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文化对比分析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ky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主要以西方发声方法为主,民族唱法为辅,这一教育理念正是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冲击的结果。随着西方流行音乐作品的不断涌入,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进入与大众文化争夺话语权的不良局面中,而单纯强调以西方唱法改变民族唱法,不仅会使高级人才渐渐流失,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基于中西文化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索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恢复我国民族声乐的生态属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  高校  民族声乐  教育
  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声乐自产生以来,一直备受广大民众的青睐。作为高校音乐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既是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因此,高校声乐教育不仅要与教学指导纲领相符,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体现声乐课程鲜明的特性,即文化性与实用性。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内涵并不是单纯地提高学生声乐技能,强化学生文化素养,而是在继承社会文化与实践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文化越来越多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动着高校声乐教育理念与中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
  高校民族声乐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化后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忽略了民族文化情感教育
  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高、精声乐演唱技巧的培养,积极研究声乐原理与正确的发声方式,探究西方声乐文化的唯美形式。在此形势下,高校培养的学生声音情感不足,空有审美意识。高校在民族声乐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基于民族文化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声音所蕴藏的深层内涵与文化精神。音乐不仅包括审美意识,还包括娱乐、交流、象征等功能,音乐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既定的功能。所以,民族声乐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状况相贴近,与社会生活相融合,这样一来,民族声乐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现阶段,高校仍然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声乐局限于音乐教育体系框架内,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民族声乐依然没有得到重视。我国民族声乐所包含的文化特色不可预估,其一旦与文化内涵相脱离,音乐故事将会失去本真。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目前呈现的规模化、科学化趋势,与传统民族声乐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太过注重人体生理学实际知识与发声方法的讲授,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增添了新动力,但其像是批量生产的产品已经失去了个性化,其所应具备的独特气质已经转变成能够复制和还原的抽象声音了,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就忽略了音乐所蕴含的文化与社会因素等。
  2.西化后,各种冲突使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产生了困境
  在西方声乐艺术理论与教学深化研究过程中,科学突出的美声唱法开始被我国民族声乐所吸纳,高校学院风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就是由此衍生的,渐渐形成了以西方声乐为主、民族声乐为辅的教育体系。中西文化的碰撞,直接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但土与洋之间存在的冲突是不可忽视的。土与洋的竞争加剧了民族声乐学院派与原生态之间的竞争,但选择何种唱法、风格、教学模式、发声方式等都是毫无意义的争执,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特色才是关键。盲目赋予太多溢美之词的西方唱法,本质上是欧洲文化理论的演变物,若以西方声乐为本体,我国民族声乐则转变成了派生体。如果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依旧沿用西方唱法而改变民族唱法,或者只关注西方声乐文化,而忽略民族声乐文化,那么就会产生肤浅、表面、形式化的不良后果。改革开放后,西方流行音乐、明星等开始成为我国广大民众熟知的时尚标签。特别是近年来,在大众传媒包装与大力宣传下,音乐作品创作、生产、消费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商业化产业链,其被大量复制、加工和生产,再加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先进设备也推动着音乐产业的商业化进程,特别是新媒体、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为我国流行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声乐艺术逐渐积极与西方声乐相结合,导致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与流行音乐产生了竞争局面。流行音乐之所以在我国备受欢迎,不仅因为它是商品经济时代快节奏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产物,还因为它与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流行音乐传入我国后,确实找到了特定意义上与原生态类似的生存空间,为我国音乐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但其弊端是不容忽视的。
  基于中西文化对比分析高校民族声乐教育
  1.加强理论基础教育
  高校是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理论课程教学时,应先讲述理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我国民族声乐的特性,指导学生认识民族声乐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高校可以借助传统美学形式与哲学理念,融入现代化声乐元素,以此形成全新的民族声乐表达方式,只有具备特色化的传统民族风格,才能够切实体现我国民族声乐文化重视程度。在发扬民族声乐特色的同时,还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可谓一举两得。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美的认知与期待开始不断提高,并形成了新的审美标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时代较为久远,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群体的认同。所以,作为传承文化载体的高校在确保民族声乐艺术发扬光大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声乐文化元素,通过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方式继承与传扬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以此促使更多社会群体接受和喜欢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樂艺术并非只能被少数艺术家所了解,其应发展成为一种适合所有群体的艺术,让更多的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将自身情绪、情感宣泄出来。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学生在练习时,应确保此特性得到传承与发扬,促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走上社会,走进各个群体的生活。   2.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
  (1)注重原生态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其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于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日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其与生活十分贴切,有着厚重的原始味道。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兴趣,确保民族声乐教育具备多样性与民族性。
  (2)优化课程教材
  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感官灵敏度,教师应全面加强学生的声乐练习,同样的作品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表演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深层内涵的主要方式。
  3.促进中西唱法有机融合
  对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而言,部分学生在演唱时存在一定的呼吸问题,特别是吸气量严重不足等。教师应借鉴西方美声唱法,让学生通过胸腹呼吸,以此确保其在声乐演唱中能够保持均匀的呼吸。就本质来讲,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唱法是相同的,需要有大量的声线练习,才能够更加透彻、全方位地展现音乐作品。美声练习可以总结为:男声e、i母音练习,女声u母音练习,具有掩盖色彩的o、u母音练习,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这是确保音色饱满的基础条件。就美声来讲,胸腹式呼吸法的气息储存容量比较大,但要对腹部肌肉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这是目前美声唱法中最常见的呼吸技巧。为了熟练掌握演唱的呼吸技巧,学生必须掌握胸腹式呼吸法的要领,并不断进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过程中应用自如,从而使声音、气息、情绪、情感有机融合,带动观众的情绪、情感,带领观众深入领会声乐作品的深层内涵,认识声乐艺术的真正价值。
  4.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方式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西方许多声乐教育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确保我国学生学习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西方声乐教育理念,能够进一步使学生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避免采用西方固有的模式,应改革和创新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民族声乐教育模式,在保证民族声乐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推动民族声乐的长远发展。
  5.有机联系民族声乐与民族文化
  民族声乐是基于民族文化背景产生并大力发展的,能够充分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具有不确定性,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传承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因素的影响,但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民族声乐都是民间艺人在传统文化作品上,根据当地语言风格、民族文化加以创作或改编的。
  结 语
  在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融合地方特色的民族声乐文化已经逐渐失去了本真,这就需要高校深入挖掘各民族的独特礼仪风俗,恢复民族声乐的原生态,并为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同时,高校应基于中西文化开启多元音乐文化视野,对各民族不同文化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渗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相互借鉴。只有以此传授不同文化内涵的民族声乐艺术,培养优秀的创作型人才,才能推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作东:《民族文化视阈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3年第4期,第265-266页。
  [2]王媛:《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探索——评〈文化与音乐教学〉》,《高教探索》2016年第11期。
  [3]甘泉:《基于贵州民族文化的高校礼仪教育探索》,《魅力中国》2017年第Z2期。
  [4]马笛:《淺析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索》,《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第1期。
  [5]马茜:《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索》,《北方音乐》2015年第16期,第38页。
其他文献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的、面向生产服务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各大高职院校一直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将培养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高职院校除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之外,对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对策  引言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既与这一特殊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发展、认知能力及人格成熟度相关,