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职教过程中的六个关系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在理念、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还是在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正在向纵深推进。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从操作层面上看,还是存在一些现实的困惑,在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职教过程中的六个关系,科学处理,理清理顺。
  一、教材与课标
  不管是一门普通课程,还是精品课程,都强调要有一本好的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方便他们学习。随着课改的深入,各种新的课程不断涌现,新的教材应运而生。同时,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每门课程也有自己的课程标准。诚然,老师们都知道“基于课标,参考教材”的道理。但是实际授课时很难实现,一是手头只有教材没有课标,只能教着教材。这需要教学部门应职教课改的情势,及时调整,推陈出新,组织行业专家编写并及时下发课程标准;二是虽有课标,不会把握。教师制订授课计划时,要依据专业性质和班级特点,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将本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逐一审视,再对照课标,弄清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应该传授哪些关键知识、技能与方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应该采取何种方法与手段,最后对比教材,有所取舍,有所补充。唯有如此,才能吃透课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长期以来,基础课程延续普通教育模式,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部分理科类课程在课改的道路上走得不是很远,没有建立服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理念,两类课程教学上存在脱节现象,这里面有很多特殊的原因。从这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回馈分析来看:第一,基础课程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先做文明人,再做文化人,最后成为职业人;第二,基础课程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生存技能、职教富民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懂得回报社会、服务国家;第三,基础课程要实现与专业课程必需知识的“无缝对接”,专业课程需要的知识涉及基础课程的,必须开足学好,要适时补充对应专业课程中的相关名称、符号、代码、表示方法,专业课程老师要积极与基础课程老师交流沟通,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哪些知识是陌生的,有的放矢,力避重复。
  三、知识类专业课程与技能类专业课程
  严格说来,专业课程不能这么分,不过时下确实存在教学和实训分开教的事实。必须看到,在铺天盖地的项目式、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系统化等课改模式的轰炸下,老师们的理念是统一了,在实施过程中也付出很多精力,积累了好多经验做法,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但正如前述,教学和实训分开教的事实正在吞噬着专业课教改的成果,一步一步回归过去的“凯洛夫模式”。所以,当下之急不在理念之争,也不在设备场地之争。第一,要着手进行资源整合。知识类、技能类说到底全是专业课程,要因地制宜,参考职业岗位要求和技能评估标准,静下心来编排合适的教学内容(课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确定合适的施教者和施教区,做到教、学、做、评、用一体。第二,要加大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不要忽视“有米难觅巧妇身影”,各种技能培训不要弄成对少数人的“福利”和“恩赐”,要大幅度向一线教师倾斜,各个学校也可以组织针对性强的专项校本培训,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这是两种课程类型,目前职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主要有人文类、知识拓展类、技能拓展类、健身强体类、校本特色类课程。选修课的开设在拓宽学生的眼界、养成良好的人生观、满足学生知识技能再提高的需求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校在必修课的开设上是严格把关、严格实施的,但在选修课编排过程中有点随意,有的冒选修之名行必修之实;有的重专业类轻人文类;有的重娱乐类轻知识类;有的重传统类轻校本类;有的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考核。选修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第一,认真实施学分制。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给了选修课一个“名分”,学生学不学、学得好不好就不一样了,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但学到了知识,还能拿学分换毕业证书,不亦乐乎?第二,要像开发必修课程一样,认真开发选修课程。职业学校选修课出现时间不长,体系不完善,内容不丰富,形式受限制,何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去完善丰富扩展它?譬如,在技能拓展类课程开发上,可以基于现有产品提出创新改进意见,让学生查资料、出方案、跑市场、学技术;在校本特色类课程开发上,可以让学生去收集本地诗人诗集,开展近现代民风民俗研究,对某一姓氏家谱进行初级研究。只要选修课的内容形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五、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
  目前,中职教育普遍采用“2 1”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则采用“4 1”模式,通过在校学习,掌握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各有一年时间顶岗实习,熟悉岗位、适应工种、锻炼能力。在校学习期间,中职生和高职生都取得了相应操作工的中级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实习乃至就业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如何让这最后一年实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做到效益最大化?第一,招收新生前学校要走出去,了解企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培养”、“组建冠名班”、“工学结合”的形式,这样几年后的顶岗实习也就得心应手了;第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及时顺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多让学生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让课堂教学偏离市场需求的轨道,顶岗实习定会“有活干,会干活”;第三,将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企业根据学生实习情况,优先录用德技兼备的人才,干得好能留下,今天不好好工作,明天好好找工作,在竞争中提高顶岗实习的效能。第四,要加强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学校要加强巡视检查,与学生、家庭、企业建立四方沟通机制。
  六、教学与科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教不研,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提升,只能成为熟练的“教书匠”,教学成绩提升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只研不教,所研之物必然虚无缥缈、空洞无物,无操作性,中看不中用。职称评定和教师考核需要课题研究,教师从事课改也需要理论支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研究不只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专利”,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职业学校涉及面很广,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范畴也多,譬如后进生转化、课堂教改、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等,老师教科研最好的方式为大力开展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为了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研究现实的、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虚无的、教学之外的问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把握了以上几点,就会做到教学相长,教学才真正有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好督导机构在学校工作中的质量监控作用,要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应用管理科学方法,在组织上、制度上、实施管理上予以保证。本文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分析,根据控制原理,提出了教学质量“闭环控制系统”理论。在校系两级督导工作的模式下,着重发挥教学部门的质量控制功能,实现充实督导队伍、理顺工作关系、完善督导制度、创新督导方法、有序开展工作。  关键词:督导组织
文字文章以金丝缠腕的口决为基础,分析了该招式使用过程中的全部技术细节,从使用的情况、应对的动作、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研究施展的技术要求,同时以最普遍的情景为例,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