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一代,大学生在网络伦理方面存在着若干问题。然而,他们又是网络空间中学习力较强的一大群体,可以持续不断地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践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自我教育过程来提高自己的网络伦理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伦理;自我教育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 2770万人,增幅仅为6.1%,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另据2009-2010中国网民构成统计,大学生群体无论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还是职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研究是亟待关注的问题。整体而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还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他们的网络伦理问题日益彰显。本文仅以网络伦理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进行认真的梳理,并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对自我教育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网络伦理的内涵
" 伦理"始于《礼记·乐记》:"乐者, 通伦理者也。"初期的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微妙而又有序的辈分关系, 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演变,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和谐有序的关系。[1]网络伦理(internet ethics)可以界定为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对于网络伦理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自由平等是网络伦理的鲜明特征。由于网络克服了地区限制、文化限制,甚至国家限制而将全世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广大网民成为了地球村"村民"。显然,与现实的伦理道德相比,基于网络这个无边界的交流平台之上产生的网络伦理自然也在朝着大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伦理观念体现了更加广泛的人民的意愿、思想和利益。其次,自觉性是网络伦理对网络伦理主体的高度要求。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中人们对个人信息的设置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其行为往往更多的由自己决定。这种高度自主的伦理模式要求人们具备高度自觉的伦理道德观念来保障网络行为的正常有效进行。
二、当今大学生网络伦理面临的问题
根据我国2010年互联网发展统计,从职业角度和年龄角度看,大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加之,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网络伦理问题事件,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现实课题。就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意识冲突、价值扭曲 因为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态,彼此的交流,相互的吸引与排斥在所难免。但在良莠不齐的网络时代,因大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不一,当潮水般的西方文化思潮席卷而来之时,来自不同路径的各种价值观通过网络的强劲辐射力和渗透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人格形成与发展。当代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因此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大学生们的行为抉择一时陷入了前路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其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甚至置换。
(二)诚信缺失、情感冷漠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真实身份得到隐匿,没有明显道德约束感。于是,他们借助于网络尽情发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压抑和烦躁。例如,经常发布和传播失真讯息、诽谤别人名誉、侵犯知识产权,篡改与盗用他人信息,甚至开发或传播网络病毒肆意践踏社会诚信行为等就成为他们网络行为的一种惯常现象。现实中的直接交往愈来愈少,校园中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受到一定影响,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情感冷漠化,出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功能退化。
(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 80后和90后大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除尽情享受色情信号的挑逗与诱惑以外,各类网络游戏更是让他们如醉如痴。有的大学生因迷恋网络而出现成绩下降、留级甚至犯罪等现象,还有个别大学生因迷恋于游戏而出现了精神问题。
三、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自我教育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的自我教育即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然后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3]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由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它们彼此衔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处于自我教育统一体之中。
(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的基本内容包括:自己是否做到了善于网上学习而不浏览不良信息?在网上交友时是否做到了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而且在网络交往中是否具有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利用网络时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利用网络时是否注意要有益身心健康,而不沉溺虚拟时空?大学生要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客观地回答,以对自己的网络伦理水平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可针对网络伦理自我教育提出自我教育的目标。
(二)自我践行
大学生在自我践行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隐私权,不窥探别人的信息或泄露相关隐私。其次,大学生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必须坚持诚信,不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另外,大学生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在网络中文明交往,不辱骂网友。网络中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或者昵称,现实存在感较弱,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的延伸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自我监督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我教育必须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建起一道思想的防火墙,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自觉抵制网络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监督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慎独。网络是一个无约束的虚拟世界, 每一个人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出现,大学生在网络上摆脱了现实社会环境的制约或他人的监督, 只有慎独才能避免网络不轨行为。第二,克己。大学生通过克己来进行自我监督来约束自己对网络游戏的迷恋,不发表不健康的信息, 自觉抵制对色情、暴力信息的渗透,杜绝网络不诚实行为和网络攻击行为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自我评价
网络伦理自我教育语境下的自我评价是评价主体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参照自我教育已设定的目标对自我教育取得的实际进展进行客观的评判,从而为下一阶段开展网络伦理自我教育发挥指导性作用。自我评价的范围基本涵盖了网络伦理学习水平的评价和网络伦理行为表现的评价。其中,网络伦理行为表现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重点。它包括面对繁杂信息时的科学选择能力如何;面对多样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面对潜在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和面对监督缺失时的自律能力如何。由于网络伦理自我教育语境下的自我评价问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内容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待于以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凯张华伟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河南科技2007(8):30
[2]张志芳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理论探索 2003(3):35
[3]杨永清,唐仕琼 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与原因。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2):151-152
[4]孙芬孙其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前言 2003(10):124-125
[5]赵慧臣。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解析:自我教育的视角2006(11):90-91
作者简介:杨文奎,男,1979年10月出生,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伦理;自我教育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 2770万人,增幅仅为6.1%,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另据2009-2010中国网民构成统计,大学生群体无论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还是职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研究是亟待关注的问题。整体而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还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他们的网络伦理问题日益彰显。本文仅以网络伦理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进行认真的梳理,并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对自我教育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网络伦理的内涵
" 伦理"始于《礼记·乐记》:"乐者, 通伦理者也。"初期的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微妙而又有序的辈分关系, 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演变,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和谐有序的关系。[1]网络伦理(internet ethics)可以界定为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对于网络伦理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自由平等是网络伦理的鲜明特征。由于网络克服了地区限制、文化限制,甚至国家限制而将全世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广大网民成为了地球村"村民"。显然,与现实的伦理道德相比,基于网络这个无边界的交流平台之上产生的网络伦理自然也在朝着大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伦理观念体现了更加广泛的人民的意愿、思想和利益。其次,自觉性是网络伦理对网络伦理主体的高度要求。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中人们对个人信息的设置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其行为往往更多的由自己决定。这种高度自主的伦理模式要求人们具备高度自觉的伦理道德观念来保障网络行为的正常有效进行。
二、当今大学生网络伦理面临的问题
根据我国2010年互联网发展统计,从职业角度和年龄角度看,大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加之,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网络伦理问题事件,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现实课题。就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意识冲突、价值扭曲 因为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态,彼此的交流,相互的吸引与排斥在所难免。但在良莠不齐的网络时代,因大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不一,当潮水般的西方文化思潮席卷而来之时,来自不同路径的各种价值观通过网络的强劲辐射力和渗透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人格形成与发展。当代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因此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大学生们的行为抉择一时陷入了前路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其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甚至置换。
(二)诚信缺失、情感冷漠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真实身份得到隐匿,没有明显道德约束感。于是,他们借助于网络尽情发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压抑和烦躁。例如,经常发布和传播失真讯息、诽谤别人名誉、侵犯知识产权,篡改与盗用他人信息,甚至开发或传播网络病毒肆意践踏社会诚信行为等就成为他们网络行为的一种惯常现象。现实中的直接交往愈来愈少,校园中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受到一定影响,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情感冷漠化,出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功能退化。
(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 80后和90后大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除尽情享受色情信号的挑逗与诱惑以外,各类网络游戏更是让他们如醉如痴。有的大学生因迷恋网络而出现成绩下降、留级甚至犯罪等现象,还有个别大学生因迷恋于游戏而出现了精神问题。
三、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自我教育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的自我教育即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然后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3]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由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它们彼此衔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处于自我教育统一体之中。
(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的基本内容包括:自己是否做到了善于网上学习而不浏览不良信息?在网上交友时是否做到了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而且在网络交往中是否具有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利用网络时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利用网络时是否注意要有益身心健康,而不沉溺虚拟时空?大学生要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客观地回答,以对自己的网络伦理水平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可针对网络伦理自我教育提出自我教育的目标。
(二)自我践行
大学生在自我践行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隐私权,不窥探别人的信息或泄露相关隐私。其次,大学生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必须坚持诚信,不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另外,大学生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在网络中文明交往,不辱骂网友。网络中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或者昵称,现实存在感较弱,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的延伸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自我监督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我教育必须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建起一道思想的防火墙,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自觉抵制网络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监督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慎独。网络是一个无约束的虚拟世界, 每一个人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出现,大学生在网络上摆脱了现实社会环境的制约或他人的监督, 只有慎独才能避免网络不轨行为。第二,克己。大学生通过克己来进行自我监督来约束自己对网络游戏的迷恋,不发表不健康的信息, 自觉抵制对色情、暴力信息的渗透,杜绝网络不诚实行为和网络攻击行为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自我评价
网络伦理自我教育语境下的自我评价是评价主体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参照自我教育已设定的目标对自我教育取得的实际进展进行客观的评判,从而为下一阶段开展网络伦理自我教育发挥指导性作用。自我评价的范围基本涵盖了网络伦理学习水平的评价和网络伦理行为表现的评价。其中,网络伦理行为表现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重点。它包括面对繁杂信息时的科学选择能力如何;面对多样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面对潜在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和面对监督缺失时的自律能力如何。由于网络伦理自我教育语境下的自我评价问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内容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待于以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凯张华伟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河南科技2007(8):30
[2]张志芳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理论探索 2003(3):35
[3]杨永清,唐仕琼 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与原因。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2):151-152
[4]孙芬孙其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前言 2003(10):124-125
[5]赵慧臣。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解析:自我教育的视角2006(11):90-91
作者简介:杨文奎,男,1979年10月出生,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