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通货膨胀和新科技产品不断问世,人们对教育、医保投资愈加注重的新时代,美国人体会到荷包里的钱好像越来越不够花了。那么,三十年来美国人的收入和物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物价上涨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到底又有多大呢?
不论生活在哪个国家的百姓,有一点可能是心心相通的,那就是在生活成本上喜欢向后看。当前中国的物价上涨,有热心的朋友就列举出30年前50元、60元月工资就能养活一家几口人,而现在月收入上万元,三口之家日子过得还挺紧巴。其实不光有中国人会这样作对比,美国人也是,很多美国人对30年前99美分一加仑汽油、餐馆50美分一杯咖啡的老日子很怀念。
实际收入反映生活变化的水平
在衡量民众的生活水平变化时,除了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外,还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其他一些经济因素。因此在对比民众生活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的时候,经济学家会采用两种收入概念。首先是名义收入(Nominal income),其次是实际收入(realincome)。
名义收入是指每一年人们的收入,这种收入是不考虑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因素的。实际收入是指民众的收入经过对通货膨胀的调正而具有的实际购买力。例如,在2008年,一个人的名义年收入是5万美元,2009年他的名义年收入上升到55000美元。但由于2009年的物价比2008年上涨了12%,因此这个人2009年的实际收入并不是55000美元,而是49107美元。也就是说由于物价的上涨,尽管一个人的收入由2008年的5万美元上涨到2009年的55000美元,但2009年的55000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8年的49107美元。
从实际收入的角度可能会更加准确地了解一个社会民众生活变化的水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社会民众收入会年年上涨,现在的收入可能会是30年前的50倍、甚至上百倍,但民众仍可能感觉生活比30年前还有些艰难。而有的社会民众30年中收入增加幅度并不大,但过日子却不见得比30年前要苦。这里反映的就是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上的差异,也就是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实际的影响。
在高通货膨胀率的社会,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需较大才能保证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而在低通货膨胀率的社会,民众的收入不必有很大提高也能维持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民众的名义收入增长如果高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民众的实际收入就增加。反之,民众的名义收入增长如果低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民众的实际收入就减少。所以对比一个社会民众生活水平在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提高了或是下降了,最主要看实际收入是否有所增长,以及增长或下降的幅度。
提高生活水平需严控通胀
美国经济的衰退自然影响到美国人的生活,过去10年美国家庭的中位实际收入变化不太大,基本上在5万美元上下,而2009年更是十几年来首次下降到5万美元以下。与此同时,美国的物价涨幅却不大,美国人享受着世界各地涌入的廉价商品,收入虽未增加太多但生活质量却未大幅滑落。最近美国的媒体对美国家庭生活状况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专门从美国家庭收入和生活费用之间的关系来观察影响民众生活的关键要素。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民众的名义收入在10年、20年甚至30年内的增长幅度超过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尽管收入增长幅度不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一个社会要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加民众的收入是最基本的方式,而与之相配套的是通货膨胀率要控制在一定水平内。在收入和通货膨胀对民众生活影响方面,有几种形态是人们常见的。第一种情形为,如果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远远高于通货膨胀增长幅度,也就是高收入、低物价,这是民众生活最幸福的时光。但由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自然相连,高收入、低物价在一个社会很难长期维持。第二种情形则是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略高于通货膨胀率增长幅度,尽管收入增长幅度不是很大,民众也会感觉生活水平在提高。第三种情形为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较高,而通货膨胀增长幅度与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相差无几,即使民众能感受到收入的增加,但在生活上依然会觉得紧巴巴。第四种情形为民众的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的上涨,民众的生活水平自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通胀率和家庭收入的变化
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包括食品、饮料、住房、服装、交通、医保、娱乐、教育、通信等在内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从1980年到2009年增长了160%,而同期美国家庭的中位名义收入上涨了181%,实际收入上涨了8%。美联社曾依据人口普查局和劳工部的统计数据,在一篇报道中称过去10年是美国家庭收入失落的10年。在过去10年,除2009年外,美国家庭的名义收入在增加,而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却一直在50000至52300美元上下徘徊。而从1998至2009年这12年间,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2,45%,比常规的3%年通货膨胀率还要低。在过去10年,美国家庭收入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受惠于低通货膨胀率,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却一直不高,民众在这方面的生活压力也不大。表1为1980年至2009年美国家庭中位收入和通货膨胀率的实际情况。
30年间收入与购买力对比
如果对比今天人们的生活与30年前有什么差异,最明显的一点是高科技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计算机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互联网将地球村的距离缩短,无线手机功能日趋广泛并几乎成为人们手中的“玩具”,平均下来美国人每年用在这上面的花销为1000美元。与1980年代相比,民众在这些方面的支出虽属于新的支出,但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却不大。这里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降低了这些产品的价格,民众从中受益。例如在1980年一台计算机的价格要1565美元,其货币的购买力相当于2009年的3693美元,而在2009年,一台计算机的平均价格为710美元。也就是说,在1980年只能购买一台计算机的钱,在2009年可以购买5台计算机。
从物价的角度观察,美国在30年间人们生活必需品如食品、杂货和汽油的相对价格在不断下降,而在医保、教育上的支出却在成倍上涨。子女的教育主要是大学教育支出已构成家庭一项大型支出项目。1980年美国大学生一年的费用平均为3499美元,2008年上涨到20435美元,在近30年的时间里,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大学费用上涨了1.23倍。从大学教育的回报率角度看,如今的大学教育回报率要比30年前高出一倍,1980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比高中毕业生高出30%,在2008年美国大学生的收入则比高中毕业生高出60%。表2 为美国一些商品1980年价格和2010年价格的对比,其中增减幅度为1980年商品价格的2010年货币价值和2010年商品价格之间物价上涨或下降百分比。
食品物价上涨幅度有多大
民众养家糊口需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譬如衣食住行,而在食品上的支出又是基本中之最基本。民众对食品物价上涨最敏感,而一个国家民众在食品上支出占收入比例多少也可反映出该国民众的基本生活状况。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民众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会较低,发展中国家,民众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会较高。而亚洲国家比较注重吃,在常规下民众用在食品上的花销会比其他地区国家正常的比例要高一些。2009年,美国家庭用于住房、交通、食品和娱乐上的花销平均为49067美元,由此可见衣食住行的开支是家庭生活最最基本的开支。除了基本开支外,教育、医保、高档家用电器等的支出虽然会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出现差异,但在这方面的支出反而会成为不少家庭的负担。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多年以来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除了食品和能源外,到2010年9月为止的12个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只上扬0.8%,这是1961年3月以来涨幅最低的12个月。而这些数据也是美联储认为美国不会陷入通胀危机的最主要依据。对于民众而言,虽然食品价格一直保持低位,但逐渐上涨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过去12个月食品价格指数上升了1.4%,农业部预计,2011年美国食品通胀将为2%至3%。但总体而言,美国的物价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现象,因此美联储现在正采取措施要人为地提高通货膨胀率。
那么从2009年到2010年美国的物价到底上涨了多少呢?这就要看具体的统计数据。表3是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美国大城市与民生有关的物品平均零售价格一年内的变化情况。
目前美国的物价又在上涨,但幅度不大,食品和汽油价格的上涨超过其他商品的涨幅。当然在食品中,有的是涨价,有的是降价。尽管人们预期在未来半年内,食品价格会上涨,但在美国很少会看到抢购物资的现象,反而是商家利用各种优惠和折扣来吸引顾客。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事实上通货膨胀浪潮已开始波及美国各地的超级市场和餐馆,食品价格将近20年来最稳定的时期可能就此终结。民众最常消费的牛奶、牛肉、咖啡和糖等基本民生物资最近数月来价格呈上涨趋势,而食品价格上涨速度超过美国整体的通货膨胀速度。为了解决失业率高的问题,美联储有计划拉升通货膨胀率,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
美国商家为何不敢趁势涨价
接下来的问题是,物价上涨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会有多大?物价上涨是否全部由老百姓来承担?这就牵涉到美国的消费文化和商业竞争机制了。首先,经济不好美国人会减少消费,民众的消费减少,所有商家都头痛。所以政府和商家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刺激民众消费。物价上涨,民众的消费就会受到影响,这时最头大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商家了。可以看到,现在美国的商家特别是食品行业的商家,如餐馆、超级市场尽管食品成本上升,除了稍微涨价外,都不敢轻易大幅提高物价。餐馆和商家想尽办法自己消化成本的上升,以争取更多的消费者。
美国的商家不敢一窝蜂地趁势涨价,这源于美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的选择多样性。美国一个城市各类超级市场星罗棋布,而且各族裔开设的餐馆、超市在价格战中只能往低比、不敢往上攀。同时消费者的选择多、货比三家和挑选有折扣的商家购物早成了消费习惯,这就逼着商家多让利给消费者。
不论怎么说,物价现在是只有往上走的份,在美国的华人对此可能体会更多一些。因为华人社区的超市从亚洲国家进口的食品多,亚洲国家物价上涨自然也影响到华人社区超市的进口物品的价格。如中国进口的茅台酒价格已上涨了一倍,其他干货、罐头类食品价格上涨很厉害。而一些美国当地出产的蔬菜、水果和肉类价格上涨属于小幅,民众依然可以接受。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华人开始到越南裔、西班牙裔开设的超市去购买蔬菜、水果,因为那些地方价格更便宜。
不论生活在哪个国家的百姓,有一点可能是心心相通的,那就是在生活成本上喜欢向后看。当前中国的物价上涨,有热心的朋友就列举出30年前50元、60元月工资就能养活一家几口人,而现在月收入上万元,三口之家日子过得还挺紧巴。其实不光有中国人会这样作对比,美国人也是,很多美国人对30年前99美分一加仑汽油、餐馆50美分一杯咖啡的老日子很怀念。
实际收入反映生活变化的水平
在衡量民众的生活水平变化时,除了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外,还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其他一些经济因素。因此在对比民众生活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的时候,经济学家会采用两种收入概念。首先是名义收入(Nominal income),其次是实际收入(realincome)。
名义收入是指每一年人们的收入,这种收入是不考虑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因素的。实际收入是指民众的收入经过对通货膨胀的调正而具有的实际购买力。例如,在2008年,一个人的名义年收入是5万美元,2009年他的名义年收入上升到55000美元。但由于2009年的物价比2008年上涨了12%,因此这个人2009年的实际收入并不是55000美元,而是49107美元。也就是说由于物价的上涨,尽管一个人的收入由2008年的5万美元上涨到2009年的55000美元,但2009年的55000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8年的49107美元。
从实际收入的角度可能会更加准确地了解一个社会民众生活变化的水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社会民众收入会年年上涨,现在的收入可能会是30年前的50倍、甚至上百倍,但民众仍可能感觉生活比30年前还有些艰难。而有的社会民众30年中收入增加幅度并不大,但过日子却不见得比30年前要苦。这里反映的就是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上的差异,也就是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实际的影响。
在高通货膨胀率的社会,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需较大才能保证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而在低通货膨胀率的社会,民众的收入不必有很大提高也能维持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民众的名义收入增长如果高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民众的实际收入就增加。反之,民众的名义收入增长如果低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民众的实际收入就减少。所以对比一个社会民众生活水平在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提高了或是下降了,最主要看实际收入是否有所增长,以及增长或下降的幅度。
提高生活水平需严控通胀
美国经济的衰退自然影响到美国人的生活,过去10年美国家庭的中位实际收入变化不太大,基本上在5万美元上下,而2009年更是十几年来首次下降到5万美元以下。与此同时,美国的物价涨幅却不大,美国人享受着世界各地涌入的廉价商品,收入虽未增加太多但生活质量却未大幅滑落。最近美国的媒体对美国家庭生活状况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专门从美国家庭收入和生活费用之间的关系来观察影响民众生活的关键要素。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民众的名义收入在10年、20年甚至30年内的增长幅度超过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尽管收入增长幅度不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一个社会要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加民众的收入是最基本的方式,而与之相配套的是通货膨胀率要控制在一定水平内。在收入和通货膨胀对民众生活影响方面,有几种形态是人们常见的。第一种情形为,如果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远远高于通货膨胀增长幅度,也就是高收入、低物价,这是民众生活最幸福的时光。但由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自然相连,高收入、低物价在一个社会很难长期维持。第二种情形则是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略高于通货膨胀率增长幅度,尽管收入增长幅度不是很大,民众也会感觉生活水平在提高。第三种情形为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较高,而通货膨胀增长幅度与民众的收入增长幅度相差无几,即使民众能感受到收入的增加,但在生活上依然会觉得紧巴巴。第四种情形为民众的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的上涨,民众的生活水平自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通胀率和家庭收入的变化
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包括食品、饮料、住房、服装、交通、医保、娱乐、教育、通信等在内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从1980年到2009年增长了160%,而同期美国家庭的中位名义收入上涨了181%,实际收入上涨了8%。美联社曾依据人口普查局和劳工部的统计数据,在一篇报道中称过去10年是美国家庭收入失落的10年。在过去10年,除2009年外,美国家庭的名义收入在增加,而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却一直在50000至52300美元上下徘徊。而从1998至2009年这12年间,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2,45%,比常规的3%年通货膨胀率还要低。在过去10年,美国家庭收入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受惠于低通货膨胀率,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却一直不高,民众在这方面的生活压力也不大。表1为1980年至2009年美国家庭中位收入和通货膨胀率的实际情况。
30年间收入与购买力对比
如果对比今天人们的生活与30年前有什么差异,最明显的一点是高科技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计算机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互联网将地球村的距离缩短,无线手机功能日趋广泛并几乎成为人们手中的“玩具”,平均下来美国人每年用在这上面的花销为1000美元。与1980年代相比,民众在这些方面的支出虽属于新的支出,但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却不大。这里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降低了这些产品的价格,民众从中受益。例如在1980年一台计算机的价格要1565美元,其货币的购买力相当于2009年的3693美元,而在2009年,一台计算机的平均价格为710美元。也就是说,在1980年只能购买一台计算机的钱,在2009年可以购买5台计算机。
从物价的角度观察,美国在30年间人们生活必需品如食品、杂货和汽油的相对价格在不断下降,而在医保、教育上的支出却在成倍上涨。子女的教育主要是大学教育支出已构成家庭一项大型支出项目。1980年美国大学生一年的费用平均为3499美元,2008年上涨到20435美元,在近30年的时间里,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大学费用上涨了1.23倍。从大学教育的回报率角度看,如今的大学教育回报率要比30年前高出一倍,1980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比高中毕业生高出30%,在2008年美国大学生的收入则比高中毕业生高出60%。表2 为美国一些商品1980年价格和2010年价格的对比,其中增减幅度为1980年商品价格的2010年货币价值和2010年商品价格之间物价上涨或下降百分比。
食品物价上涨幅度有多大
民众养家糊口需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譬如衣食住行,而在食品上的支出又是基本中之最基本。民众对食品物价上涨最敏感,而一个国家民众在食品上支出占收入比例多少也可反映出该国民众的基本生活状况。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民众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会较低,发展中国家,民众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会较高。而亚洲国家比较注重吃,在常规下民众用在食品上的花销会比其他地区国家正常的比例要高一些。2009年,美国家庭用于住房、交通、食品和娱乐上的花销平均为49067美元,由此可见衣食住行的开支是家庭生活最最基本的开支。除了基本开支外,教育、医保、高档家用电器等的支出虽然会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出现差异,但在这方面的支出反而会成为不少家庭的负担。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多年以来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除了食品和能源外,到2010年9月为止的12个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只上扬0.8%,这是1961年3月以来涨幅最低的12个月。而这些数据也是美联储认为美国不会陷入通胀危机的最主要依据。对于民众而言,虽然食品价格一直保持低位,但逐渐上涨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过去12个月食品价格指数上升了1.4%,农业部预计,2011年美国食品通胀将为2%至3%。但总体而言,美国的物价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现象,因此美联储现在正采取措施要人为地提高通货膨胀率。
那么从2009年到2010年美国的物价到底上涨了多少呢?这就要看具体的统计数据。表3是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美国大城市与民生有关的物品平均零售价格一年内的变化情况。
目前美国的物价又在上涨,但幅度不大,食品和汽油价格的上涨超过其他商品的涨幅。当然在食品中,有的是涨价,有的是降价。尽管人们预期在未来半年内,食品价格会上涨,但在美国很少会看到抢购物资的现象,反而是商家利用各种优惠和折扣来吸引顾客。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事实上通货膨胀浪潮已开始波及美国各地的超级市场和餐馆,食品价格将近20年来最稳定的时期可能就此终结。民众最常消费的牛奶、牛肉、咖啡和糖等基本民生物资最近数月来价格呈上涨趋势,而食品价格上涨速度超过美国整体的通货膨胀速度。为了解决失业率高的问题,美联储有计划拉升通货膨胀率,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
美国商家为何不敢趁势涨价
接下来的问题是,物价上涨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会有多大?物价上涨是否全部由老百姓来承担?这就牵涉到美国的消费文化和商业竞争机制了。首先,经济不好美国人会减少消费,民众的消费减少,所有商家都头痛。所以政府和商家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刺激民众消费。物价上涨,民众的消费就会受到影响,这时最头大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商家了。可以看到,现在美国的商家特别是食品行业的商家,如餐馆、超级市场尽管食品成本上升,除了稍微涨价外,都不敢轻易大幅提高物价。餐馆和商家想尽办法自己消化成本的上升,以争取更多的消费者。
美国的商家不敢一窝蜂地趁势涨价,这源于美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的选择多样性。美国一个城市各类超级市场星罗棋布,而且各族裔开设的餐馆、超市在价格战中只能往低比、不敢往上攀。同时消费者的选择多、货比三家和挑选有折扣的商家购物早成了消费习惯,这就逼着商家多让利给消费者。
不论怎么说,物价现在是只有往上走的份,在美国的华人对此可能体会更多一些。因为华人社区的超市从亚洲国家进口的食品多,亚洲国家物价上涨自然也影响到华人社区超市的进口物品的价格。如中国进口的茅台酒价格已上涨了一倍,其他干货、罐头类食品价格上涨很厉害。而一些美国当地出产的蔬菜、水果和肉类价格上涨属于小幅,民众依然可以接受。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华人开始到越南裔、西班牙裔开设的超市去购买蔬菜、水果,因为那些地方价格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