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全国轰轰烈烈的“双减”工作,义务教育的双减指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以及作业时长。作为老师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作为科学教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开展科学概念的教学。教学法精髓: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信息的基础上掌握具体概念和规律,引领学生从知识走向智慧。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活动;概念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曾几何时,我们总想着“组织怎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信息”,恨不能将人类已知的事实经验都组织学生去探究。几年后却发现,当时留给孩子们那么多的具体概念,而今大多已烟消云散,剩下的也只是他们习以为常的、通过其它途径经常感知的一些事实信息。我们不禁纳闷:探究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了学生哪一方面的发展?比较世界各国的《科学》课程后,如今我们豁然开朗:探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概念(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科学的思想和观念)。也就是说,科学教学要引领学生从知识走向智慧,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更要启迪学生寻找“多”中的“一”。那么,科学教学如何引领学生从知识走向智慧呢?笔者认为,应坚持兰本达教授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精髓: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信息的基础上掌握具体概念。经过研讨,在浩瀚的事实中探求意义,探寻一个概括的体系,把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特征都包括进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原则与原理,形成更上位的,更形而上的,更抽象一点的科学思想和观念,让知识开启和丰富学生的心智。引领学生从知识走向智慧,我们应始终坚持:
一、让学生经历刻苦的体验,寻找成功的欢愉
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他告诉我们,为了贪图安逸和快乐,只享受现成的知识经验,智慧就会逃逸和消逝。所以,课堂上,我们要组织各种有效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愉悦、痛苦的探究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寻找到一份成功的欢悦,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打开智慧之门,幸福、愉快地学习和创造。
“探究-研讨”教学法也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但概念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服地概括出具体概念。这就需要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有效探究”是形成具体概念的“源泉”。
在组织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自然事物的特征、结构、联系、变化等信息,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量,让学生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有效合作、边观察操作边思考记录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付出探究的辛劳,思考的痛苦,实验的艰辛,让欣喜、痛苦和艰辛孕育智慧,打造智慧。
二、营造和谐的研讨氛围,唤醒学生心智
学生经过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后,会获得各种数据和较多的事实信息,此时,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讨综合,科学处理各种事实信息。在研讨综合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作用,主体群体各成员间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中介材料与客体和主体间相互作用,主体个体的思维和语言间相互作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相互作用,通过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与碰撞,在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水到渠成”般的形成各种具体概念。同时,唤醒和开发学生的心智。在研讨过程中开发和唤醒学生的心智,需要教师积极营造生动、宽松的研讨氛围,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敢想、敢间、敢质疑。需要教师高度的敏锐和机智,不失时机地肯定、鼓励、保护、点拨、指导学生。需要教师本身的智慧去迸发和燃烧学生的智慧火花。当然,学生在科学研讨过程中,总会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经历,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感”,不能以“仲裁人”自居。教师要不动声色地处于“控制中心”,把研讨的时间、方式、内容尽可能交给学生支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研讨综合过程,我们不仅在乎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养成求知的习惯,解决心中的疑惑,因为这些是产生智慧的必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在乎知识、技能和习惯的背后所支撑的学力,这就是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实事求是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理性思维
在“探究一研讨”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同步发展的。从发展科学概念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检验观念、拓展经验、形成新的观念三个阶段。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将遵循:熟悉事物→小观念→大观念→更大的观念→理论和原理系统的顺序,这个过程不会反向而行。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而不要跑到学生经验的前面摇旗呐喊。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以“授”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引导学生刻意地去追求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应有效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三大要素,它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一个教學环节,而是渗透和弥漫在整个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提出问题、组织探究、研讨概括、总结应用等环节。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的实践智慧,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我们只有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帮助学生把具体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才能启发学生从大量知识的背后,发现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辨证的科学思想。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核心是培养和打造学生科学的理性思维,它是一种客观的、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假设推理能力,理解想象能力,辨证统一能力等。其关键是增强和训练思维的挑战性、严谨性和明锐感。其抓手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理性思维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而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又是形成民主意识的基础。因此,从这种意义上看,我们的科学教学正在培养一批充满智慧的、有民主思想的一代新人。
四、关注教学细节,催生智慧生长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链接而成的,细节包含在总体的教学设计之中,如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教学细节具体而生动地反映着教育理念,真实而形象地体现着教师的智慧,真切而艺术地推动着教学的进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敏锐地发现细节,及时地开发细节,巧妙地利用细节,就会成为智慧的教学,就能催生智慧的学生,就会变成智慧的老师。当我们比较中加两国科学教师制定相同内容的教学目标时,会惊讶地发现,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事实概念,如“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而他们却改为“植物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他们认为,儿童了解这个科学概念比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这就是一种教学细节,它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教学追求,前者重“知”,后者重“智”。在一次小学科学国际研讨会上,美国Sary女士要求我们概括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时,我们的老师把前面的“儿童概念”复述了一次。Sary女士显然不太满意。她慎重地补充说,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材料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是一种教学细节。它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总之,当我们把科学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科学概念上时,我们的科学课堂就充满了智慧,我们的学生也必将从“博学”走向“智者”。
参考文献
1.郁波。关注科学概念。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2006;(1)
2.韦钰,郝克明主编。教育面临着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我的教育观。广东出版社,1999.72
3.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4.陈素平。基于概念的教学实践。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2006;(1)
5.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人民教育,2006;(3一4):7
6.路培琦。自然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7.花开的声音。http;//Asy1024.2000y.net
8.喻伯军。当前实施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六条建议(浙江省小学科学第六次备课会议)。2005:12
9.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人民教育。2006;(3-4):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活动;概念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曾几何时,我们总想着“组织怎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信息”,恨不能将人类已知的事实经验都组织学生去探究。几年后却发现,当时留给孩子们那么多的具体概念,而今大多已烟消云散,剩下的也只是他们习以为常的、通过其它途径经常感知的一些事实信息。我们不禁纳闷:探究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了学生哪一方面的发展?比较世界各国的《科学》课程后,如今我们豁然开朗:探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概念(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科学的思想和观念)。也就是说,科学教学要引领学生从知识走向智慧,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更要启迪学生寻找“多”中的“一”。那么,科学教学如何引领学生从知识走向智慧呢?笔者认为,应坚持兰本达教授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精髓: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信息的基础上掌握具体概念。经过研讨,在浩瀚的事实中探求意义,探寻一个概括的体系,把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特征都包括进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原则与原理,形成更上位的,更形而上的,更抽象一点的科学思想和观念,让知识开启和丰富学生的心智。引领学生从知识走向智慧,我们应始终坚持:
一、让学生经历刻苦的体验,寻找成功的欢愉
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他告诉我们,为了贪图安逸和快乐,只享受现成的知识经验,智慧就会逃逸和消逝。所以,课堂上,我们要组织各种有效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愉悦、痛苦的探究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寻找到一份成功的欢悦,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打开智慧之门,幸福、愉快地学习和创造。
“探究-研讨”教学法也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但概念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服地概括出具体概念。这就需要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有效探究”是形成具体概念的“源泉”。
在组织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自然事物的特征、结构、联系、变化等信息,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量,让学生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有效合作、边观察操作边思考记录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付出探究的辛劳,思考的痛苦,实验的艰辛,让欣喜、痛苦和艰辛孕育智慧,打造智慧。
二、营造和谐的研讨氛围,唤醒学生心智
学生经过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后,会获得各种数据和较多的事实信息,此时,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讨综合,科学处理各种事实信息。在研讨综合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作用,主体群体各成员间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中介材料与客体和主体间相互作用,主体个体的思维和语言间相互作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相互作用,通过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与碰撞,在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水到渠成”般的形成各种具体概念。同时,唤醒和开发学生的心智。在研讨过程中开发和唤醒学生的心智,需要教师积极营造生动、宽松的研讨氛围,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敢想、敢间、敢质疑。需要教师高度的敏锐和机智,不失时机地肯定、鼓励、保护、点拨、指导学生。需要教师本身的智慧去迸发和燃烧学生的智慧火花。当然,学生在科学研讨过程中,总会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经历,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感”,不能以“仲裁人”自居。教师要不动声色地处于“控制中心”,把研讨的时间、方式、内容尽可能交给学生支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研讨综合过程,我们不仅在乎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养成求知的习惯,解决心中的疑惑,因为这些是产生智慧的必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在乎知识、技能和习惯的背后所支撑的学力,这就是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实事求是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理性思维
在“探究一研讨”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同步发展的。从发展科学概念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检验观念、拓展经验、形成新的观念三个阶段。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将遵循:熟悉事物→小观念→大观念→更大的观念→理论和原理系统的顺序,这个过程不会反向而行。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而不要跑到学生经验的前面摇旗呐喊。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以“授”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引导学生刻意地去追求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应有效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三大要素,它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一个教學环节,而是渗透和弥漫在整个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提出问题、组织探究、研讨概括、总结应用等环节。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的实践智慧,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我们只有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帮助学生把具体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才能启发学生从大量知识的背后,发现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辨证的科学思想。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核心是培养和打造学生科学的理性思维,它是一种客观的、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假设推理能力,理解想象能力,辨证统一能力等。其关键是增强和训练思维的挑战性、严谨性和明锐感。其抓手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理性思维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而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又是形成民主意识的基础。因此,从这种意义上看,我们的科学教学正在培养一批充满智慧的、有民主思想的一代新人。
四、关注教学细节,催生智慧生长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链接而成的,细节包含在总体的教学设计之中,如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教学细节具体而生动地反映着教育理念,真实而形象地体现着教师的智慧,真切而艺术地推动着教学的进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敏锐地发现细节,及时地开发细节,巧妙地利用细节,就会成为智慧的教学,就能催生智慧的学生,就会变成智慧的老师。当我们比较中加两国科学教师制定相同内容的教学目标时,会惊讶地发现,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事实概念,如“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而他们却改为“植物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他们认为,儿童了解这个科学概念比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这就是一种教学细节,它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教学追求,前者重“知”,后者重“智”。在一次小学科学国际研讨会上,美国Sary女士要求我们概括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时,我们的老师把前面的“儿童概念”复述了一次。Sary女士显然不太满意。她慎重地补充说,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材料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是一种教学细节。它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总之,当我们把科学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科学概念上时,我们的科学课堂就充满了智慧,我们的学生也必将从“博学”走向“智者”。
参考文献
1.郁波。关注科学概念。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2006;(1)
2.韦钰,郝克明主编。教育面临着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我的教育观。广东出版社,1999.72
3.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4.陈素平。基于概念的教学实践。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2006;(1)
5.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人民教育,2006;(3一4):7
6.路培琦。自然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7.花开的声音。http;//Asy1024.2000y.net
8.喻伯军。当前实施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六条建议(浙江省小学科学第六次备课会议)。2005:12
9.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人民教育。2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