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县是个古老而偏僻的小县,位于甘、陕、川交界处,它的名气是由古称“同谷”而来。唐代诗圣杜甫为避战乱,辗转至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秦州诗作,其中让人颇为难忘的《同谷七歌》即是那个年代在成县留下的光辉篇章。
笔者有幸两次到过“同谷”。车从天水开出,地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差:兰州到天水是厚厚的黄土层,呈丘陵状,一挂川,一挂塬,一派陇上风光,这种古朴而荒凉的景致到天水就被另一截然不同的风景所替换。由天水向南行去,沿着秦岭余脉,山峰逐渐陡峻,河谷蜿蜒。当时正值秋末冬初,两边山崖红叶片片,漫山遍野,如小灯笼般的柿子挂在枯枝上,别有一番乡间野趣。这里的山川让人感到既有北地的雄伟气势,又具南国的迤逦秀美,一路行来,真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如今汽车在平坦的国道上穿越隧道,绕过峭壁放开速度,三个小时就可以从天水直达成县。我的学生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放假回家,乘长途汽车往往要走上两天,如遇上滑坡,那就不止两日了,望着这崇山峻岭,想想古代士子为求功名,是借助什么样的脚力跋山涉水、赶往京都的,他们得背着口粮,捎上书籍,还得提防野兽的袭击,真是艰险重重。可我们的诗圣为避战乱,硬是沿着这人烟罕至的山道,来到了“同谷”。
成县的“杜公祠”位于凤凰山对面陡峻的山坡上,坐西面东,门前一条砂石路,青泥河就沿着这条路由北而南延绵而去。杜甫当年栖居过的山坡在当地政府和一群文化人的关照下修缮得庄重、典雅,外面是犹如江南庭院蜿蜒起伏的白墙,一进门,笔直而上的台阶直通大殿,牌楼、屋宇、塑像都建得端正、肃穆。很有气势。两边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刻有各方名家墨客留下的杜诗碑廊也昭示着这曾是诗圣驻足过的地方。画家杨立强先生如教家珍地为我指点,他亲手植下的白梅、红梅、绿梅、腊梅,俨然又一座梅园了。想起当年杜甫“自头乱发垂过耳”的境况,我不禁说了一句:“唉,要是杜甫当年有这样一座优雅的庭院,他老人家就不必由此入川了。”诗人陈廷栋先生当即解释:“我们没说是故居,我们立的是祠堂。”当地的文化人怀着对前辈的崇敬之心。虔诚的营造了这样一座雅致、幽静的庭院,供游客于此缅怀前人,启示后人,原是无可厚非的。如今,在“同谷”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被这些后来者普及和发扬得生机勃勃,甘肃省数得着的几位画家如王天一、杨立强皆出此地,还有诗人陈廷栋、史家胡祥庆、美女作家张珏……,在这几个非常出色的带头人的影响下,成县形成了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呵护与传承。《同谷》杂志办得有声有色,让外来的文化人不得不对其肃然起敬,于是冥冥之中产生了一种感觉,这是不是我们的诗圣之魂对旧时的栖居之地的一种眷顾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生活在战乱中的杜甫,以一介文弱书生只能藉笔为民疾呼,他勾勒出“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的出征场景,也对苛政下的人民写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遭际,诗圣为我们留下了时代的场景和人民的苦难。
有幸看到今日文化人对杜甫的百般呵护与崇敬,欣慰地看到诗圣生活过的地方得到妥善的保护,也希望那个把祖宗任意践踏的时代永远成为历史。
笔者有幸两次到过“同谷”。车从天水开出,地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差:兰州到天水是厚厚的黄土层,呈丘陵状,一挂川,一挂塬,一派陇上风光,这种古朴而荒凉的景致到天水就被另一截然不同的风景所替换。由天水向南行去,沿着秦岭余脉,山峰逐渐陡峻,河谷蜿蜒。当时正值秋末冬初,两边山崖红叶片片,漫山遍野,如小灯笼般的柿子挂在枯枝上,别有一番乡间野趣。这里的山川让人感到既有北地的雄伟气势,又具南国的迤逦秀美,一路行来,真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如今汽车在平坦的国道上穿越隧道,绕过峭壁放开速度,三个小时就可以从天水直达成县。我的学生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放假回家,乘长途汽车往往要走上两天,如遇上滑坡,那就不止两日了,望着这崇山峻岭,想想古代士子为求功名,是借助什么样的脚力跋山涉水、赶往京都的,他们得背着口粮,捎上书籍,还得提防野兽的袭击,真是艰险重重。可我们的诗圣为避战乱,硬是沿着这人烟罕至的山道,来到了“同谷”。
成县的“杜公祠”位于凤凰山对面陡峻的山坡上,坐西面东,门前一条砂石路,青泥河就沿着这条路由北而南延绵而去。杜甫当年栖居过的山坡在当地政府和一群文化人的关照下修缮得庄重、典雅,外面是犹如江南庭院蜿蜒起伏的白墙,一进门,笔直而上的台阶直通大殿,牌楼、屋宇、塑像都建得端正、肃穆。很有气势。两边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刻有各方名家墨客留下的杜诗碑廊也昭示着这曾是诗圣驻足过的地方。画家杨立强先生如教家珍地为我指点,他亲手植下的白梅、红梅、绿梅、腊梅,俨然又一座梅园了。想起当年杜甫“自头乱发垂过耳”的境况,我不禁说了一句:“唉,要是杜甫当年有这样一座优雅的庭院,他老人家就不必由此入川了。”诗人陈廷栋先生当即解释:“我们没说是故居,我们立的是祠堂。”当地的文化人怀着对前辈的崇敬之心。虔诚的营造了这样一座雅致、幽静的庭院,供游客于此缅怀前人,启示后人,原是无可厚非的。如今,在“同谷”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被这些后来者普及和发扬得生机勃勃,甘肃省数得着的几位画家如王天一、杨立强皆出此地,还有诗人陈廷栋、史家胡祥庆、美女作家张珏……,在这几个非常出色的带头人的影响下,成县形成了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呵护与传承。《同谷》杂志办得有声有色,让外来的文化人不得不对其肃然起敬,于是冥冥之中产生了一种感觉,这是不是我们的诗圣之魂对旧时的栖居之地的一种眷顾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生活在战乱中的杜甫,以一介文弱书生只能藉笔为民疾呼,他勾勒出“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的出征场景,也对苛政下的人民写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遭际,诗圣为我们留下了时代的场景和人民的苦难。
有幸看到今日文化人对杜甫的百般呵护与崇敬,欣慰地看到诗圣生活过的地方得到妥善的保护,也希望那个把祖宗任意践踏的时代永远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