方面。我们知道,鉴赏美术的人,除具一定的禀赋外,该需要通过教养和不断实践而获取,鉴赏者需要了解艺术的内涵以及掌握基本的美术形式。因此,启发探究式教学既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初级直觉感受,这样学生会不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不能毫无边际地让其评判一个作品的美学价值,这样学生会感到太难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是应当提供一个规范的形式框架,让他们应用这个形式框架来审视美术作品,这个规范的形式框架应该是由赏析程序和美术术语构成的。我们不可能提供学生赏析一件美术作品的全部知识(包括超出美术范畴的知识),但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是本课程基本职能所能达到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了解该节课涉及的美术知识和术语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已经教过的,哪些是新出现的,然后通过对精品的欣赏来着重介绍新的术语,并同时有意使学过的术语得到不断的重复,在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形式框架后,再让学生应用这个框架赏析类似的美术作品。一旦学生感觉到他们可以在较高级的形式下参与作品鉴赏,他们就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而摆脱那种被操纵摆弄的感觉,而积极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之中。
  3.注意借用其它艺术知识力量
  高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媒体可以接触到诸如音乐、电影、漫画和戏剧等大量的其它艺术知识,有的学生对其中某些艺术知识还颇为在行。其实,各种艺术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因此通过与其它艺术的类比,就可生动地阐释美术语言的含义及其运用规律。例如抽象美术在某一种角度就与音乐是相通的,音乐形式的变化是模仿人的情感节奏变化强度以及外界事物的运动强度、速度、方向和韵律等等,而抽象美术也是如此。因此通过对音乐这种学生较为熟悉的艺术类型来解释抽象美术的语言,就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样,在学习“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这类传统的艺术内容时,如果结合中国的传统诗词、乐曲来讲授,则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欣赏。
  总之,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程中实施启发探究式教学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挑战,有许多美术教师难以控制的外界因素影响着美术教学和教学法的实施,因此,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条件适当修订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欣赏程序和美术术语的应用为主线,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提高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实现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基本目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