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职升本”教育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本文首先对”中职升本”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湖北文理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针对“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训、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G647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这一阶段,就出现了断层,没有像德国那样,有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1]近几年,各省地方本科院校也开始陆续招收部分中职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这就打开了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
“中职升本”教育是指中专、技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经过三年学习,毕业后参加升学考试录入本科院校,再经四年的教育,考核合格后获得本科学历和学位。[2]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从2012年开始,陆续招收部分中职生源的学生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到2014年,全部招收中职生。而我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针对中职生源的本科阶段培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如何针对中职本科生的特点,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中职生在本科阶段能够获得预期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是“中职升本”培养过程中的最核心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在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我省开始进行“中职升本”的尝试,使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的关键环节又一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是中职学生在真正进入高校学习时,却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中职升本”学生面临的学习困境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和解决。
(一)理论基础薄弱
与普通高考考生不同,中职考生(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对象为计算机技能考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未考入普高而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英语基础更加薄弱。而大部分本科院校还是以厚基础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样对中职考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合适的,如果“中职升本”学生按照这样培养,学习四年也达不到毕业资格,因此中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践能力较强
对于计算机技能中职生来说,他们在校三年已经进行了部分计算机课程实践训练,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拥有初、中级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因此,在大学本科培养阶段就要注重课程的衔接设置与课程内容深度的调整。
(三)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很多中职生在中学阶段的理论基础较差,主要靠学校管理,主动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不足,造成本科阶段理论学习费劲,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三、改革思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应用型人才中,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将其分为三类,即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国普通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主要应该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高素质技能、生产型专门人才。[3]根据“中职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中职升本”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是围绕“培养岗位能力”这一中心进行,达到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形成既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常规本科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创新教育模式,因此,应将”中职升本”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调整
我校自2008年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总体目标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而针对“中职升本”的培养特殊情况,我们提出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以“学科本位”理念来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4]
(三)课程体系科学设置
根据中职生的实际,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减小理论课的难度,增加实验、实践课程课时,提高实训质量,对学生评价方式采用多渠道、进程式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推进考核评价制度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具体做法
(一)修订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集教育学、计算机科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的专业,涉及研究方向较多,课程也比较庞杂,以往普招进来的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系在2011年已经提前针对“中职升本”培养进行多方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符合中职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国内几所“中升本”试点本科院校深入调研,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另外,为了有效对接中职的课程,还对我省的几所重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座谈,了解中职的课程体系,最后,对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企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经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订,形成了与“岗位能力”对应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适当降低中职本科毕业生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改学位英语等级由国家英语四级为国家英语三级;删除本专业中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教学计划方面,增加实验实践课时,减少理论课程教學。
(二)课程体系设计
依据国家教指委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方向的设定建议,经过多次深入企业、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及时调整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由于教育部对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各地中小学教师选聘机制的变化,我们及时将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课程调整为选修课程,不再将这个方向作为重点培养方向之一。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网络开发、移动开发、UI设计人才的需求旺盛,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重点凝练教育软件工程(JAVA WEB、Android移动开发)、数字资源开发(UID、数字影视制作技术)方向。之后重点对国内大型职业培训机构如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火星时代等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借鉴,形成本专业两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并邀请业内专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证。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培养方案的全面改革与实施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体,将学习过程变成能力养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堂堂有案例、章章有项目、门门有实践、期期有竞赛,使学生在做中学,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借鉴职业培训机构的“主讲教师+项目经理+班主任”的教学管理模式,尝试构建“理论教师+实践教师+辅导员”的教学管理模式。
(四)加强师资转型培训
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专任教师具有讲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而作为本科院校,师资的引进都是看重学历和科研能力,大部分教师都有高学历、高职称,而专业实践能力欠缺,更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为解决“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本专业主要通过“聘进来”和“派出去”两种做法,“聘进来”主要从企业特别是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师聘为我专业的课程教师,这些培训师都有企业实际开发经历又有培训讲师经历,极其符合我们对“双师型”的要求。“派出去”主要选派专任教师按批次的去职业培训机构学习和对应企业锻炼,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
(五)构建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引入校企共建机制,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系列课程由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将企业的實际项目进行拆分,变成适合教学用的实践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践—学科竞赛—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层次递进的六个环节进行构建。
(六)“本科+ 技师”培养
针对“中职升本”培养,我们提出毕业生要具备本科生的基本理论与素质要求,又要具备职业从业资格的要求,提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时要拿到“双证”,即:毕业证、学位证和职业资格证,如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的学生要考取JAVA相关程序员证书、UI方向的学生要考取网页设计师或UI设计师资格证书,为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增加法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03.
[3]李定清.关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05.
[4]孟庆伟.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福建电脑.2015-02.
作者简介:郝峰(1976-)男,湖北枣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
关键词: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G647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这一阶段,就出现了断层,没有像德国那样,有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1]近几年,各省地方本科院校也开始陆续招收部分中职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这就打开了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
“中职升本”教育是指中专、技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经过三年学习,毕业后参加升学考试录入本科院校,再经四年的教育,考核合格后获得本科学历和学位。[2]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从2012年开始,陆续招收部分中职生源的学生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到2014年,全部招收中职生。而我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针对中职生源的本科阶段培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如何针对中职本科生的特点,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中职生在本科阶段能够获得预期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是“中职升本”培养过程中的最核心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在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我省开始进行“中职升本”的尝试,使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的关键环节又一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是中职学生在真正进入高校学习时,却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中职升本”学生面临的学习困境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和解决。
(一)理论基础薄弱
与普通高考考生不同,中职考生(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对象为计算机技能考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未考入普高而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英语基础更加薄弱。而大部分本科院校还是以厚基础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样对中职考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合适的,如果“中职升本”学生按照这样培养,学习四年也达不到毕业资格,因此中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践能力较强
对于计算机技能中职生来说,他们在校三年已经进行了部分计算机课程实践训练,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拥有初、中级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因此,在大学本科培养阶段就要注重课程的衔接设置与课程内容深度的调整。
(三)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很多中职生在中学阶段的理论基础较差,主要靠学校管理,主动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不足,造成本科阶段理论学习费劲,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三、改革思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应用型人才中,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将其分为三类,即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国普通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主要应该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高素质技能、生产型专门人才。[3]根据“中职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中职升本”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是围绕“培养岗位能力”这一中心进行,达到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形成既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常规本科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创新教育模式,因此,应将”中职升本”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调整
我校自2008年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总体目标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而针对“中职升本”的培养特殊情况,我们提出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以“学科本位”理念来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4]
(三)课程体系科学设置
根据中职生的实际,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减小理论课的难度,增加实验、实践课程课时,提高实训质量,对学生评价方式采用多渠道、进程式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推进考核评价制度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具体做法
(一)修订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集教育学、计算机科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的专业,涉及研究方向较多,课程也比较庞杂,以往普招进来的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系在2011年已经提前针对“中职升本”培养进行多方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符合中职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国内几所“中升本”试点本科院校深入调研,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另外,为了有效对接中职的课程,还对我省的几所重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座谈,了解中职的课程体系,最后,对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企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经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订,形成了与“岗位能力”对应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适当降低中职本科毕业生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改学位英语等级由国家英语四级为国家英语三级;删除本专业中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教学计划方面,增加实验实践课时,减少理论课程教學。
(二)课程体系设计
依据国家教指委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方向的设定建议,经过多次深入企业、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及时调整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由于教育部对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各地中小学教师选聘机制的变化,我们及时将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课程调整为选修课程,不再将这个方向作为重点培养方向之一。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网络开发、移动开发、UI设计人才的需求旺盛,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重点凝练教育软件工程(JAVA WEB、Android移动开发)、数字资源开发(UID、数字影视制作技术)方向。之后重点对国内大型职业培训机构如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火星时代等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借鉴,形成本专业两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并邀请业内专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证。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培养方案的全面改革与实施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体,将学习过程变成能力养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堂堂有案例、章章有项目、门门有实践、期期有竞赛,使学生在做中学,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借鉴职业培训机构的“主讲教师+项目经理+班主任”的教学管理模式,尝试构建“理论教师+实践教师+辅导员”的教学管理模式。
(四)加强师资转型培训
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专任教师具有讲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而作为本科院校,师资的引进都是看重学历和科研能力,大部分教师都有高学历、高职称,而专业实践能力欠缺,更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为解决“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本专业主要通过“聘进来”和“派出去”两种做法,“聘进来”主要从企业特别是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师聘为我专业的课程教师,这些培训师都有企业实际开发经历又有培训讲师经历,极其符合我们对“双师型”的要求。“派出去”主要选派专任教师按批次的去职业培训机构学习和对应企业锻炼,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
(五)构建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引入校企共建机制,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系列课程由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将企业的實际项目进行拆分,变成适合教学用的实践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践—学科竞赛—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层次递进的六个环节进行构建。
(六)“本科+ 技师”培养
针对“中职升本”培养,我们提出毕业生要具备本科生的基本理论与素质要求,又要具备职业从业资格的要求,提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时要拿到“双证”,即:毕业证、学位证和职业资格证,如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的学生要考取JAVA相关程序员证书、UI方向的学生要考取网页设计师或UI设计师资格证书,为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增加法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03.
[3]李定清.关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05.
[4]孟庆伟.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福建电脑.2015-02.
作者简介:郝峰(1976-)男,湖北枣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