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配合学生”的理性选择与实践诉求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o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配合教师”的错误观念不仅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也是对教师主导地位的歪曲和异化,更忽视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造成了教学过程离位及教学目标偏移。在教学中,应该是“教师配合学生”。尊重学生主体性是教师的应然选择,以学定教是教学的内在需求,个性化发展是学生的主体诉求,以上三个方面都要求教师甘心做学生的配角,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原有经验,注重个别差异性。
  关键词:学生;教师;配合;理性选择;实践诉求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配合”一词的诠释为:“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1]那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共同的任务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手段,使学生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获得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不是教师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教师理性地、灵活地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被动地、机械地配合教师 。
  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有人随堂听课的情况下,经常会听到执教教师说“希望大家好好配合”或类似的话;评课时,也会经常听到个别人说“教师讲得还是不错的,但底下的学生不够配合”等。特别是在公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按照写好的“剧本”进行表演,完成一堂精心设计、分工明确、情绪饱满、节奏准确的假课。此类“配合”,未免使人感到失望。在他们的眼里,仿佛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场教学表演,教师是主角,学生却成了配角或龙套。这不仅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也是对教师主导地位的歪曲和异化,更忽视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造成了教学过程离位及教学目标偏移。
  一、“学生配合教师”的错误观念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讲台的驾驭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处于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弱势地位,是课堂的配角,应该无条件服从教师,唯其马首是瞻。这种错误的观念虽然能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却给教学质量及学生成长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首先,造成了教学主体错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占据教学中心地位。而“学生配合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步骤、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协助”“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
  其次,造成了教学过程离位。好的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学生在课堂上制造的意外和惊喜,在理解和对话中生成有生命的、有深度的真实课堂。而不应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拒绝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把学生一切预设之外的行为都视为扰乱课堂的捣乱行为。“学生配合教师”过度强调教学目标定向性和教学过程高效性,使教学过程机械而冗长,缺乏生成与探索,少了活力与趣味。
  最后,造成了培养目标偏离。教育的目标本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学生配合教师”这一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不过是灌输教育下的产品。然而,社会所需要的是有想法、有本事、有魄力、有執行力的人才,而不是只懂得被动配合教师、机械听从指令的木偶。
  二、“教师配合学生”的理性选择
  以上所谓的“学生配合教师”,归根究底是教师在僵化的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而选择“偷懒”,以牺牲学生思维发展、动机养成和理想信念为代价的短视行为,而这种偷懒行为是制度所默许的。然而,教学是禁不起“偷懒”的,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依赖于教师和学生能动地共同探索。
  1.教师的应然选择:尊重学生主体性
  尊重学生主体性,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前提,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必须遵循的理念,是培养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基本诉求。尊重学生主体性,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培育学生主体性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要求教师重视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而不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要求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动自发地去追求真理、探索知识;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创造。这就理所当然地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配合学生。
  2.教学的内在要求:以学定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以学定教,他认为,教师的教要适合于学生的学。这说明在学生配合教师还是教师配合学生这一命题上,陶行知先生选择了后者。真正的教学不是学生按照教师写好的“剧本”进行按部就班的表演,而是教师提前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已有经验,找到学生的原有生长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和掌握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教学进程的调整。以学定教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驾驶员’,教师是‘引桥’、‘路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而少走或甚至不走‘岔路’,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2]因此,教师要配合学生,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已有经验,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程度,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和路径,指引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追求自我。
  3.学生的主体诉求:个性化发展
  当前,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几乎每位教师都竭力奉行“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然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真正内涵恰恰正是尊重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教学个性的首要价值就在于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而要想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只能是教师配合学生。“要把学生看做具有独特个性、自由的人,而不能看作划一化、工具化和物化的人”[3]。因为学生消极地、被动地、机械地配合教师的后果将是培养出一批均质化的、毫无个性可言的产品。
  三、“教师配合学生”的实践诉求
  1.树立正确教学观
  教师配合学生,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首先,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身份属性和职能定位,甘心当学生的配角。教师是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服从地位。相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是在尊重学生学习需要、接受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好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和谐交流与个性碰撞,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独角戏。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主体性、机械完成教学进度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初衷。最后,教学要真正的为学生服务。教学不是按照预设死板地、按部就班地赶流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完成意义建构。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学生已经会的不讲,一点就通的少讲,难于理解的精讲,不能不顾真实学情,只按照教学标准和大纲进行机械的灌输教学;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选择上,要删减那些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和效率或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难以参与的无意义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理解学习内容服务;在师生互动方面,应注重互动的有效性和意义性,使其能够真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2.尊重学生自主性
  教师配合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首先,应杜绝包办,即应杜绝把所有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平铺在学生面前,剥夺了学生自主体验的权利,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另外,应真正发挥支架作用,即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教学支架,在把学生指引到正确的知识大道上后,应及时抽身而退,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3.重视学生原有经验
  杜威说:“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经验就是主体和客体、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4]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5]。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经验尤为重要。
  4.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性
  教师配合学生,不是说教师用统一的标准对待所有的学生,而是应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性,针对性地、有差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一,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个性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及辅导。第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现有水平制定配套的学习方案。比如,作业布置不应“一视同仁”,而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区分梯度和难度,让不同水平线上的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水平。第三,应促进特殊才能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尊重和重视此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积极地配合他们培育特长、发挥优势、施展才华。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晓端,郝文武.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巨瑛梅,尹力.教育学考试大纲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许多老师开始不断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立足于创造性教学策略和教学环节的实质条件和具体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来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框架和体系,保障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实现自身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对此,本文以高职经济法课程为分析对象,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该课程重构中的相关作用及实践策略,以期为实现高职经济法课堂教
期刊
摘要: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现阶段,除了重视高校教学质量,还应重视后勤管理,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吗,严格把控后勤人员质量。及时解决好学生和老师的后顾之忧,加强高校后勤人员和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深入讨论高校实行后勤制度的具体作用以及对大学生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大学生;良性互动  这些年,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高等学校也在不断落实教育体制改革进程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是一个难题,因此应提高重视程度。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优化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当前会计电算化开始广泛的应用与普及,使得实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成分,无论是从现有的科研队伍还是从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都较为薄弱,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师实施开展科研活动。本文基于对中职音乐教育科研的当今现状的分析,探求能够有效提升中职音乐教育科研水平的具体策略,愿为中职音乐教师教育科研道路发展进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音乐教师;教学科研  我国教育事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无论是从教
期刊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加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党建带团建的方式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基于此,从思政教育和党建带团建的关系出发,对新时期依托党建带团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党建;团建;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共青团是高校建设的核心组织。它肩负着培养新青年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期刊
摘要: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的数学基础都比较差,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溜号等问题。如果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很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环境,导致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通过笔者多年的中职教学实践发现,探究实践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中职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的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本文将对中职数学合作探究教学的创设实践进行分析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特有的形式,旨在培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线技术人员。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工匠精神”的介绍,以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谈谈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一.前言  
期刊
摘要:在中职“3+4”分段本科班项目背景下,研究了“3+4”培养模式中专业分段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内容,并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中职升入本科后如何进行课程衔接等问题,为今后中职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衔接提供借鉴。  关键词:“3+4”;课程衔接;机械制图  一、引言  长期以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从技校、中职、高职毕业后,一般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能升入本科学习的比例很少,而向硕、博的学历延
期刊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以微小视频为载体的在线网络学习资源,其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它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和创新。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学习者;微课;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课因时间短、容量小、可传播、可下载的优点在信息化教学中得到廣泛运用,微课以学
期刊
摘要: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也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职业院校面对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从教学、学生、教师、校企合作等方面分析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中国现在早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和装备制造也大国。国内各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品研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