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员》是一部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而制作的话剧。围绕油田曾经的两位优秀党员考察新优秀党员候选人——油田企业家郑建国的经过展开,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姜铁仁、辛静、郑建国分别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及当代三个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出场、话剧在展现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的同时,力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几十年来不断发展的进步历程。
一
《党员》的剧情定位在油田的特定环境。油田,由于处于国家发展的经济动脉,其生产和生活都有着与普通社会环境所不同的特殊性,所以,其间发生的故事也必然具有特定环境中的特点。
剧中有一段姜铁仁和郑建国回忆当年石油大会战的场景,二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在舞台上表现为众石油工人的合唱。这一情节不但表现出退休石油工人姜铁仁和已经离开钻井一线从商的郑建国两代石油人内心对油田的深厚感情,更是传达出他们所代表的这一群体以石油事业为荣的骄傲、自豪之情。这种共鸣是两个人物在经历过内心矛盾后的释怀与认可,是具有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新老两代油田人,内心深处共同的对石油事业的热爱和执著之情的表露,也是该剧回归主题的一种深化。
在艺术创作上,《党员》是一部着重于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展现主题的作品,它的情节始终围绕着人物进行,塑造出剧中个性鲜明的一个个人物。
二
《党员》一剧中的人物形象,均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信念。在他们心中,生活就是为信仰和信念而奋斗的过程。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其实是三代党员,也可以说是三个历史阶段内具有进步思想的中国民众的缩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党员姜铁仁,与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执著于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甘愿为集体奉献一切的信念。在那个单纯的年代里,这是一种被引为榜样的主流精神,是笼罩在人身上的耀眼光环,姜铁仁这样的人是生逢其时的时代楷模。当时代的变革开始时,他们已经经历过最辉煌的人生阶段,退出生产一线和生活的经历使他们不再处于社会的风口浪尖,因此,他们虽然对现实,对郑建国这样的风头人物有着不满,但还是宽容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分党员,他们内心所承受的价值观裂变要比上一辈沉重许多,他们必须在思想观念已经完全成熟后无法逃避地接受一次全新的观念转变。就像剧中的辛静,在她刚刚享受到成为油田知名作家所带来的成就感而志得意满之时,在她由于这种成就感而有些颐指气使地想为丈夫规划未来之时,丈夫郑建国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条她根本无法理解的道路。中年女作家身份的设置使辛静身上略带偏激的气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她心目中的理想和信念甚至比姜铁仁还要坚定,并且带有女性的固执,即使让她与大家、与社会一起接受价值观的改变她都会是适应比较慢的人群中的一员。但偏偏她最亲近的人——丈夫郑建国,却是个在思想上有勇气,在行动上有冲劲的时代弄潮儿,因此,她内心的不满更显得符合情理。
郑建国这类思想活跃,勇于尝试的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宠儿,他其实和姜铁仁们一样也是生逢其时的。他所执著的是实现自我价值,是成功,是不做集体中庸庸碌碌的一员。他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下海试水的人,也是计划社会转为经济社会后首先通过个人奋斗富起来的人群中的一员。他和辛静这一对夫妻思想和理想上的南辕北辙是整个中国社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改革期后,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民众思想的对立。
剧中的辛静由于思想观念的顽固不前,在内心中对富有改革精神的丈夫经历了一个痛苦的理解过程,但她最终醒悟到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正是郑建国那样的,能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人,是能够推动社会的车轮不断向前行驶的一群人。从而在戏的结尾部分完成了自己的观念转变。
三
在人物塑造方面,辛静、郑建国、柳思雨三个人物采用了中年(现实中)和青年(二十年前的回忆)两组人物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相呼应表演的形式,诠释了郑建国和辛静夫妇思想观念差异的起源以及郑建国和柳思雨因志同道合而引为事业知己的两组人物关系。几个场景中,中、青年两组的同一对人物被设置为同时出现在舞台。其中被突出的是辛静,现实中的她和回忆中二十年前的她在思想上基本是重合的,从中可以看出人物个性中的执著。她内心中被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驱使的性格是强势的,这在她二十年前因一篇出名的报道而成为油田知名女作家后充分显现出来,实际上,她一直被自己的信念所感动着,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和崇高的,而忽视了外界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不听她话而成为商人的丈夫始终带者些许鄙视和怨恨。整部戏的前三分之二部分,充斥着辛静人前(主要是在郑建国以前的师傅姜铁仁面前)人后对丈夫的冷嘲热讽,前后二十年场景的呼应更加强了辛静这个人物身上持之以恒的执著,甚至使人感觉到其性格中带有病态的固执。正因为人物的这种性格被有意无意不断渲染,所以,在倒数第二场辛静和姜铁仁通过与郑建国推心置腹的交谈后终于认可其优秀党员的资格的一场戏中,辛静的转变就显得有些突兀而草率。
另一组被设置为现实与回忆交叠的人物是郑建国和柳思雨,这一组与上组相反,二十年前的他们是由于志同道合走上了共同创业的道路,两个人有着同甘共苦的亲密,而现实中功成名就的他们却疏离了许多。身为女人的柳思雨把青春年华和所有感情(包括爱情)都奉献给了两人共同创办的企业和郑建国本人,在她意识到这种持续了二十年的奉献使自己丢失掉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后,想要靠逃避开始另一种生活,最终却在郑的挽留下继续留在了企业。柳思雨在舞台上只是作为郑建国的事业搭档或助手出现,但依然和整部戏的基调相符合,她同样是执著于理想,但是她的执著是无法与戏中另一女性形象辛静强悍的执著相提并论,所以她的昨天和今天才有些背离,她的人物形象也不被刻意突出。
四
如果拿《党员》的文学本(发表于《戏剧丛刊》2009年第三期)与舞台剧相比较,会看出多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舞台剧削减掉了原剧本中与人物生活情感有关的大量柔性情节。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能为让人物性格更突出,更能充分表现三代优秀党员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二是因为剧本篇幅太长,必须精简。
在文学本中曾经有这样几个情节:1、二十年前,带着腿伤的郑建国在海边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时,遭受人生挫折后想要自杀的柳思雨误以为郑也要自杀而跑来救他,两人因误会而结缘。在误会消除以后,事实上,是郑建国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了意欲轻生的柳思雨,使她义无返顾地开始了与他共同创业的人生历程。2、剧本中有一段郑建国决绝地从家里拿走身份证,在和柳思雨经历了最初的艰苦创业而日生情愫后,决定回家和辛静摊牌离婚的戏。他在家门外无意中听到了妻子辛静与师傅姜铁仁的对话。这其中,有妻子对他的真挚的关爱和师傅对他腿伤的内心愧疚,还有在不远处一直等着他返回的柳思雨对他的眷恋。上述这两段戏都是郑建国的重头戏,几个人物的感情纠葛于郑建国一人。体现出他贯穿全剧的线索式人物的作用,但最终或许由于舞台演出中所追求中心和主题集中而被更改或删节。
这样一来,剧本中的一号人物——处于争议中的新时期优秀党员的形象郑建国被弱化,同时,和他有着强烈感情纠葛的柳思雨自然也被弱化,全剧的事件没有改变——依然围绕着企业家郑建国是否够格成为新的优秀共产党员来进行。但人物,却集中于有些偏激的辛静,以她的固执和价值观的守旧来阐述只有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为社会创造进步价值才是新时期所需要的精神这一主题。但是这种把思想层面的表达过于集中,把感情层面的细节忽略掉的改变,使得舞台形象有些干瘪,甚至加重了剧本中的说教成分。
《党员》立足于油田,以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主旋律题材,并在剧中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塑造。但是作为一部体现时代的剧作,它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又难免以偏盖全,其过于追求“立主脑、减头绪”的主题集中化,也使人物形象稍显单薄。
一
《党员》的剧情定位在油田的特定环境。油田,由于处于国家发展的经济动脉,其生产和生活都有着与普通社会环境所不同的特殊性,所以,其间发生的故事也必然具有特定环境中的特点。
剧中有一段姜铁仁和郑建国回忆当年石油大会战的场景,二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在舞台上表现为众石油工人的合唱。这一情节不但表现出退休石油工人姜铁仁和已经离开钻井一线从商的郑建国两代石油人内心对油田的深厚感情,更是传达出他们所代表的这一群体以石油事业为荣的骄傲、自豪之情。这种共鸣是两个人物在经历过内心矛盾后的释怀与认可,是具有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新老两代油田人,内心深处共同的对石油事业的热爱和执著之情的表露,也是该剧回归主题的一种深化。
在艺术创作上,《党员》是一部着重于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展现主题的作品,它的情节始终围绕着人物进行,塑造出剧中个性鲜明的一个个人物。
二
《党员》一剧中的人物形象,均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信念。在他们心中,生活就是为信仰和信念而奋斗的过程。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其实是三代党员,也可以说是三个历史阶段内具有进步思想的中国民众的缩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党员姜铁仁,与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执著于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甘愿为集体奉献一切的信念。在那个单纯的年代里,这是一种被引为榜样的主流精神,是笼罩在人身上的耀眼光环,姜铁仁这样的人是生逢其时的时代楷模。当时代的变革开始时,他们已经经历过最辉煌的人生阶段,退出生产一线和生活的经历使他们不再处于社会的风口浪尖,因此,他们虽然对现实,对郑建国这样的风头人物有着不满,但还是宽容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分党员,他们内心所承受的价值观裂变要比上一辈沉重许多,他们必须在思想观念已经完全成熟后无法逃避地接受一次全新的观念转变。就像剧中的辛静,在她刚刚享受到成为油田知名作家所带来的成就感而志得意满之时,在她由于这种成就感而有些颐指气使地想为丈夫规划未来之时,丈夫郑建国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条她根本无法理解的道路。中年女作家身份的设置使辛静身上略带偏激的气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她心目中的理想和信念甚至比姜铁仁还要坚定,并且带有女性的固执,即使让她与大家、与社会一起接受价值观的改变她都会是适应比较慢的人群中的一员。但偏偏她最亲近的人——丈夫郑建国,却是个在思想上有勇气,在行动上有冲劲的时代弄潮儿,因此,她内心的不满更显得符合情理。
郑建国这类思想活跃,勇于尝试的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宠儿,他其实和姜铁仁们一样也是生逢其时的。他所执著的是实现自我价值,是成功,是不做集体中庸庸碌碌的一员。他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下海试水的人,也是计划社会转为经济社会后首先通过个人奋斗富起来的人群中的一员。他和辛静这一对夫妻思想和理想上的南辕北辙是整个中国社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改革期后,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民众思想的对立。
剧中的辛静由于思想观念的顽固不前,在内心中对富有改革精神的丈夫经历了一个痛苦的理解过程,但她最终醒悟到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正是郑建国那样的,能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人,是能够推动社会的车轮不断向前行驶的一群人。从而在戏的结尾部分完成了自己的观念转变。
三
在人物塑造方面,辛静、郑建国、柳思雨三个人物采用了中年(现实中)和青年(二十年前的回忆)两组人物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相呼应表演的形式,诠释了郑建国和辛静夫妇思想观念差异的起源以及郑建国和柳思雨因志同道合而引为事业知己的两组人物关系。几个场景中,中、青年两组的同一对人物被设置为同时出现在舞台。其中被突出的是辛静,现实中的她和回忆中二十年前的她在思想上基本是重合的,从中可以看出人物个性中的执著。她内心中被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驱使的性格是强势的,这在她二十年前因一篇出名的报道而成为油田知名女作家后充分显现出来,实际上,她一直被自己的信念所感动着,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和崇高的,而忽视了外界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不听她话而成为商人的丈夫始终带者些许鄙视和怨恨。整部戏的前三分之二部分,充斥着辛静人前(主要是在郑建国以前的师傅姜铁仁面前)人后对丈夫的冷嘲热讽,前后二十年场景的呼应更加强了辛静这个人物身上持之以恒的执著,甚至使人感觉到其性格中带有病态的固执。正因为人物的这种性格被有意无意不断渲染,所以,在倒数第二场辛静和姜铁仁通过与郑建国推心置腹的交谈后终于认可其优秀党员的资格的一场戏中,辛静的转变就显得有些突兀而草率。
另一组被设置为现实与回忆交叠的人物是郑建国和柳思雨,这一组与上组相反,二十年前的他们是由于志同道合走上了共同创业的道路,两个人有着同甘共苦的亲密,而现实中功成名就的他们却疏离了许多。身为女人的柳思雨把青春年华和所有感情(包括爱情)都奉献给了两人共同创办的企业和郑建国本人,在她意识到这种持续了二十年的奉献使自己丢失掉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后,想要靠逃避开始另一种生活,最终却在郑的挽留下继续留在了企业。柳思雨在舞台上只是作为郑建国的事业搭档或助手出现,但依然和整部戏的基调相符合,她同样是执著于理想,但是她的执著是无法与戏中另一女性形象辛静强悍的执著相提并论,所以她的昨天和今天才有些背离,她的人物形象也不被刻意突出。
四
如果拿《党员》的文学本(发表于《戏剧丛刊》2009年第三期)与舞台剧相比较,会看出多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舞台剧削减掉了原剧本中与人物生活情感有关的大量柔性情节。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能为让人物性格更突出,更能充分表现三代优秀党员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二是因为剧本篇幅太长,必须精简。
在文学本中曾经有这样几个情节:1、二十年前,带着腿伤的郑建国在海边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时,遭受人生挫折后想要自杀的柳思雨误以为郑也要自杀而跑来救他,两人因误会而结缘。在误会消除以后,事实上,是郑建国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了意欲轻生的柳思雨,使她义无返顾地开始了与他共同创业的人生历程。2、剧本中有一段郑建国决绝地从家里拿走身份证,在和柳思雨经历了最初的艰苦创业而日生情愫后,决定回家和辛静摊牌离婚的戏。他在家门外无意中听到了妻子辛静与师傅姜铁仁的对话。这其中,有妻子对他的真挚的关爱和师傅对他腿伤的内心愧疚,还有在不远处一直等着他返回的柳思雨对他的眷恋。上述这两段戏都是郑建国的重头戏,几个人物的感情纠葛于郑建国一人。体现出他贯穿全剧的线索式人物的作用,但最终或许由于舞台演出中所追求中心和主题集中而被更改或删节。
这样一来,剧本中的一号人物——处于争议中的新时期优秀党员的形象郑建国被弱化,同时,和他有着强烈感情纠葛的柳思雨自然也被弱化,全剧的事件没有改变——依然围绕着企业家郑建国是否够格成为新的优秀共产党员来进行。但人物,却集中于有些偏激的辛静,以她的固执和价值观的守旧来阐述只有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为社会创造进步价值才是新时期所需要的精神这一主题。但是这种把思想层面的表达过于集中,把感情层面的细节忽略掉的改变,使得舞台形象有些干瘪,甚至加重了剧本中的说教成分。
《党员》立足于油田,以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主旋律题材,并在剧中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塑造。但是作为一部体现时代的剧作,它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又难免以偏盖全,其过于追求“立主脑、减头绪”的主题集中化,也使人物形象稍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