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模式营造学工融合的教师学习情境,把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默会知识”,经过同伴相助、自主合作与教学专家“面对面”的整体学习,用案例公开课的形式实现教学专家教学经验的传承,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并将其纳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进而转化为精神力量和生活智慧。
关键词:数学教师 整体学习 行为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186-01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师培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及与学科教学相关知识的理论学习,连优秀教师经验的介绍也是以“讲座型”灌输为主,这抹杀了他们人性中朴素的整体性与创造潜能。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改变以往培训只有教与学和个别教师的“做”,设计了以课例为载体,“教学做合一”的专家引领循环实践环节。按照教学计划每人开一节学工融合的公开课,促进培训学员教学行为的转变。首先对培训者提供高起点的优秀课例录像进行学习研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付诸实践,教学专家进行点评后,再实践,教学专家进行点评,其余教师回校上公开课的全过程循环引领和教学研磨,以“洗课”的形式形成新的见识与经验,并实现新见识与经验的迁移,不断地查问、审视和反思教学过程。
1 “勾股定理”的第一次公开课纪实与分析点评
2011年9月16日上午,李老师“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学案辑录:
学习目标,说出勾股定理,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问题,并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与难点,勾股定理以及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走长方形麦地对角线抄近路问题2.希腊邮票赏析3.用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分别求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这三个面积之间是否存在等量关系?4.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并验证5.勾股史海6.例题精讲并附加练习8.小结9.留两道应用题。
李老师课堂教学实录:第1~3环节,多媒体演示割与补的动画过程,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怎样进行割与补。第4~5环节,学生仅仅了解割与补的方法。第6环节,例练搭配,效果较好,但教师书写欠规范。第7~9下课铃声响起,草草小结下课。
第三节课教学专家与小组成员点评,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基本合理,汇总可商榷的问题有:⑴教学目标表达不准确。建议修改为:能说出勾股定理及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运用;经历了观察、计算、实验、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经历用割与补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探索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学习兴趣。⑵教学情境创设不合理。从麦田抄近路损害庄稼。⑶在“割、补法”没有讲清楚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求斜置正方形的面积行不通。⑷勾股定理仅用文字语言表达,缺乏数学符号语言表达,知识表达不完整;不仅要用两种语言完整板书表达勾股定理,而且要揭示勾股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使用范围;简述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价值。⑤例题解答书写不规范,老师及时点评学生练习,鼓励表扬解题好的同学,及时纠正错误。课堂教学反馈练习后再点评。最后回顾小结,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生大脑中新的知识结构,分层次布置必要的作业。在教学专家的指导下,下午上公共课的老师及时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2 “勾股定理”的第二次公开课纪实与分析点评
芮老师的公开课教学中,第1~2环节创设“求直角三角形斜边长”的问题情境,然后边讲边操作,作出斜边为一边的正方形,尤其讲清“过斜线端点作垂线”的技巧要领,为后续学习作好准备。第3环节在方格纸中研究斜正方形的面积,师生合作介绍补的操作方法,详细介绍斜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学生验证几何性质打好基础。第4环节学生板书,验证三种不同直角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几何性质,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归纳,得到勾股定理,不仅用文字语言表达结论,还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勾股定理,弥补不足。简要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并运用其解决情境创设中的问题,前呼后应,整体性好。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整体效果明显优于上午的公开课。教学设计与知识呈现得到明显的优化,这充分证明教学经验是可以传承与迁移的。
教学专家点评汇总存在问题:⑴教学语言不严谨;⑵学生用“割、补法”验证勾股定理用的是前面讨论过的直角三角形相同;⑶勾股定理的探究,数形转换不自然流畅;⑷例题解答不简练,不规范。总之,教学难点未能完全突破、教学设计与呈现欠完善、教学语言不流畅精炼、解题不规范是教龄在六年以内教师的普遍问题。专家建议回本校上公开课的学员,可设计预习作业。其余学员借鉴洗课成功的经验与教训,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在课堂中检验学习成果。要求回本校上公开课的学员,要请本校的数学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教学校长和数学教师听课点评,全程摄像制成光盘,作为学习作业上交和供后续学习研究。
3 “勾股定理”的第三次公开课分析点评
教学专家根据学员上交的光盘,逐一观看,最后学员大组集中,点评和总结。总的来看,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要运用“任务分析法”找出本节课学生必备的知识与经验(技能),作为新课预习作业或者作为创设情境中的预备知识,是新课教学的基本条件。其次揭示新命题的条件、结论等各要素的意义,使用方法与范围,是教学重点。再次在例题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审题、寻求解题策略,然后教师规范板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此外,流畅精炼的教学语言、解题的规范书面表达、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教龄在六年以内教师坚持修炼的基本功,教学效果与各个教学环节呈现“水桶短板效应”。教學目标的确定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互相制约。恰当的教学目标来源于教学设计;合适的教学设计受教学目标的统领,两者均受教师教学理念的约束。
4 结语
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系“默会知识”和高级复杂技能的组合,必须“面对面、手把手”的“做中学”方能生效。我们在学工融合的案例培训中,设计“教学做合一”的典型课例进行专家引领下的循环“洗课”,把优秀数学教师、教学专家的教学经验和默会知识经过面对面的整体学习与感悟,经过同伴相助用公开课的形式展示新经验的生成,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并在实践中进行大范围的有效迁移,进而实现教师培训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实现优秀教师教学经验高效传承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师 整体学习 行为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186-01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师培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及与学科教学相关知识的理论学习,连优秀教师经验的介绍也是以“讲座型”灌输为主,这抹杀了他们人性中朴素的整体性与创造潜能。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改变以往培训只有教与学和个别教师的“做”,设计了以课例为载体,“教学做合一”的专家引领循环实践环节。按照教学计划每人开一节学工融合的公开课,促进培训学员教学行为的转变。首先对培训者提供高起点的优秀课例录像进行学习研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付诸实践,教学专家进行点评后,再实践,教学专家进行点评,其余教师回校上公开课的全过程循环引领和教学研磨,以“洗课”的形式形成新的见识与经验,并实现新见识与经验的迁移,不断地查问、审视和反思教学过程。
1 “勾股定理”的第一次公开课纪实与分析点评
2011年9月16日上午,李老师“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学案辑录:
学习目标,说出勾股定理,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问题,并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与难点,勾股定理以及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走长方形麦地对角线抄近路问题2.希腊邮票赏析3.用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分别求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这三个面积之间是否存在等量关系?4.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并验证5.勾股史海6.例题精讲并附加练习8.小结9.留两道应用题。
李老师课堂教学实录:第1~3环节,多媒体演示割与补的动画过程,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怎样进行割与补。第4~5环节,学生仅仅了解割与补的方法。第6环节,例练搭配,效果较好,但教师书写欠规范。第7~9下课铃声响起,草草小结下课。
第三节课教学专家与小组成员点评,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基本合理,汇总可商榷的问题有:⑴教学目标表达不准确。建议修改为:能说出勾股定理及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运用;经历了观察、计算、实验、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经历用割与补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探索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学习兴趣。⑵教学情境创设不合理。从麦田抄近路损害庄稼。⑶在“割、补法”没有讲清楚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求斜置正方形的面积行不通。⑷勾股定理仅用文字语言表达,缺乏数学符号语言表达,知识表达不完整;不仅要用两种语言完整板书表达勾股定理,而且要揭示勾股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使用范围;简述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价值。⑤例题解答书写不规范,老师及时点评学生练习,鼓励表扬解题好的同学,及时纠正错误。课堂教学反馈练习后再点评。最后回顾小结,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生大脑中新的知识结构,分层次布置必要的作业。在教学专家的指导下,下午上公共课的老师及时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2 “勾股定理”的第二次公开课纪实与分析点评
芮老师的公开课教学中,第1~2环节创设“求直角三角形斜边长”的问题情境,然后边讲边操作,作出斜边为一边的正方形,尤其讲清“过斜线端点作垂线”的技巧要领,为后续学习作好准备。第3环节在方格纸中研究斜正方形的面积,师生合作介绍补的操作方法,详细介绍斜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学生验证几何性质打好基础。第4环节学生板书,验证三种不同直角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几何性质,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归纳,得到勾股定理,不仅用文字语言表达结论,还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勾股定理,弥补不足。简要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并运用其解决情境创设中的问题,前呼后应,整体性好。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整体效果明显优于上午的公开课。教学设计与知识呈现得到明显的优化,这充分证明教学经验是可以传承与迁移的。
教学专家点评汇总存在问题:⑴教学语言不严谨;⑵学生用“割、补法”验证勾股定理用的是前面讨论过的直角三角形相同;⑶勾股定理的探究,数形转换不自然流畅;⑷例题解答不简练,不规范。总之,教学难点未能完全突破、教学设计与呈现欠完善、教学语言不流畅精炼、解题不规范是教龄在六年以内教师的普遍问题。专家建议回本校上公开课的学员,可设计预习作业。其余学员借鉴洗课成功的经验与教训,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在课堂中检验学习成果。要求回本校上公开课的学员,要请本校的数学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教学校长和数学教师听课点评,全程摄像制成光盘,作为学习作业上交和供后续学习研究。
3 “勾股定理”的第三次公开课分析点评
教学专家根据学员上交的光盘,逐一观看,最后学员大组集中,点评和总结。总的来看,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要运用“任务分析法”找出本节课学生必备的知识与经验(技能),作为新课预习作业或者作为创设情境中的预备知识,是新课教学的基本条件。其次揭示新命题的条件、结论等各要素的意义,使用方法与范围,是教学重点。再次在例题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审题、寻求解题策略,然后教师规范板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此外,流畅精炼的教学语言、解题的规范书面表达、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教龄在六年以内教师坚持修炼的基本功,教学效果与各个教学环节呈现“水桶短板效应”。教學目标的确定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互相制约。恰当的教学目标来源于教学设计;合适的教学设计受教学目标的统领,两者均受教师教学理念的约束。
4 结语
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系“默会知识”和高级复杂技能的组合,必须“面对面、手把手”的“做中学”方能生效。我们在学工融合的案例培训中,设计“教学做合一”的典型课例进行专家引领下的循环“洗课”,把优秀数学教师、教学专家的教学经验和默会知识经过面对面的整体学习与感悟,经过同伴相助用公开课的形式展示新经验的生成,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并在实践中进行大范围的有效迁移,进而实现教师培训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实现优秀教师教学经验高效传承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