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多地方在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进程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还出现了书法教育的不良发展态势。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并不在教师本身,学校领导对书法教育管理意识不强,教育行政部门对书法教育督导重视不够是学校书法教育出现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和作为基层管理者的学校领导若能提高认识,加强督导,探寻培训“对路”,中小学书法教育将能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不良状态;教育督导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5-0074-03
【作者简介】周善超,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宿迁,223800)艺术系副主任,高级讲师。
我国历来重视书法教育,素有“以书取士”的传统。2011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3年1月,教育部在《意见》基础上颁布了又一个重要的文件——《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件既出,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培训师资、编写教材、教学研讨、开展比赛活动,情况较从前有明显起色。然而在推动书法教育的进程中,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农村学校,书法教育尚存在大面积空白,即使在一些城市学校也有很多盲区。据笔者调查了解,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书法教育的“不良”发展状况。
一、学校内部出现不良状态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教育,其意义远远超出写字本身。“我们江苏有一千万孩子,若能教每个孩子把字写好、写端正,有一部分孩子的字写得美观、可看,这是为江苏的未来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是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的一次讲话。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对书法教育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说:“书法教育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可以说,书法教育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需要在大中小学普及推广。”可见,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就是这样重要的课程,在一些中小学也并未真正落地,更谈不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小学书法教育其自身内部的“不良”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的认识和学生的书写。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经常走访当地一些中小学,还经常应邀到中小学、幼儿园开办书法普及讲座,出于职业的敏感,每到一处,都特别留意所在学校的书法教育教学情况。2010年以来,笔者走访了几十所乡镇中心小学,向学校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校教师的书法教育意识及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书写水平,结果发现,想开书法课、愿意从事书法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不多;能正确规范、结构合理地写好硬笔楷书者,近百位教师中仅有17人;用毛笔书写,100人中有60人“双姿”(坐姿和执笔)不对,甚至有些教师还不会运用笔墨;有些语文教师教学生练字时不知道软笔和硬笔在“笔法”上的区别,统统用写毛笔的方法去教学生写硬笔,结果将学生导入误区;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写字写对就行”“加强书法教学就是加大写字量”;另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是电脑(信息)时代了,教师上课在多媒体教室,条件更好的学校学生上课全用平板电脑,还抓什么书法教学……”诸如此类,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在书法教育认识上的“不良”状况。
近年来,适逢国家出台了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和《纲要》,而中小学都知晓这两份书法教育文件吗?学校书法课如期如实开设了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番调研,调研的重点是学校管理层,如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关于这两份文件,大部分人回应“听说了”,一部分乡村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回应“没看过”。有些校长干脆说,“整天在办公室里收到文件很多,重要的文件就抓紧落实,可有的文件,就是局长签过了,后来也未必有印象。”可见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分量。正因为此,即使把书法教学写进国家课程,即使国家教育部,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开设书法课,重视书法教育,有的学校仍然我行我素。据笔者所知,苏北某市一重点实验小学至今也未真正开设书法课。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要求“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应争取在今年秋季(指2011年秋季)开设书法课。”江苏书法教育基础在全国来说应该说是较好的,各地实验小学往往是本地教师人才集散地,汇集着包括书法在内的各学科精英,客观上是完全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
在调查的20位中小学校长、主任中,有80%的人认为,学校出现书法教育教学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字写得再端正、再好看,也比不上考试分数高好,教育局教学质量检测从来不抽查书法这一科,学生家长关注的是孩子能考多少分,能否考上重点中学,很少考虑孩子整体素质,所以不想开这样的课;还有一部分小学校长说,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了,他们也很想抓书法教育,但学校没有几个人能写好书法,甚至有的连草、隶、篆书体都分不清,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无法开课。
学校书法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不良认识”导致学生成了直接受害者。笔者对苏北某县十多所小学的学生书写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抽查的二年级50名学生中,书写“双姿”能达到“三个一”(眼睛与纸面保持一尺距离、执笔位置与笔头保持一寸距离、身体与课桌边缘保持一拳距离)的仅占15%,基本达到“三个一”的占20%左右;三年级50人中,握笔规范、在“田”字格中书写能做到笔画到位、比例协调的仅占16%;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笔记本上的字写得东倒西歪、间架结构比例失调、字迹潦草、“火柴杆体”流行,这就是本文所谓的小学生书写的“不良”状态。
二、教师招聘出现不良状态
(一)书法学科在教师招聘中“缺失”
翻开政府聘师文件,常常会看到招聘艺术学科老师,如音乐、美术,却很少看到设有“书法教师”编制。有的县区在招聘美术学科教师岗位中附带“书法”,然而所出考题仍然是“素描”“色彩”“中国画”内容,并没有“书法常识”“书法临摹与创作”等考题。书法专业的考生即使报考了,最后大多也是被拒之门外,这大大挫伤了有志于书法教育的考生积极性。这里略举一例,笔者一校友(南艺书法专业毕业,本身也是一名镇中心小学在编教师)一心想到城里上班,决定应聘某市城区学校,可招聘目录中没有书法岗位,他只好报考美术学科。他并没有美术基础,考前进行了强化,结果考上了,他自认为从此要改行教美术了。可上班第一天,校长就安排他上书法课,他说,既然这样,招聘时为什么不列“书法”岗位呢,校长说,政府部门就这样规定的。再举一例,某城区实验小学一位老师,是文化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书法是特长,因学校缺英语老师,就干脆将其调到英语岗位。听这位老师说,当初自己就是冲着城区实小能上书法课才来的,对于书法课,如今自己只能忍痛割爱了。这是书法教师的伤痛,也是整个书法教育的伤痛。至于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也极少有可以评聘书法职称。 (二)书法教育在教育督导中“缺位”
在近年的一次书法教育活动中,一位教育局副局长感慨:“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主抓基础教育的,可心里只想着高中的升学率,能考上多少名牌大学,而很少关注书法教育,也确实没有想过书法教育竟然如此重要。”教育部《意见》和《纲要》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书法课开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可教育部《意见》和《纲要》颁布四年多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并没有把书法教育真正纳入督导工作中。
三、师资培训出现不良状态
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进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书法师资的“匮乏”。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拿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加强书法师资培训、开展书法课堂教学研课活动等。就书法师资培训这方面,笔者认为其组织形式,培训方式还不尽完善,有些培训在选择授课人、选派听课人等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目前书法师资培训影响比较大的要数国家教育部门会同中国书协开展的“翰墨薪传”工程、中国书协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书法教育培训和各省(市)书法家协会与地方教育部门共同开展的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培训的授课人大多选择书法界“大名头”,动辄全国著名书法家、某省书协主席等,很少选择有过教育工作背景的书法家。授课中,授课人关注的是书法艺术本身,如书法技法、书法史论、书法创作、书法审美、投稿经验等,与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无异,却未关注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状况,更不用说他们当中能有多少人愿意去研读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文件。文件有哪些要求,如意义、目标、内容等;还有中小学书法教材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授课人未必很清楚。参加听课的学员大多是为“见名家”来的。课上很少听到哪位学员能围绕自己的书法教学来提问,提的都是关于自己的创作有什么问题、作品如何能“入展”等问题。
师资培训如此,学校外聘书法老师上课也有类似情况,《意见》要求“聘请的书法专业人员根据中小学书法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习书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按照后来出台的《纲要》来上课,可有的书法家并未按《纲要》的要求上课。笔者认为,教育部门要谨防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因“不对路子”而“变味”。
以上三种情况是当前书法教育出现的“不良”状态。笔者认为,其根源问题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书法教育的“上层建筑”和“基层管理者”,即指导、督查学校书法教育贯彻落实情况的政府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组织开展书法教育教学的学校管理者。若书法教育的“上层建筑”和“基层管理者”能真正重视起来,上下联动,加强督查,深入研究,指导“对路”,中小学书法教育将大有希望。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不良状态;教育督导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5-0074-03
【作者简介】周善超,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宿迁,223800)艺术系副主任,高级讲师。
我国历来重视书法教育,素有“以书取士”的传统。2011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3年1月,教育部在《意见》基础上颁布了又一个重要的文件——《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件既出,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培训师资、编写教材、教学研讨、开展比赛活动,情况较从前有明显起色。然而在推动书法教育的进程中,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农村学校,书法教育尚存在大面积空白,即使在一些城市学校也有很多盲区。据笔者调查了解,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书法教育的“不良”发展状况。
一、学校内部出现不良状态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教育,其意义远远超出写字本身。“我们江苏有一千万孩子,若能教每个孩子把字写好、写端正,有一部分孩子的字写得美观、可看,这是为江苏的未来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是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的一次讲话。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对书法教育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说:“书法教育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可以说,书法教育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需要在大中小学普及推广。”可见,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就是这样重要的课程,在一些中小学也并未真正落地,更谈不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小学书法教育其自身内部的“不良”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的认识和学生的书写。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经常走访当地一些中小学,还经常应邀到中小学、幼儿园开办书法普及讲座,出于职业的敏感,每到一处,都特别留意所在学校的书法教育教学情况。2010年以来,笔者走访了几十所乡镇中心小学,向学校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校教师的书法教育意识及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书写水平,结果发现,想开书法课、愿意从事书法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不多;能正确规范、结构合理地写好硬笔楷书者,近百位教师中仅有17人;用毛笔书写,100人中有60人“双姿”(坐姿和执笔)不对,甚至有些教师还不会运用笔墨;有些语文教师教学生练字时不知道软笔和硬笔在“笔法”上的区别,统统用写毛笔的方法去教学生写硬笔,结果将学生导入误区;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写字写对就行”“加强书法教学就是加大写字量”;另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是电脑(信息)时代了,教师上课在多媒体教室,条件更好的学校学生上课全用平板电脑,还抓什么书法教学……”诸如此类,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在书法教育认识上的“不良”状况。
近年来,适逢国家出台了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和《纲要》,而中小学都知晓这两份书法教育文件吗?学校书法课如期如实开设了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番调研,调研的重点是学校管理层,如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关于这两份文件,大部分人回应“听说了”,一部分乡村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回应“没看过”。有些校长干脆说,“整天在办公室里收到文件很多,重要的文件就抓紧落实,可有的文件,就是局长签过了,后来也未必有印象。”可见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分量。正因为此,即使把书法教学写进国家课程,即使国家教育部,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开设书法课,重视书法教育,有的学校仍然我行我素。据笔者所知,苏北某市一重点实验小学至今也未真正开设书法课。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要求“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应争取在今年秋季(指2011年秋季)开设书法课。”江苏书法教育基础在全国来说应该说是较好的,各地实验小学往往是本地教师人才集散地,汇集着包括书法在内的各学科精英,客观上是完全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
在调查的20位中小学校长、主任中,有80%的人认为,学校出现书法教育教学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字写得再端正、再好看,也比不上考试分数高好,教育局教学质量检测从来不抽查书法这一科,学生家长关注的是孩子能考多少分,能否考上重点中学,很少考虑孩子整体素质,所以不想开这样的课;还有一部分小学校长说,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了,他们也很想抓书法教育,但学校没有几个人能写好书法,甚至有的连草、隶、篆书体都分不清,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无法开课。
学校书法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不良认识”导致学生成了直接受害者。笔者对苏北某县十多所小学的学生书写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抽查的二年级50名学生中,书写“双姿”能达到“三个一”(眼睛与纸面保持一尺距离、执笔位置与笔头保持一寸距离、身体与课桌边缘保持一拳距离)的仅占15%,基本达到“三个一”的占20%左右;三年级50人中,握笔规范、在“田”字格中书写能做到笔画到位、比例协调的仅占16%;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笔记本上的字写得东倒西歪、间架结构比例失调、字迹潦草、“火柴杆体”流行,这就是本文所谓的小学生书写的“不良”状态。
二、教师招聘出现不良状态
(一)书法学科在教师招聘中“缺失”
翻开政府聘师文件,常常会看到招聘艺术学科老师,如音乐、美术,却很少看到设有“书法教师”编制。有的县区在招聘美术学科教师岗位中附带“书法”,然而所出考题仍然是“素描”“色彩”“中国画”内容,并没有“书法常识”“书法临摹与创作”等考题。书法专业的考生即使报考了,最后大多也是被拒之门外,这大大挫伤了有志于书法教育的考生积极性。这里略举一例,笔者一校友(南艺书法专业毕业,本身也是一名镇中心小学在编教师)一心想到城里上班,决定应聘某市城区学校,可招聘目录中没有书法岗位,他只好报考美术学科。他并没有美术基础,考前进行了强化,结果考上了,他自认为从此要改行教美术了。可上班第一天,校长就安排他上书法课,他说,既然这样,招聘时为什么不列“书法”岗位呢,校长说,政府部门就这样规定的。再举一例,某城区实验小学一位老师,是文化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书法是特长,因学校缺英语老师,就干脆将其调到英语岗位。听这位老师说,当初自己就是冲着城区实小能上书法课才来的,对于书法课,如今自己只能忍痛割爱了。这是书法教师的伤痛,也是整个书法教育的伤痛。至于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也极少有可以评聘书法职称。 (二)书法教育在教育督导中“缺位”
在近年的一次书法教育活动中,一位教育局副局长感慨:“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主抓基础教育的,可心里只想着高中的升学率,能考上多少名牌大学,而很少关注书法教育,也确实没有想过书法教育竟然如此重要。”教育部《意见》和《纲要》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书法课开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可教育部《意见》和《纲要》颁布四年多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并没有把书法教育真正纳入督导工作中。
三、师资培训出现不良状态
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进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书法师资的“匮乏”。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拿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加强书法师资培训、开展书法课堂教学研课活动等。就书法师资培训这方面,笔者认为其组织形式,培训方式还不尽完善,有些培训在选择授课人、选派听课人等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目前书法师资培训影响比较大的要数国家教育部门会同中国书协开展的“翰墨薪传”工程、中国书协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书法教育培训和各省(市)书法家协会与地方教育部门共同开展的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培训的授课人大多选择书法界“大名头”,动辄全国著名书法家、某省书协主席等,很少选择有过教育工作背景的书法家。授课中,授课人关注的是书法艺术本身,如书法技法、书法史论、书法创作、书法审美、投稿经验等,与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无异,却未关注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状况,更不用说他们当中能有多少人愿意去研读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文件。文件有哪些要求,如意义、目标、内容等;还有中小学书法教材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授课人未必很清楚。参加听课的学员大多是为“见名家”来的。课上很少听到哪位学员能围绕自己的书法教学来提问,提的都是关于自己的创作有什么问题、作品如何能“入展”等问题。
师资培训如此,学校外聘书法老师上课也有类似情况,《意见》要求“聘请的书法专业人员根据中小学书法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习书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按照后来出台的《纲要》来上课,可有的书法家并未按《纲要》的要求上课。笔者认为,教育部门要谨防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因“不对路子”而“变味”。
以上三种情况是当前书法教育出现的“不良”状态。笔者认为,其根源问题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书法教育的“上层建筑”和“基层管理者”,即指导、督查学校书法教育贯彻落实情况的政府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组织开展书法教育教学的学校管理者。若书法教育的“上层建筑”和“基层管理者”能真正重视起来,上下联动,加强督查,深入研究,指导“对路”,中小学书法教育将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