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一,源远流长,它以各种形象代表着中华民族心理不同的变更,与一种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虎 民族心理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虎者,威武、勇猛也。亦同“唬”,有威吓之意。汉代《说文》言道:“虎,山兽之君。”,唐代柳宗元亦有“苛政猛于虎”之说。虎的应用,在我国数千年的传承中甚为广泛。虎字在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意义与地位。
一、虎代表着一种既敬且畏的民族心理
这要从我国所敬畏的两种动物“龙”与“虎”说起。古人以龙为至尊,天威难敌,盘踞九天之上,俯视苍生。传说黄帝灭蚩尤,以各族图腾的一部分合为“龙”,所以“龙”代表皇帝,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既为天,非人力能为。所以“天”也需要由“地”与“人”配合辅助,所以有“虎臣”之说。虎于是成为一种捍卫封建皇权、威慑的代名词。而“龙”与“虎”也常以组合,见于成语当中。三国时期,诸葛亮曾指紫金山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皇之宅。”是以有“龙蟠虎踞”之典故,而此成语后也多用于风水之地。古人以山脉灵气为命格之主,都城辅之。虎居龙之后,以虎辅龙,虎是作为一个守护者的形象跃然于眼前。
又有明代抗清名将陈子龙所作《望下邳七言古》:“龙腾虎啸势莫当,谁知芒砀云飞扬?”单道刘邦反秦起义,荣归故里,豪情万丈之时所感叹“大风起兮云飞扬”之言。《易经》亦有所谓“龙虎风云之说,也指英雄际遇得时,君臣水乳交融。《汉书》有“灌、夏侯之辈,为之爪牙。”爪牙者,亦指虎爪也。《三国志》中亦有“关羽、张飞,世为虎臣。”之说。可见“虎”在封建社会是对于皇权守护的权威性。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至高无上,“虎”对于平民来说,亦有凶残、贪婪的意义。
宋代《太平广记》有“为虎作伥”的典故。“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虎在民间中,亦多以吃人、祸害的形象出现。这与上文所指的皇权守护者形象其实也不矛盾。当皇权与民生的矛盾去到激化之时,这些守护者也就是平民所愤恨、害怕的“虎”了。明曲《鸣凤记》中也有唱曰:“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这里用狼吞虎噬形象的描述了贪官的贪婪成性。当“虎”是作为贬义的形象出现时,文学之中,往往以“狼”与之相配。这里不同于“龙”与“虎”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一种近墨者黑的相似关系。如“狼前虎后”,“狼顾虎视”等,皆是为突出被描述者的贪婪、残暴之性格。又如“虎狼之势”,在史书中,多与“攻伐”、“灭”、“吞诸侯”等并用。
如是者,虎或属龙,或配狼。均是在封建社会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民族心理的侧面反映。与民利者,敬之。与民害者,畏之、诛之。《世说新语》有“断蛟刺虎”的典故,表示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意思。有说中华民族文化上,虎的成语有近大半是贬义,皆因狼之所致。对于这种说话,其实有所不公。人畏狼,皆畏其狡诈、残忍,然而人畏虎,却“谈虎色变”。除了虎的凶残暴烈之外,更因虎是作为山神的形象在人民心中。总是说古人与虎的关系,若即若离,若敬若畏,说到底处,就是人民多把“虎”形象为一种生活的方向指标。当这个指标与自己的命运同一指向时,便与之同行,故有“如虎添翼”之说;当这种生活指标偏离自己时,便与之为敌,希望矫正甚至消灭这种不利的因素,便有“与虎谋皮”、“养虎为患”之说。其实,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如虎添翼”与“养虎为患”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当这种指标出现分歧时,便走向了两个文化意义。
二、虎对中国多个民族的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虎不单只对汉族文化传统有着深远影响,其影响更早见于土家族。如上所说,“龙”的图腾是以各族图腾为基础。虎作为山林之君,也被世人所敬奉。土家族人就奉虎为神。土家族以白虎为图腾,是土家族的民族标志。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虎图腾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土家族民风。土家族的虎图腾崇拜主要表现为敬“白虎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最为普遍的是门神贴“上山虎”、“下山虎”以虎驱邪、以虎镇恶。这与汉文化中“虎灵通神”、“虎威镇邪”如出一辙。土家族有这样一则传说:天上的白虎星君下凡,白天化着白虎帮助一个土家族姑娘放羊,夜里变成凡人小伙子与土家族姑娘共同生活,过着人间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后来生下七男七女,姑娘教小伙子们称白虎为“利巴”,后来,白虎星君返回天国,七男七女繁衍的后代便成为今天的土家族人。由于祖公是白虎神,故世代祭白虎,呼白虎为“利巴”即虎祖。是故,湘西土家族有谚语曰:“白虎当堂坐,无灾也无祸。”由是者,“白虎坐堂”成为湘西土家族的特色。
而与土家族一脉相承的彝族,也有着拜虎的传统。彝族的图腾也是虎。据传古时红河流域有一个彝族名叫普祥花,为虎,他有时化为老虎林中去与虎一起,有时又化作人在家中生活,村民都能够得到他的保护。后来村民祭祀祖先,就要在图腾柱上挂上一张虎皮以示崇奉之情。彝族中亦有谚语流传:我骨是虎造,我虎是虎造。彝族文化崇虎敬虎的传统,反映了其长久以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意识,这种“虎”文化对其世代传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相比于少数民族的崇虎,汉族对虎的崇拜仅限于崇其威武,却畏其凶狠。而小数民族却反而心胸坦荡,因虎以其成猛著称,而拜服其力量与威严。
三、文化的角度之外,虎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层次方面亦影响深远
西方人以尚狮为自豪,大不列颠便多在旗帜上绣上三狮,以表示民族英勇善战的特质。蒙古人以狼为图腾,大名鼎鼎的铁木真,便有“苍狼”之名,它代表一種团结一致的大草原文化。而中华民族除了高高在上、天子专用的“龙”之外,便要数“虎”了。而对于“虎”的崇拜,周商的皇家器皿上多以虎纹镶之,春秋战国之世,军队的统令号为“虎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中华民族喜欢老虎,也与自身的民族性格有关。中华人民有着老虎般的精神:
1、生存能力强、适应力高。历史上,有过五胡乱华,有过蒙古南侵,有过满清入关。这些在当时都还不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但当这些外族一统中华后,便被中华正统文化同化,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2、个人能力强大。老虎与狮子的不同,在于狮子是群居动物,除个别雄狮外,狮子多以狮群的形式活动,而老虎则多独自猎食。放眼古今,名将贤相多如恒河沙数,当今之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中国在这方面能媲美。古代四大发明,为世界文化发展开创了条件。尝与友论及中外古今,问友:“你如何用一词形容我国数千年历史传承?”友答曰:“龙弛虎骤是也。”
但中华精神有优也相对的有其劣根性。
1、国人以虎为精神源泉的象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老虎。现金官场歪风盛行,多欺善怕恶之辈。其实不单现金,“官本位”的思想,从封建社会开始便流传至今。当官者都想要民众服从,三令五申,无所不从,但又不懂施行德政,所谓“照猫画虎”者,正是如此。
2、个人能力强,但不团结。从古至今,国人内斗不断,古有明末李闯与崇祯内斗,满清得以乘机而起。近有国共内斗,美帝坐收其成。即便现金,南北地缘之间也成见甚重。所谓“坐山观虎斗”者便是如此,最后结果就是“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在现在的社会,民智开化,国力蒸蒸日上,而虎已经与龙一样作为社会文化精神的代表。正如现代作家汪玢玲所著的《中国虎文化研究》中所说一样:“老虎比任何动物都能代表中华民族勇猛上进、虎虎生威的民族精神,而虎文化和龙文化互为纽带,贯穿于中华民族文化之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龙腾虎跃’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余宏模. 夜郎青铜立虎与崇虎信仰试析[J]. 乌蒙论坛,2006(3).
[2]王猛. 从虎造型看汉代艺术思想的变迁[J]. 民族艺术研究,2011(4).
[3]张鹏飞. 呼啸沧桑:中华“虎文化”情结信奉的生命意趣[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梁宇广. 盘点中国“虎文化”.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2/16/content_12996238.htm.
[5]安吉生态文化节组委会. 中国虎文化.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8/17234851925.shtml.
作者简介:
谌亮军:(1984-),男,江西高安人,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古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虎 民族心理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虎者,威武、勇猛也。亦同“唬”,有威吓之意。汉代《说文》言道:“虎,山兽之君。”,唐代柳宗元亦有“苛政猛于虎”之说。虎的应用,在我国数千年的传承中甚为广泛。虎字在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意义与地位。
一、虎代表着一种既敬且畏的民族心理
这要从我国所敬畏的两种动物“龙”与“虎”说起。古人以龙为至尊,天威难敌,盘踞九天之上,俯视苍生。传说黄帝灭蚩尤,以各族图腾的一部分合为“龙”,所以“龙”代表皇帝,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既为天,非人力能为。所以“天”也需要由“地”与“人”配合辅助,所以有“虎臣”之说。虎于是成为一种捍卫封建皇权、威慑的代名词。而“龙”与“虎”也常以组合,见于成语当中。三国时期,诸葛亮曾指紫金山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皇之宅。”是以有“龙蟠虎踞”之典故,而此成语后也多用于风水之地。古人以山脉灵气为命格之主,都城辅之。虎居龙之后,以虎辅龙,虎是作为一个守护者的形象跃然于眼前。
又有明代抗清名将陈子龙所作《望下邳七言古》:“龙腾虎啸势莫当,谁知芒砀云飞扬?”单道刘邦反秦起义,荣归故里,豪情万丈之时所感叹“大风起兮云飞扬”之言。《易经》亦有所谓“龙虎风云之说,也指英雄际遇得时,君臣水乳交融。《汉书》有“灌、夏侯之辈,为之爪牙。”爪牙者,亦指虎爪也。《三国志》中亦有“关羽、张飞,世为虎臣。”之说。可见“虎”在封建社会是对于皇权守护的权威性。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至高无上,“虎”对于平民来说,亦有凶残、贪婪的意义。
宋代《太平广记》有“为虎作伥”的典故。“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虎在民间中,亦多以吃人、祸害的形象出现。这与上文所指的皇权守护者形象其实也不矛盾。当皇权与民生的矛盾去到激化之时,这些守护者也就是平民所愤恨、害怕的“虎”了。明曲《鸣凤记》中也有唱曰:“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这里用狼吞虎噬形象的描述了贪官的贪婪成性。当“虎”是作为贬义的形象出现时,文学之中,往往以“狼”与之相配。这里不同于“龙”与“虎”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一种近墨者黑的相似关系。如“狼前虎后”,“狼顾虎视”等,皆是为突出被描述者的贪婪、残暴之性格。又如“虎狼之势”,在史书中,多与“攻伐”、“灭”、“吞诸侯”等并用。
如是者,虎或属龙,或配狼。均是在封建社会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民族心理的侧面反映。与民利者,敬之。与民害者,畏之、诛之。《世说新语》有“断蛟刺虎”的典故,表示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意思。有说中华民族文化上,虎的成语有近大半是贬义,皆因狼之所致。对于这种说话,其实有所不公。人畏狼,皆畏其狡诈、残忍,然而人畏虎,却“谈虎色变”。除了虎的凶残暴烈之外,更因虎是作为山神的形象在人民心中。总是说古人与虎的关系,若即若离,若敬若畏,说到底处,就是人民多把“虎”形象为一种生活的方向指标。当这个指标与自己的命运同一指向时,便与之同行,故有“如虎添翼”之说;当这种生活指标偏离自己时,便与之为敌,希望矫正甚至消灭这种不利的因素,便有“与虎谋皮”、“养虎为患”之说。其实,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如虎添翼”与“养虎为患”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当这种指标出现分歧时,便走向了两个文化意义。
二、虎对中国多个民族的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虎不单只对汉族文化传统有着深远影响,其影响更早见于土家族。如上所说,“龙”的图腾是以各族图腾为基础。虎作为山林之君,也被世人所敬奉。土家族人就奉虎为神。土家族以白虎为图腾,是土家族的民族标志。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虎图腾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土家族民风。土家族的虎图腾崇拜主要表现为敬“白虎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最为普遍的是门神贴“上山虎”、“下山虎”以虎驱邪、以虎镇恶。这与汉文化中“虎灵通神”、“虎威镇邪”如出一辙。土家族有这样一则传说:天上的白虎星君下凡,白天化着白虎帮助一个土家族姑娘放羊,夜里变成凡人小伙子与土家族姑娘共同生活,过着人间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后来生下七男七女,姑娘教小伙子们称白虎为“利巴”,后来,白虎星君返回天国,七男七女繁衍的后代便成为今天的土家族人。由于祖公是白虎神,故世代祭白虎,呼白虎为“利巴”即虎祖。是故,湘西土家族有谚语曰:“白虎当堂坐,无灾也无祸。”由是者,“白虎坐堂”成为湘西土家族的特色。
而与土家族一脉相承的彝族,也有着拜虎的传统。彝族的图腾也是虎。据传古时红河流域有一个彝族名叫普祥花,为虎,他有时化为老虎林中去与虎一起,有时又化作人在家中生活,村民都能够得到他的保护。后来村民祭祀祖先,就要在图腾柱上挂上一张虎皮以示崇奉之情。彝族中亦有谚语流传:我骨是虎造,我虎是虎造。彝族文化崇虎敬虎的传统,反映了其长久以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意识,这种“虎”文化对其世代传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相比于少数民族的崇虎,汉族对虎的崇拜仅限于崇其威武,却畏其凶狠。而小数民族却反而心胸坦荡,因虎以其成猛著称,而拜服其力量与威严。
三、文化的角度之外,虎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层次方面亦影响深远
西方人以尚狮为自豪,大不列颠便多在旗帜上绣上三狮,以表示民族英勇善战的特质。蒙古人以狼为图腾,大名鼎鼎的铁木真,便有“苍狼”之名,它代表一種团结一致的大草原文化。而中华民族除了高高在上、天子专用的“龙”之外,便要数“虎”了。而对于“虎”的崇拜,周商的皇家器皿上多以虎纹镶之,春秋战国之世,军队的统令号为“虎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中华民族喜欢老虎,也与自身的民族性格有关。中华人民有着老虎般的精神:
1、生存能力强、适应力高。历史上,有过五胡乱华,有过蒙古南侵,有过满清入关。这些在当时都还不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但当这些外族一统中华后,便被中华正统文化同化,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2、个人能力强大。老虎与狮子的不同,在于狮子是群居动物,除个别雄狮外,狮子多以狮群的形式活动,而老虎则多独自猎食。放眼古今,名将贤相多如恒河沙数,当今之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中国在这方面能媲美。古代四大发明,为世界文化发展开创了条件。尝与友论及中外古今,问友:“你如何用一词形容我国数千年历史传承?”友答曰:“龙弛虎骤是也。”
但中华精神有优也相对的有其劣根性。
1、国人以虎为精神源泉的象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老虎。现金官场歪风盛行,多欺善怕恶之辈。其实不单现金,“官本位”的思想,从封建社会开始便流传至今。当官者都想要民众服从,三令五申,无所不从,但又不懂施行德政,所谓“照猫画虎”者,正是如此。
2、个人能力强,但不团结。从古至今,国人内斗不断,古有明末李闯与崇祯内斗,满清得以乘机而起。近有国共内斗,美帝坐收其成。即便现金,南北地缘之间也成见甚重。所谓“坐山观虎斗”者便是如此,最后结果就是“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在现在的社会,民智开化,国力蒸蒸日上,而虎已经与龙一样作为社会文化精神的代表。正如现代作家汪玢玲所著的《中国虎文化研究》中所说一样:“老虎比任何动物都能代表中华民族勇猛上进、虎虎生威的民族精神,而虎文化和龙文化互为纽带,贯穿于中华民族文化之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龙腾虎跃’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余宏模. 夜郎青铜立虎与崇虎信仰试析[J]. 乌蒙论坛,2006(3).
[2]王猛. 从虎造型看汉代艺术思想的变迁[J]. 民族艺术研究,2011(4).
[3]张鹏飞. 呼啸沧桑:中华“虎文化”情结信奉的生命意趣[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梁宇广. 盘点中国“虎文化”.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2/16/content_12996238.htm.
[5]安吉生态文化节组委会. 中国虎文化.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8/17234851925.shtml.
作者简介:
谌亮军:(1984-),男,江西高安人,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古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