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心智模式的角度研究制度越来越多的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其中,主要奠基人有诺斯、青木昌彦以及哈耶克。本文旨在综述基于心智模式的制度经济学。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介绍了诺斯和青木昌彦的制度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哈耶克的心智理论和他的制度理论。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一、诺斯和青木昌彦的制度理论
(一)共享心智
诺斯说“心智模式最好被理解为心灵在环境反馈之前对环境所做的预期或期望。”心智模式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中。心智模式的调整可以视为一种学习试错过程。所以对行为人来说,个人的行为模型是:“现实”→信念→预测→行为→结果(即改变后的“现实”)。
他认为在普遍的不确定的环境中,行为人采用适应不确定性的策略是,形成稳定的预测。行为人的决策是根据他的信念(belief)或者心智模式做出,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信念是根据各自所生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形成的。不同的人要想能够交流,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心智,来作为一个框框把人的行为规定在这个范围内,从而便于交易。这种共同的心智就是制度。“制度就是特定人群中的共同行为准则或共同行为方式。市场交易过程也是一个共同心智的形成过程。交易双方形成了共同的心智模式,交易才能完成。所以他认为,形成共同心智模式的过程也是交易费用减少的过程。通过稳定的预期,适宜的制度会给交易带来更高的安全性。与此相伴而来的是较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净收益以及最终更高的经济绩效。
(二)主观博弈模型
青木昌彦认为,当作为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存在的“制度”,只有当人们相信它时,才能称之为制度。首先,制度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是存在于人们的信念中,经过反复的试错,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均衡,它是所有人共同形成的纳什均衡,没有人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长期获得优势,所以它是一种自我维系系统。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稳定的认知模式,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一种心智模式。对于集体来说,是一种共同的心智模式。其次,制度是一种浓缩的概要表征。人对外界刺激的接收是有选择的,外界的刺激太多了,人无法接收全部的刺激。所以人对环境刺激是有选择,只感知浓缩的、格式塔式的刺激。制度的概要表征的特点正反应人认知的习惯,也是心智模式解读环境信息的特征。制度的再生也是由行为人决策的决定的。最后,制度的系统性反应在制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心智模式解读环境,预测行为,但是不同心智模式之间是内在相互关联的。“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可维系的。”青木昌彦用它来解释路径依赖的原因。
二、哈耶克的制度理论
经济学家大都关注与哈耶克关于宏观秩序的著作,其实他还写过一本关于微观秩序的书,《感觉的秩序》。这本著作奠定了他的宏观秩序的微观基础。
(一)心智模式理论
心灵是一套分类系统。通过这套分类系统,心灵可以对外界的刺激进行解读,从而做出预测。这套分类系统的解剖学基础是,神经元的联结。这种由外界刺激产生的神经元联结结构可以让大脑对外界的刺激进行分类。大脑对外界环境的认识都是建立在這种之前建立的链接结构的基础上。另外,大脑对环境的认识是在之前建立的结构的基础上的。这种结构的建立是过去经历环境中的刺激产生的,所以可以认为现在对环境的认识是过去经验的结果。这种经验不仅仅指单个个体的亲身经历,还包括间接的从同类身上学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族群或者种群的文化传统也是个人经验的来源。经验的重要性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重要性。经验的作用还体现在对过去的结构的重构之上。当大脑发现环境中出现与自己预测不吻合的刺激时,大脑会重新构建联结的结构,使其能够正确的适应新的环境。
(二)心智和制度
首先,只有认识到了大脑在解释自身方面的缺陷之后,才能明白在宏观上,个人不可能制定一项制度或者预先形成一种秩序。我们永远不能利用自己的大脑来预测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运行,自然无法预测自己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其次,制度的自发性体现在经验的重要性上。这种自发生成的原理在微观的表现就是,经验在心智形成中作用。自发生成的意思是“生长”出来的,像自然界的一些有机结构。同时,它也体现为一种适应性的过程,是不断的试错过程的结果。 “与遗传属性不同,文化属性是不能自动传递的。代与代之间的传递和不传递对一个传统体系所起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同个人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制度的产生是不同代的个体经验的积累的过程。再次制度的抽象性体现在心智的多样性。哈耶克反复强调制度的抽象性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当人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做出的个人决策是必须予以考虑的普遍而抽象的规则,才担当得起道德之名”,制度是人类经验的共同体现,但是它是高度抽象的,只有这样的协调结构才能发挥它对每个人的指导作用。
三、小结
诺斯和青木昌彦虽然是沿着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的路径,但是在方法论上却与哈耶克不同。如果把对单个个体的研究归为微观层面的研究,那么他们都是微观层面的;但是,哈耶克更加微观,他论述了单个个体的认知理论。哈耶克自己构建了一整套心智理论,他的制度理论严格建立在这种微观基础之上,这使他的理论是符合生物进化的适应性的规则。知识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型,或者说是一种神经元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知识是一种经验的产物,也凝结了学习和时间的因素。同时,知识是一种神经元结构,这使哈耶克的制度理论是一种适应性的理论,他把社会学理论同自然科学的理论链接起来了,所以他的制度是一种更宏大的制度。
参考文献
[1] Denzau A T,North D C.Shared Mental Models: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Kyklos,1994,47(1):3-31.
[2] North D C.Econom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J].IDEAS:working papers, 1996.
[3] HAYEK F A.THE SENSORY ORDER: An Inquiry into the Foundations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7: 59-123.
[4] 曼特扎维诺斯,沙里克.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5]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中译本,2001:234-243.
[6]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译本,2000:49-131.
作者简介:熊泽(1987-),男,汉族,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
(责任编辑:刘影)
一、诺斯和青木昌彦的制度理论
(一)共享心智
诺斯说“心智模式最好被理解为心灵在环境反馈之前对环境所做的预期或期望。”心智模式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中。心智模式的调整可以视为一种学习试错过程。所以对行为人来说,个人的行为模型是:“现实”→信念→预测→行为→结果(即改变后的“现实”)。
他认为在普遍的不确定的环境中,行为人采用适应不确定性的策略是,形成稳定的预测。行为人的决策是根据他的信念(belief)或者心智模式做出,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信念是根据各自所生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形成的。不同的人要想能够交流,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心智,来作为一个框框把人的行为规定在这个范围内,从而便于交易。这种共同的心智就是制度。“制度就是特定人群中的共同行为准则或共同行为方式。市场交易过程也是一个共同心智的形成过程。交易双方形成了共同的心智模式,交易才能完成。所以他认为,形成共同心智模式的过程也是交易费用减少的过程。通过稳定的预期,适宜的制度会给交易带来更高的安全性。与此相伴而来的是较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净收益以及最终更高的经济绩效。
(二)主观博弈模型
青木昌彦认为,当作为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存在的“制度”,只有当人们相信它时,才能称之为制度。首先,制度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是存在于人们的信念中,经过反复的试错,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均衡,它是所有人共同形成的纳什均衡,没有人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长期获得优势,所以它是一种自我维系系统。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稳定的认知模式,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一种心智模式。对于集体来说,是一种共同的心智模式。其次,制度是一种浓缩的概要表征。人对外界刺激的接收是有选择的,外界的刺激太多了,人无法接收全部的刺激。所以人对环境刺激是有选择,只感知浓缩的、格式塔式的刺激。制度的概要表征的特点正反应人认知的习惯,也是心智模式解读环境信息的特征。制度的再生也是由行为人决策的决定的。最后,制度的系统性反应在制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心智模式解读环境,预测行为,但是不同心智模式之间是内在相互关联的。“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可维系的。”青木昌彦用它来解释路径依赖的原因。
二、哈耶克的制度理论
经济学家大都关注与哈耶克关于宏观秩序的著作,其实他还写过一本关于微观秩序的书,《感觉的秩序》。这本著作奠定了他的宏观秩序的微观基础。
(一)心智模式理论
心灵是一套分类系统。通过这套分类系统,心灵可以对外界的刺激进行解读,从而做出预测。这套分类系统的解剖学基础是,神经元的联结。这种由外界刺激产生的神经元联结结构可以让大脑对外界的刺激进行分类。大脑对外界环境的认识都是建立在這种之前建立的链接结构的基础上。另外,大脑对环境的认识是在之前建立的结构的基础上的。这种结构的建立是过去经历环境中的刺激产生的,所以可以认为现在对环境的认识是过去经验的结果。这种经验不仅仅指单个个体的亲身经历,还包括间接的从同类身上学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族群或者种群的文化传统也是个人经验的来源。经验的重要性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重要性。经验的作用还体现在对过去的结构的重构之上。当大脑发现环境中出现与自己预测不吻合的刺激时,大脑会重新构建联结的结构,使其能够正确的适应新的环境。
(二)心智和制度
首先,只有认识到了大脑在解释自身方面的缺陷之后,才能明白在宏观上,个人不可能制定一项制度或者预先形成一种秩序。我们永远不能利用自己的大脑来预测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运行,自然无法预测自己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其次,制度的自发性体现在经验的重要性上。这种自发生成的原理在微观的表现就是,经验在心智形成中作用。自发生成的意思是“生长”出来的,像自然界的一些有机结构。同时,它也体现为一种适应性的过程,是不断的试错过程的结果。 “与遗传属性不同,文化属性是不能自动传递的。代与代之间的传递和不传递对一个传统体系所起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同个人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制度的产生是不同代的个体经验的积累的过程。再次制度的抽象性体现在心智的多样性。哈耶克反复强调制度的抽象性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当人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做出的个人决策是必须予以考虑的普遍而抽象的规则,才担当得起道德之名”,制度是人类经验的共同体现,但是它是高度抽象的,只有这样的协调结构才能发挥它对每个人的指导作用。
三、小结
诺斯和青木昌彦虽然是沿着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的路径,但是在方法论上却与哈耶克不同。如果把对单个个体的研究归为微观层面的研究,那么他们都是微观层面的;但是,哈耶克更加微观,他论述了单个个体的认知理论。哈耶克自己构建了一整套心智理论,他的制度理论严格建立在这种微观基础之上,这使他的理论是符合生物进化的适应性的规则。知识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型,或者说是一种神经元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知识是一种经验的产物,也凝结了学习和时间的因素。同时,知识是一种神经元结构,这使哈耶克的制度理论是一种适应性的理论,他把社会学理论同自然科学的理论链接起来了,所以他的制度是一种更宏大的制度。
参考文献
[1] Denzau A T,North D C.Shared Mental Models: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Kyklos,1994,47(1):3-31.
[2] North D C.Econom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J].IDEAS:working papers, 1996.
[3] HAYEK F A.THE SENSORY ORDER: An Inquiry into the Foundations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7: 59-123.
[4] 曼特扎维诺斯,沙里克.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03-110.
[5]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中译本,2001:234-243.
[6]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译本,2000:49-131.
作者简介:熊泽(1987-),男,汉族,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