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洪 百首诗碑 镌刻传奇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d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许洪 福建诏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个人诗词、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大赛大展中获奖。书法以“赵书”见长,入“赵”而出“赵”。除经典名句外,其书法作品以书写自己原创的诗词为主。
  近年来潜心于书法创作和培养人才,先后担任多场书法大赛主任评委。组织《弟子规》《二十四孝》书画创作活动,并主编多本参赛作品集。所培养学生多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蹊径履徊听鸟语,悬钟影落抚残碑”、“玉案留馨研墨迹,禅房余韵读书声”……多方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的许洪,数十年来创作了不少旅游诗词书法作品,不少句子被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林公翔称为“读来有身如野鹤闲云,心游桃源世外之感”。
  2013年6月8日,许洪将其历年作品将作为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活动组成,在福建博物院展出。该艺术展由福建省文化厅支持,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福建博物院、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福州东方书画社承办。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峻,省文化厅厅长陈秋平,省书协主席陈奋武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上,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首席运营官陈海龙向许洪颁发“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证书。
  此次艺术展,共展出许洪原创的诗碑实物、诗碑拓片及书法作品共260幅。许洪的百首诗碑,雄浑朴实,气韵不凡,诗词与书法、碑刻的结合更显完美,具有独特的创意和文化价值。
  萌生将自己创作的诗词书法刻在石碑上的想法后,许洪面临这样一个难题:石板上光溜溜的,提笔如何着墨?
  “最早将作品写在纸上”,再将纸覆在石板上由刻字工匠下刀。但这样的尝试没多久就宣告失败,“字太小,纸没两下就碎了。”唯一的办法便是将作品写在石板上。但石板又太过光滑,不像宣纸“墨一上就能洇开”,笔画也难以成形。
  没有前例可依,许洪只好自己琢磨。后来,他摸索出在石板上漆的方法,将作品写在着色的漆上。但即便是有这样的便利,一块石板的书写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他的百首诗碑里,有一幅1.4米的碑刻作品《雪梅香·鼓浪屿瞻仰郑成功尊像》,仅书法创作就用了22个晚上。而其他较小的文字,写完也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还不包括石板购置之初、文字布局设计等“意在笔先”的工夫。
  “尤其是小字,写完没法控制墨洇,写出来得修正。”为达到和写在宣纸上的效果一致,还得用女生画眉毛的笔一笔一画地修饰笔锋。
  当然,这个被许洪称为“创作”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赏玩许洪的百首诗碑,就能发现其风格不一,或呈扇面形,或呈圆形、方形、条形,有律诗、绝句、词作等,石质、颜色也各不相同。光是石材的选择,就需要经过诸多摸索。“太硬难下刀,字型会走样。太软则笔画容易崩裂,且易风化难保存。”经过反复试验,才最后选定了如今硬度、对比色俱佳的“蒙古黑”。
其他文献
洪门的起源  由于辫子剧的泛滥,洪门、天地会、红花会这些名称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大量的影视作品、武侠小说已经反复演绎了清代这些反清义士的英雄事迹。  天地会的创立共有两个不同的说法流派:  金庸流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中流传甚广,《鹿鼎记》中关于天地会的描述掺杂了大量的史实资料,金庸关于天地会起源基本上采用了《洪门家谱》中的说法,认为洪门系由郑成功手下军官建立,始于顺治年间,建立伊
期刊
永春,古称桃源,山青水秀,人文荟萃,是白鹤拳的发祥地。白鹤拳是福建省的七大拳种之一,属南少林五祖拳(太祖、白鹤、行者、罗汉、达尊)武功。它以鹤为形,以形为拳。演练中动静相连,虚实分明,快慢相间,上下起伏,手足呼应,脉络贯通,吞吐浮沉,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其拳以寸劲节力,形神兼备而见称。  它不仅反映了白鹤的高度灵敏和静中寓动沉稳的气势,而且汲取了虎、龙等动物的形态、性情、智慧及长处;取其
期刊
中国人一向有着“兄弟”情结,讲究义薄云天,“兄弟”们为了共同的“义”,抱成一团,帮派便由此而来。  甚至,民主革命先驱——被国民党尊为“国父”的孙中山也不例外。  1892年7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因医术高明,“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但青年孙中山的心中,最终极的目标是改革弊政,救国强国。  1894年,孙中山到天津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要求“改革”,结果无人理睬
期刊
声名鹊起  万籁声1903年2月20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市葛仙镇(今鄂州市葛店镇),自幼习武。1918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正是在这所学校,他与中华武术结缘。  在大学里,万籁声跟随当时的北京永胜镖局总镖头赵鑫洲苦学了3年少林六合功夫。以后,万又拜自然门大师杜心五为师,得到其自然门内功秘传之后,又先后拜刘白川、王显斋、王荣标等名师,均得到了他们的真传。  在读书和留校任教的8年中,除了上课,万籁
期刊
“到达尤溪联合山,山路弯曲十八盘。万壑天风过耳畔,千亩梯田入云巅。紫燕剪水秧田里,白鹭翻飞竹海间。雄鹰展翅九天外,坦荡心胸只等闲。”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的连合梯田可与云南云阳的梯田媲美。  每年的4月至6月间,尤溪联合的梯田总能吸引无数的摄影爱好者,这里古朴、秀美、如诗如画,充满神奇的魅力,这片东南最美丽的梯田,早已随一张张精美图片,定格在人们心中。  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联合乡,走进联合梯田,仿佛进
期刊
自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前后,“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至“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1100年间,泉州少林寺经历了三兴三废的历程。  始建于龙朔 废于天佑  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转引唐《闽中记》云: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以前,“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 “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陇田百顷,树林茂郁。” “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
期刊
莆田南少林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曾以“南拳北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术。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西天尾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围剿焚毁,寺中武僧流散隐入莆田民间,于是少林寺武术开始在莆仙民间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莆田武风盛由少林
期刊
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海峡文化艺术经纪有限公司承办的“八闽神韵——福建当代书画名家作品海内外巡回展”将于浙江杭州、香港、台湾、山东济南、福建福州等城市展出。巡展首站即将于2013年7月18日~28日在杭州浙江美术馆举办。  本次海内外巡回展,集结36位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福建书画名家,堪称福建当代书画艺术的“梦之队”。展出的200多幅精品力作,无论是立意的高
期刊
6月25日,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海峡摄影时报社、武夷华泰地产公司联合主办的“文化山水·世界武夷”2013网络摄影大赛6月赛评选揭晓。6月赛共收到参赛作品300余幅。共评出10幅入围作品。其中,红菇的《神奇火焰山》、华城的《三才韵画》获优秀奖,各积2分,其它8幅作品入围,各积1分。  《神奇火焰山》(优秀奖)积2分红 菇 摄  《三才韵画》(优秀奖)积2分华 城 摄  《武夷九曲晨曦忙》(入选)积1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网和福州大扬影像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大扬影像杯”摄影月赛4月赛日前评选揭晓,12幅作品获奖。林琦墅的《春意》荣获一等奖,徐晓红的《别有洞天》、吴巧勤的《棒棒糖的味道》获二等奖,徐月明的《逛街》、胡任之的《小镇一隅》、黄长波的《心愿》获三等奖,黄琳等6位作者获优秀奖。  《春意》(一等奖)积分:10分 林琦墅 摄  点评:简洁的色彩、干净的画面以及富有形式的结构和那一抹绿的点缀,都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