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写作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突破口。高校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形式,必须充分而准确地认识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障碍,多方面优化写作教学过程,实施以自主学习为精神指归的多向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写作能力 实用性 实践性 创新性
当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贮存,都必须依靠语言文字作为中介,都离不开写作这个工具。作为大学生,写作能力不仅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他们的科研能力的提高,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前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本科生由于写作能力较差已经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一些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因在申论考试中难以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名落孙山。一些文秘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因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工科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障碍
(一)我国高校对写作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大学生对母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大学教育某种程度上已内化为实用性教育。过分地注重功利性,片面地强调专业知识教育,重视外语、计算机和专业技术能力,各种考证热风行校园,却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轻视汉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二)我国高校存在重理论教育,轻能力培养的错误教育观念。
一些开设了写作课或《大学语文》课的高校由于存在重理论轻能力的教育观念,以致一些大学生或研究生即使学了写作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因缺乏写作实践训练,写作能力并不强。高校这种重理论轻能力的教育观念,更使一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大学生写作及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现行教学体制对学生写作激情的客观抑制。
现行中学的写作教学为了顺应升学考试的需要,往往在作文模式、作文内容等方面有诸多限制,使写作失去自由性,成为一种为作文而写作的特定行为,而不是一种为心灵需要而写作的激情行为,并由此带来学生对写作的普遍的厌倦和恐惧。
(四)写作主体的内在发展缺失影响。
由于当前普遍的学习生活模式化影响,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都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学习成为一种惯性行为,根本无暇去体会生活,感悟自然,生活内容单调平淡,视野范围窄小,缺乏对社会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写作时经常出现言之无物,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不够。资料显示,大学生普遍人文知识和素养严重匮乏。不少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缺位,文史哲及艺术知识浅薄,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在文学艺术修养、文体规范掌握、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都无法达到大学生的要求。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现实途径
(一)转变观念,提高写作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写作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通过有效的写作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目前,用人单位普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写作能力,并把它作为考核录用的标准之一。因此,是否具有扎实的写作能力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工作愿景。基于此,大学写作教育应面向学生未来择业后专业语言和职业语言的需要,以基础写作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写作、科技写作、交际语言等实用语言知识运用为指归,围绕写作技能培养目标,积极开设《写作学》、《应用写作》、《科技写作》等写作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
文章是人类心灵和理想的展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追求远大理想,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既是激发学生写作的根本动力,也是保证写作质量的坚实基础。因此,作为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教学中丰富的材料和课外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体验人生,启发他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优秀品格和高尚人格,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
(三)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
1.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理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行业性特点。因而写作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打破现行教材编写体例,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重组。一是突出实用性,淡化本体论理论知识,强化相关实用文体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二是充分发挥文体作为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中介、桥梁作用,将文本阅读、分析、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主体;三是梳理写作知识与文体间的联系,将基础写作理论与相应文体写作结合,如把基础写作理论中的“应用文的主旨与材料”、“应用文的结构”与文体写作中的“调查报告”结合,将基础写作理论中的“应用文的语言”与应用文中对语言要求最严格的“经济合同”和行政公文结合,以点带面。四是教学材料与文体不断吐故纳新。将学生最迫切关心的就业需求、未来发展的应用文,如自荐书、网络文书及市场策划、广告策划书等选作教学内容。
2.加强操作训练。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素质的积淀在于应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写作实践环节,积极创造自由的写作氛围,将教师的讲授、分析与学生的写作实践相结合,形成讲—看—写—评—写的训练系统。讲就是要精讲文体特点;看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从社会生活和事件中吸取写作素材;评就是教师评判学生写作中的得失,学生互评或自评写作中的得失;写就是在吸取实践经验后继续去进行这类文体的多次练习,反复进行写作实践,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3.重视创新思维培养。思维是写作的基础。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思想与审美特质的高下。目前,学生文章写作中普遍表现出的思想认识上的片面狭隘性、封闭保守性以及因袭呆板等问题,无疑是学生思维缺乏自主性、多向性、辩证性的症候式反映。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文体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想与写的结合训练。引导学生在对学习对象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积极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系统思考、大胆质疑、横向拓展、辩证思维,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独立地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写作水平质的飞跃。
(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写作教学应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文本分析、轻写作环境的弊端,大胆突破呆板、枯燥的口头讲授(定义—特点—作用—格式—写法—举例)+适当练习的教学形式,切实根据写作学科特点和学生培养需要,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写作方法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坚持精讲与多练,自学与讲授相结合,将讨论课、质疑课、评论课、调查采访课等多种课型,以及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交叉使用,启发学生思维,加大对行政及科技文体的训练强度和真实度,让学生获得与公务员、科技工作者等社会角色置换的真切感受,体会应用写作与“职场”的关联性——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以促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大量收集新鲜案例,以贴近实际的生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现场感。
(五)课堂内外结合,多渠道建立写作实践平台。
要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突破课堂局限,树立大写作观,积极构建多样化校内外写作实践平台。通过校内外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开展,努力创设具体写作场景,将写作与生活、与具体的社会事件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鲜活可感的生活和世界里学会关注生活,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如通过校内学生工作实践、专业相关课程、社团或各类校园媒体、校园大型主题活动和校外参观与实地考察实践等平台,进行计划、总结、新闻稿、演讲稿、辩论辞、课程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不同文体的写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规范的写作意识。
大学写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门课程所能承担,也非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彻底走出大学写作教育中存在的藩篱,必须树立大写作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写作教育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棣.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4.
[2]姜德照.大学写作教学与当代大学生的写作能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 写作能力 实用性 实践性 创新性
当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贮存,都必须依靠语言文字作为中介,都离不开写作这个工具。作为大学生,写作能力不仅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他们的科研能力的提高,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前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本科生由于写作能力较差已经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一些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因在申论考试中难以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名落孙山。一些文秘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因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工科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障碍
(一)我国高校对写作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大学生对母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大学教育某种程度上已内化为实用性教育。过分地注重功利性,片面地强调专业知识教育,重视外语、计算机和专业技术能力,各种考证热风行校园,却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轻视汉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二)我国高校存在重理论教育,轻能力培养的错误教育观念。
一些开设了写作课或《大学语文》课的高校由于存在重理论轻能力的教育观念,以致一些大学生或研究生即使学了写作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因缺乏写作实践训练,写作能力并不强。高校这种重理论轻能力的教育观念,更使一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大学生写作及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现行教学体制对学生写作激情的客观抑制。
现行中学的写作教学为了顺应升学考试的需要,往往在作文模式、作文内容等方面有诸多限制,使写作失去自由性,成为一种为作文而写作的特定行为,而不是一种为心灵需要而写作的激情行为,并由此带来学生对写作的普遍的厌倦和恐惧。
(四)写作主体的内在发展缺失影响。
由于当前普遍的学习生活模式化影响,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都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学习成为一种惯性行为,根本无暇去体会生活,感悟自然,生活内容单调平淡,视野范围窄小,缺乏对社会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写作时经常出现言之无物,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不够。资料显示,大学生普遍人文知识和素养严重匮乏。不少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缺位,文史哲及艺术知识浅薄,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在文学艺术修养、文体规范掌握、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都无法达到大学生的要求。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现实途径
(一)转变观念,提高写作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写作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通过有效的写作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目前,用人单位普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写作能力,并把它作为考核录用的标准之一。因此,是否具有扎实的写作能力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工作愿景。基于此,大学写作教育应面向学生未来择业后专业语言和职业语言的需要,以基础写作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写作、科技写作、交际语言等实用语言知识运用为指归,围绕写作技能培养目标,积极开设《写作学》、《应用写作》、《科技写作》等写作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
文章是人类心灵和理想的展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追求远大理想,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既是激发学生写作的根本动力,也是保证写作质量的坚实基础。因此,作为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教学中丰富的材料和课外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体验人生,启发他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优秀品格和高尚人格,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
(三)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
1.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理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行业性特点。因而写作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打破现行教材编写体例,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重组。一是突出实用性,淡化本体论理论知识,强化相关实用文体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二是充分发挥文体作为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中介、桥梁作用,将文本阅读、分析、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主体;三是梳理写作知识与文体间的联系,将基础写作理论与相应文体写作结合,如把基础写作理论中的“应用文的主旨与材料”、“应用文的结构”与文体写作中的“调查报告”结合,将基础写作理论中的“应用文的语言”与应用文中对语言要求最严格的“经济合同”和行政公文结合,以点带面。四是教学材料与文体不断吐故纳新。将学生最迫切关心的就业需求、未来发展的应用文,如自荐书、网络文书及市场策划、广告策划书等选作教学内容。
2.加强操作训练。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素质的积淀在于应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写作实践环节,积极创造自由的写作氛围,将教师的讲授、分析与学生的写作实践相结合,形成讲—看—写—评—写的训练系统。讲就是要精讲文体特点;看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从社会生活和事件中吸取写作素材;评就是教师评判学生写作中的得失,学生互评或自评写作中的得失;写就是在吸取实践经验后继续去进行这类文体的多次练习,反复进行写作实践,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3.重视创新思维培养。思维是写作的基础。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思想与审美特质的高下。目前,学生文章写作中普遍表现出的思想认识上的片面狭隘性、封闭保守性以及因袭呆板等问题,无疑是学生思维缺乏自主性、多向性、辩证性的症候式反映。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文体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想与写的结合训练。引导学生在对学习对象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积极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系统思考、大胆质疑、横向拓展、辩证思维,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独立地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写作水平质的飞跃。
(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写作教学应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文本分析、轻写作环境的弊端,大胆突破呆板、枯燥的口头讲授(定义—特点—作用—格式—写法—举例)+适当练习的教学形式,切实根据写作学科特点和学生培养需要,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写作方法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坚持精讲与多练,自学与讲授相结合,将讨论课、质疑课、评论课、调查采访课等多种课型,以及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交叉使用,启发学生思维,加大对行政及科技文体的训练强度和真实度,让学生获得与公务员、科技工作者等社会角色置换的真切感受,体会应用写作与“职场”的关联性——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以促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大量收集新鲜案例,以贴近实际的生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现场感。
(五)课堂内外结合,多渠道建立写作实践平台。
要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突破课堂局限,树立大写作观,积极构建多样化校内外写作实践平台。通过校内外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开展,努力创设具体写作场景,将写作与生活、与具体的社会事件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鲜活可感的生活和世界里学会关注生活,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如通过校内学生工作实践、专业相关课程、社团或各类校园媒体、校园大型主题活动和校外参观与实地考察实践等平台,进行计划、总结、新闻稿、演讲稿、辩论辞、课程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不同文体的写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规范的写作意识。
大学写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门课程所能承担,也非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彻底走出大学写作教育中存在的藩篱,必须树立大写作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写作教育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棣.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4.
[2]姜德照.大学写作教学与当代大学生的写作能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